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明显地从七上书中表现出来,《上清帝第一书》为第一阶段,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萌芽时期;《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为第二阶段,此时他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第六书》、《第七书》为第三阶段,他的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趋向例退与保守。作为维新派领袖,其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变法的进程及成败。  相似文献   

2.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康有为自幼“性癖书画”。一八八九年,即他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遭封建顽固派攻讦,他复“洗心藏密,冥神却扫”(《广艺舟双楫序》),“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康南海自编年谱》)。他自己也擅长书法,临池之时,专用园笔,肆意逞豪,不避粗率;字风浑厚雄放,尤善作擘窠大字,是与清末吴昌硕、沈曾植齐名的书法家。他在包世臣论书的基础上,“发先识之复疑,窍后生之颐奥”,著《广艺舟双楫》,凡二十七篇。  相似文献   

3.
在《戊戍维新运动下限新探》(载《益阳师专学报》1985年第4期)一文中,笔者把这一运动的上限年定在1888年,其标志是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一书》的提出。其下限年呢?我以为定在1905年为好,标志是这一年孙中山等创建的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正式  相似文献   

4.
在武昌起义爆发至清帝逊位期间,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时期,康有为的著述不限于《救亡论》与《共和政体论》。依据他这一阶段的著述,康有为提出的“虚君共和”主张内容较为复杂,存在很强的张力,学界有关康有为以英国为“虚君共和”典范、其有关思想不过是他君主立宪主张翻版等传统观点,尚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依据“共和”国体与政体的内涵,康有为的失败似乎也不在于“虚君”,或可以说名在“虚君”,而实在“共和”。  相似文献   

5.
《光明日报》1985年2月6日刊载《康有为<戊戌奏稿>的修改时间》一文正确指出:最早的线装单行本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所收录的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以下简称《第六书》)和《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与1911年麦仲华辑《戊戌奏稿》(以下简称《奏稿》)所收此二折相一致,而与《杰士上书汇录》所载原折不同(在《杰士上书汇录》中,《第六  相似文献   

6.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木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历来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纲领和主张的基本依据.1973年,台湾学者黄彰健著《康有为戊戌真奏议》,于附录中对《戊戌奏稿》的“真伪”进行鉴定,认为除两篇外,书中奏折、序文皆系戊戌政变后重撰之作.黄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于当财史料的缺乏和仅限于附带考订,黄著对该书的说明过于粗疏.除此之外,我国大陆史学界对《戊戌奏稿》“真伪”问题的提出则较晚.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将《戊戌奏稿》全部作为真件收入.同年,陈凤鸣发表《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一文,根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土上书汇录》(简称《汇录》),指出《戊戌奏稿》与康有为戊戌年进呈原稿有不同;次年孔祥吉著文,主要据《汇录》,结合其他清代文书档案,进一步分析“《戊戌奏稿》的改墓及其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7.
1899年1月2日,梁启超在日本首次发表亡友谭嗣同的遗著《仁学》,在清末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谭嗣同的《仁学》:“区区一卷,吐万丈光芒。”……钱穆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谭嗣同的《仁学》一书,“虽语有过激,而忧深思远,上媲梨洲《明夷待访录》,无愧色也”。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谭嗣同在经学方面虽不及康有为之煊赫而有建树,“而在思想方面,则所著《仁学》,发挥大同之义较康有为精密……谭嗣同思想……其中虽不免有  相似文献   

8.
1898年,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达到了高潮。在这场变法维新的爱国运动中,高举改革大旗的主将,是一名职小位卑的六品京官。他,就是年轻的知识分子康有为。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他生当祖国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的年代,青年时就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新学说的影响,萌发了改良思想。1888至1898年变法前十年间,他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疾呼变法。其中最著名的是上清帝第二书,也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1898(戊戌)年间,他又上奏或代拟奏折六十余件,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多达二十余件。他力陈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阐述教育与变法图强的密切关系。康有为在上书中曾提出了拒和、迁都、变  相似文献   

