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系统打造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态体系,高校应积极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打造沉浸式、大数据、故事化、协同式思政课堂,围绕“一课一品”、打造“三大课堂”、构建“五位一体”,不断探索高校思政课“135”育人新模式,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凸显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的范式创新。“大思政课”的出场既遵循了课程发展规律、回应了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最新动力。相比传统思政课、“课程思政”和“社会大课堂”,“大思政课”在育人理念上的视野格局更加宏大,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要通过善用“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使“大思政课”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技术助推思政“金课”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为此,必须清晰认识数字化技术助推思政“金课”建设的背景,正确把握数字化技术、思政“金课”等范畴的科学内涵,讲出高质量高效益的、富有含金量的课;深刻理解数字化技术助推思政“金课”建设的价值,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主体性和高阶性;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助推思政课在翻转课堂、线上教学、虚拟仿真教学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不断开辟思政课教学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指导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思政课必须担当的政治任务。以把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融入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三课为例,“大思政课”引领下的高中政治主题教学依托大主题、大主线和大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为此,要按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目标要求,切实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锚定价值取向根本点、抓好内涵拓展增长点、优化教学方法基本点,深入落实“八个统一”,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提升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成效,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当其冲。充分吸收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着力布局思政课全新课程群、培育思政课课堂新形态、形塑思政课教材新格局,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三个着力点。立足“大思政课”建设全局、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改革格局,直面高校思政课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既有改革困境的破解之道,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与以往思政课不同,“大思政课”立足“三全育人”理念,注重全员育人新形态,倡导全过程育人新格局,强调全方位育人新实践,要求思政课达到“全员参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理想状态。“大思政课”是决定新时代思政课命运的关键一招,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新保障,为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指明新思路,为思政课有效融入社会提供新机制。为实现理想状态的“大思政课”,要加强思政课主体建设,形成思政课育人共同体;推进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一体化,构建思政课全过程育人体系;构建以思政课堂为主、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打造思政课全方位育人形态。  相似文献   

8.
建设思政“新课堂”应聚焦两个关键要素:思政课与思政教师。“新课堂”之所以“新”就在于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去呈现,思政课与思政教师联动共进才能实现课堂的真正创新。沈阳市沈北新区教育局从“学思践悟”四个维度,通过思政课与思政教师联动,提升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敏感力、示范力、施教力。  相似文献   

9.
培育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对党忠诚、刚健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课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采取“一体两翼”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秉持“共建共享”理念,助力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0.
一、思政课1.办有意义、有意思、有力量的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德育课教师王良,在教学设计中十分关注情感目标的达成,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用歌曲、图片和富有感情的语言去渲染,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行讲解,促进了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消化。同时,把思政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搞设计、做计划,把课堂与生活对接、与家校联系,提高了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意义重大。文章就如何办好高校思政课,怎样在做好思政课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集合全社会力量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改革创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和全社会助力作用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文章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调动各方积极性,坚守原则、拓展途径、发挥各方力量,共同打造“大思政课”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是思政课的内在属性,二者相统一是办好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对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具有重要价值。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但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去理论化倾向或过度重视理论性而忽略实践性的现象,思政教师队伍也存在着目标性缺失的问题。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政课优秀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环节,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是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教学体系是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高校要理直气壮地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铸魂育人,需要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思政课质量提升长效机制,建设形成思政课的良好生态。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政课生态,提升教学质量是本体圈层,加强顶层设计是基础圈层,营造良好氛围是条件圈层,提升服务水平是保障圈层。在构建高校思政课良好生态的过程中,要树立“大思政课”的系统观念,坚持“跳出课堂看教学”的辩证思维,贯彻“围绕教学抓落实”的战略举措,切实解决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存在的落实中央要求不力、课堂监管流于形式、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不畅、学生思想认识不到位、其他课堂不能与思政课堂形成合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正值改革创新之际,“大思政课”的提出恰逢其时。为了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通思政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把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所蕴含的丰富育人元素挖掘出来,需要把握好“大思政课”的特色内涵、价值意蕴,充分激发其铸魂育人的教育伟力。  相似文献   

15.
“大思政课”命题的提出对于如何善用思政课达到立德树人实效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要通过善用育人资源和育人队伍,优化育人机制,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更好地培育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建设“大思政课”是习近平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与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最新要求。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应从总体上系统把握习近平“大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并对习近平“大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对思政课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7.
“大思政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动向,红色文化是助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驱动力。要深刻认识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准确把握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独特作用,有效探索红色文化赋能“大思政课”的优化路径,推动红色文化与“大思政课”紧密融合、有机统一、互为补益,使红色文化更多更好更优赋能“大思政课”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8.
江苏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一大特点就是“三个融合”,即在全国首创“学校—专业—课程”三级指标体系,并将该体系与骨干教师示范课融合,将“大思政课”与“三位一体”评价体系融合,将“教室小课堂”与“现实大课堂”融合,这一创新之路为思政课堂灌注生机活力,为国内其他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对脱贫攻坚丰硕成就及丰富经验的有效利用,更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适时尝试。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其重要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及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此,提出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体验—书本”多维融入式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以“课堂—线上—田间”多维立体式教学优化教学策略;以“学生—思政课教师—贫困治理专家”多元参与式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种崭新的思政课教学形态,善用“大思政课”要正确理解站位高远与视野宽广、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材系统性与教学针对性、教学方法守正与创新等多重关系,真正把思政课的场域有效扩展至社会大舞台。这为思政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聚集育人合力,助力构建思政课立德树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