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2.
“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仁”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仁”的本质内涵,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教育思想随着儒家学说的西传得到欧洲有识之士的价值认同,欧洲中世纪神学权威在儒学文明的冲击下发生了动摇。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有教无类"的全民教育观等,对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了积极影响。回顾孔子儒学在西方传播的历程和对欧洲启蒙运动及近代文明的影响,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教育在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普世价值,可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有助于加强优秀文化教育精神传承,丰富当代文化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与贼     
《少年读者》2009,(1):7-7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相似文献   

5.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之后,孔子和儒家学说的地位不断提高,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教育的基本内容。祀孔与传播儒学逐步形成“庙学结合”的教育规制,而良吏名宦也必须贯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以兴学立教作为重要职责。研究和总结唐宋至清代潮州“庙学结合”与良吏兴学的情况和历史经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之中,以孔子思想为宗脉的“儒家学说”以及以老子思想为宗脉的“道家学说”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脉,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儒道两家起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二者相辅相成,汇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滔滔大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与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深邃的哲理,其基本范畴,基本概念,涉及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思想教育、立身处世等方面。对中国思想史和世界思想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里,笔者仅撷取他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各自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所提出的政治主张这一方面加以比较,以便通过此能对二者的精深思想略窥一斑。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文献,也是自春秋以来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经典典籍,而且它与《诗经》等许多历史经典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论语》作为儒学经典,阐述了孔子的言行和其价值观,其“《诗》学”思想在中国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论语》中出现的《诗经》内容,特别是孔子本人对《诗经》内容的阐述评价作为切入点,浅析《论语》“诗学”及其对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孔子将仁视为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并提出达到仁的境界的基本途径,表达了孔子对人与人交互主体性关系的重视和向往。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孟子从内在含义和人性基础等方面对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其中的交互主体思想因素进行深化和拓展,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孔孟仁爱学说,并使交互主体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一项基本的内容和原则,并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据此回答 1~3题。1.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能被汉武帝采纳 ,实际上是因为它吸收了A .孔子的思想  B .荀子的思想C .韩非子的思想 D .墨子的思想2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 ,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 ,其目的是A .改变孔子儒学先师的形象B .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孔子C .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D .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3.新文化运动中 ,批孔实际上针对的是A .儒家思想文化  B .孔子思想学说C .儒家传统道德  D .封建…  相似文献   

10.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发展,一直产生着强烈的影响。虽然在不同时期,儒学一再受到批判、冲击,但它自身所凝聚着的儒家们的特殊智慧,潜藏着的丰富的思想财富、文化内涵,依然顽强地表现出自己的生命力。近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东亚又一次掀起推崇儒学,复兴儒学的高潮,甚至有人提出,“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新加坡·陈德耀《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见《走向世界》)这充分说明儒学在当今社会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充分体现I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诸如人文主义精神;民族主义及爱国主义的献身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位人物能像孔子那样对中国文化产生如此深刻久远的影响。没有任何一门学说能象孔子所创立的儒学那样占据国家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二千多年而不衰。所以.中国人常常将孔子看作是中国思想或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之精髓的集中体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尽善尽美”都是孔子的音乐思想,表达的“过犹不及”与“中和”的审美哲学,情感、道德、理性的交融,达到高度的统一,这样的音乐才会更大、更正、更有力量、更感动人深,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2.
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8题是一道以考查儒家思想为内容的试题: 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在中国社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国家力量的推行,儒家学说的社会适应性,儒家积极的入世态度,儒家传承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儒学长盛不衰。儒学一枝独秀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一面,也不可避免的有负面影响。当下,我们需要结合实际对儒学重新诠释,在扬弃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子     
【作者】《孟子》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由孟轲及其学生记述。孟轲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相似文献   

15.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以"仁学"为内核,以"礼学"为外在规范的仁礼统一 思想学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发扬光大,建立起人格平等的仁学思想体系.但自汉代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人对孔孟学说进行了阉割与篡改,使儒家学说变成为货真价实的、为维护落后制度服务的"礼学".客观地理清儒学的本来面目,历史地认识孔孟思想学说,在学术研求方面有着重要义意.  相似文献   

16.
就总体而言,郭沫若是推崇孔子儒家学说的,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领袖之一的郭沫若,何以会尊孔?在庞杂的孔子儒学系统中,他所推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及其意义是什么?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变革也包括人性观念的变更。封建社会儒学把人的本性规定为礼义道德,这种思想可以称为道德人性论。儒家道德人性论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它成了束缚、扼杀人性的工具。康有为认为封建社会这种儒学背离了孔子本意,在恢复、弘扬孔子儒学正道的旗号下,他以自然人性论对儒家道德人性论进行了批判,否定了封建社会正统儒学“性善论”、“性善情恶论”、“存天理、灭人欲”等固有观念。康有为的思想在当时开风气之先,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儒学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有五个原因:一是孔子把“家庭”作为培育其“仁”学的土壤,具有广泛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基础.二是以温情作为基调,使儒学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三是把儒学依附于政治,依靠统治阶级而成为统治中国的思想文化.四是儒家主张入世、进取,鼓吹“学而优则仕”,为“士”这一阶层提供了实现政治抱负和获得物质利益的途径,成为读书人首选的学说.五是道家和佛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通过“儒道互补”、“儒与庄禅互补”而求得社会心理平衡,买质上帮助了儒家.  相似文献   

19.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经过几百年的斗争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儒学的第一次大变革。这就是西汉时《春秋》公羊学大师董仲舒,把先秦以来的儒家各派以及各家学说,在孔子的名义和《春秋》公羊学名义下统一起来,并用神学的观点给予阐释,从而加工成合于汉朝统治制度需要的新  相似文献   

20.
一、选择题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据此回答1~2题:1.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扮成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A.改变孔子儒学先师的形象B.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孔子C.发扬中国古代文化传统D.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2.新文化运动中,批孔实际上针对的是A.儒家思想文化B.孔子思想学说C.儒家传统道德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据此回答3~6题:3.我国历史上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最早可追溯到A.夏朝B.商周时期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4.汉朝统治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