9.
所有的中国近代通史作,几乎都有康有为于1895年5目2日发动“公车上书”的记载。虽曾有人提出异议,却未引起重视。事实上,康有为虽起草了上皇帝的万言书.但各省举人并未在万言书上签名,更未至都察院上书。康梁等蓄意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公车上书”事件,完全是为了抬高康有为维新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在康有为众多著述中,《日本书目志》十五卷是一部体例独特而又十分重要的著作。说它重要,主要体现在此书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作为康氏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思想。但是,近代史学术界和康有为研究者似乎对它都未予应有重视,至今还没有人对这部洋洋30余万言的书目提要体巨著作过专题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概述,以就正于大方之家。《日本书目志》(下简称《书目志》)杀青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月由康有为弟康广仁主持的上海大同译书局初次刊行于第二年春。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康有为又向光绪帝上了《请广译日本书派游学折》。是时正值戊戌变法高潮的“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前夜,因此,此书的撰写与问世,是这次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在“百日维新”期间完成的《日本变政考》十二卷,是进呈光绪皇帝的建议书之一。该书本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马关条约》签定以后,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翻译日本明治维新有关的历史文件,再由康有为自己编辑整理汇集成书。康有为回忆说:“时上频命枢臣催所著各国变政书,乃昼夜将《日本变政考》加案语于其上。凡日本事自明治元年至二十四年共十二卷,更为撮要一卷,政表一卷附之,每日本一新政,皆借发一义于案语中。凡中国变法之曲折条理,无不借此书发之,兼赅详尽,网罗宏大,一卷甫成,即进上,上复催又进一卷,上以皆日本施行有效者,阅之甚喜。”可以知道康氏父女多么用心编译有关日本明治维新的史料,而住在九重宫阙里的光绪皇帝,透过《日本变政  相似文献   

12.
李若晖教授所著《春秋战国思想史探微》①是近年出版的一部出色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著作,非常值得阅读和评论。在书中,李若晖教授自谓,“本书从制度与义理互动的角度对春秋战国思想史进行了探讨”,并引康有为之说曰:康有为《实理公法全书》卷首《凡例》开篇即言:凡天下之大,  相似文献   

13.
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对先秦诸子倍加关注,韩非也在其中。就关注程度和整体评价而言,他对韩非可谓是论述最少,评价最低。康有为认为,韩非将老学之不仁发挥到了极致,以刑名法术桎梏百姓。基于这种分析,康有为将韩非归为“刻薄一派”,对韩非的抨击不遗余力。与此同时,他又对《韩非子》一书流露出好感,一再援引书中的记载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设想的“大同”世界究竟是一个什么社会,这是研究康有为的《大同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但与对《大同书》的评价有关,而且也与对康有为的评价有关.汤志钧同志在《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一文中说:“我在《再论康有为的大同书》和《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见《历史研究》一九五九年第八、十一号)中指出,《大同书》是康有为一九○一年至一九○二年避居印度时所撰,《大同书》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响房德邻一、康有为疑古思想的要点康有为的疑古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中。《新学伪经考》刊行于1891年,是康有为在他的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的协助下编纂的。这部书共14章,其主要内容,梁启超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16.
荣明 《文教资料》2001,(3):42-46
书法艺术,诚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相继千载的瑰宝。但至清末傍随国势而衰败,得康有为、吴昌硕、沈曾植等大师的挽颓走向中兴,康有为大胆批评“馆阁体”是“作仕途之车”。他著《广艺舟双楫》就推陈出新摒弃了当时书法暮气,突破樊篱,卓然一格。谢无量承继并开拓,一跃而为这个时代的书法巨擘。 谢无量的书法,正是当今振拔书风的典范。曾有方家的推崇,领袖的首肯,或称宗师,或喻泰斗,行家仰景,独创一格,世称“孩儿体”。存世作品,经过整理出版的有《谢无量自写诗卷》、《中国历代书风系列·谢无量书风》、《历代名家书法──谢无量》…  相似文献   

17.
天外有天     
末代状元张謇是个颇自负的人。他闻说康有为善对对子,很有些不以为然,一日见了康有为,便徐徐吟出一联来:“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先生来自江南,还是第一还是第二?”吟罢暗喜,想康有为未必能工对,哪知康有为很快便悠悠地念出下联来了:“三教儒为首,三才人居后,小子本为儒人,不敢居前不敢居后。”张謇一听始知康有为  相似文献   

18.
一康有为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著名代表,但他又十分推崇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营垒的陆王心学,认为它是十分有用的推行变法维新的思想武器。梁启超在上个世纪末第一次向公众披露了康有为信仰陆王心学的真相。他在一八九九年发表了《康有为传》一文,系统地介绍了康有为的家世、经历和思想,其中写道:“九江之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哲学对其书学的渗透 康有为的书学与他的哲学思想几乎都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1891年,在陈千秋、梁启超的协助下,刻成《新学伪经考》,次年又刻成《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是康有为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我校历史系教师马洪林的新著《康有为》一书。本书不仅对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作了唯物主义的评论,而且对康有为的后半生也作了实事求是的剖析,特别是对康有为在中国近代文化学术思想领域里的巨大贡献作了中肯的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