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北约自建立后,在两极冷战格局下的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方面与美苏冷战体制的发展相联系,另一方面则与北约自身的社会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北约政治结构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作用巨大,在不同周期表现出明显的强、弱之势。  相似文献   

2.
北约经过两轮东扩,势力范围遍及欧亚大陆,但它并不愿就此止步,而是将乌克兰视为新的东扩目标.北约东扩的基础在于冷战后的特殊国际环境、冷战思维,前苏联、波罗的海国家的政治态度以及北约成员利益的协调.北约东扩虽然强化了北约的国际战略地位,但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给新成员国内政外交造成冲击.北约要想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作用,一要去除冷战思维,二要改变以扩大数量为标准的发展模式,三要尊重现有的国际行为准则,唯有如此,北约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3.
怎样看北约东扩?北约东扩是冷战后西方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标志着欧洲安全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北约秘书长索拉纳把今年北约的发展总结为四个“新”字,即“新成员”、“新伙伴”、“新任务”和“斩结构”。今年5月,北约与俄罗斯签定了双边关系基础文件。7月,北...  相似文献   

4.
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张昌泰今年1月10日,北约在布鲁塞尔举行了第13次首脑会议,批准了由美国提出的同前华约国家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计划。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东进”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并将对欧洲未来安全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两极格局终结后,东西方军...  相似文献   

5.
1945年9月2日,日本的投降标志着长达6年的二战结束了。但是,也许当时沉浸在打败法西斯胜利喜悦中的人们并未认识到二战带来的另一后果:旧的国际政治格局在战争中也被打破了,美苏的崛起和欧洲的衰落成为其突出的表现。在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中,美苏的冷战对抗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力量。而作为冷战起点和重点的欧洲,在百废待兴战后重建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国家关系等等方面,则受到了冷战的强烈影响,以至于伴随冷战的兴起出现了激烈的分化组合,形成了两个欧洲的对立。这一格局又几乎存在和影响战后世界近半个世纪之久。因此,对这段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通行的看法是:20世纪4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着世界冷战格局的形成。本认为美国冷战政策的出台与亚洲有关,但由于战时和战后初期美、苏的全球战略重点和其亚洲政策,以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历程和民族解放运动,冷战格局在亚洲的形成是在朝鲜战争后,与欧洲不同步。  相似文献   

7.
北约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体现了美欧之间的关系。在冷战时期,互为盟友的这两大组织共同构筑了西欧政治和安全的格局。冷战结束后,北约与欧盟的扩张将经济、政治和军事影响力扩展到了全球区域。但由于各自倚重的利益与目标不同,美欧之间在诸多问题上都出现了分歧,其实质反映了谋求单极世界霸权与多极世界的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取向。尽管此分歧会以欧洲的妥协而暂时弥合,但美欧分歧表明,试图以美国化取代全球化的策略取向只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美国、西欧与俄罗斯围绕北约东扩问题展开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主要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与俄罗斯之间东扩与反东扩的争斗,也表现为美国与西欧之间的矛盾。这场争斗的实质是美国、西欧与俄罗斯对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主导权的激烈角逐,其结果必将导致逐步改变欧洲的地缘政治形势,重塑欧洲安全格局。欧洲将形成多重机构发挥影响的多层次的安全新体系:北约将逐步确立在未来欧安格局中的核心地位;美国将继续发挥其他国家难以匹敌的作用;欧盟的作用将会得到一定的加强,但短期内尚难对美构成严峻挑战;俄罗斯仍将作为重要一极发挥作用,但其战略范围将逐步萎缩  相似文献   

9.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现称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rganizationforSecurityandCooperationinEurope——OSCE),在创建和发展阶段是作为冷战时期缓和的工具存在的,以军事安全建设为核心,其缘起和作用不仅与欧洲本身有关,也受到美苏关系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格局的制约。欧安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欧洲安全的性质与国际关系尤其是美苏关系的变化,同时作为欧洲安全框架中一个具有创造力的组织,体现出了自身的政治意义和安全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99年4月24日,北约成员国华盛顿首脑会议正式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北约新战略概念.这是一份充分体现了美国在21世纪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的文件,其核心就是美国企图推动北约从欧洲走向全球,由“欧洲警察“变成“世界警察“.它标志着北约冷战后过渡时期的结束,体现了该组织根本性质的变化,即北约已由冷战时期基本上是防御性和地区性的军事集团,转变为扩张性的并带有全球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一发展,势将加强美国在北约的领导地位,强化美国在全球的霸权态势,导致国际局势新的动荡和分化.  相似文献   

11.
1958年戴高乐创建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他调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历届政府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作法,奉行抗美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控制西欧,注重西欧联合;反对美国反法国变成北约在欧洲的工具,谋求军事上的自主权;反对美国在西主的核垄断,发展独立核立量;反对美国的冷战政策,推行普遍的缓和政策。其结果是大大增强了法国的独立性,动摇了美国在西方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2.
冷战后北约历经两次扩大.本文分析了新入盟国加入北约的原因和美国扩大北约的战略目的.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有国家安全的历史原因,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目的和集体认同;美国则强调在欧洲的军事存在和世界霸权.扩大后的北约性质是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安全共同体.北约未来的走向取决于与俄国的关系,成员国内部以及成员国与美国的互动,北约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北约新战略和日美安保体制新定义是冷战后东西方安全格局中的重大事件;北约新战略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以建立以美国称霸世界为目标的单极世界战略的一部分;修改后的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是美国欧亚地缘战略连环套体系中的一环,是美国主导下的在亚洲的“北约”:两对本地区乃至全球的国际关系都将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uses a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analyze the form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stonia’s Holocaust Day Policy, a day of both commemoration for victims of the Holocaust and other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education about the Holocaust. It investigates both the multi-level development of the policy in light of external pressure (from foreign advocates and transnational groups including NATO and the Council of Europe) and the ways in which policy as normative discourse was constructed and its meanings negotiated between international source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educators. It draws attention to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discourse in a post-authoritarian context where power disparities further complicate an already complex trans-national policy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共同外交政策是欧洲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欧洲长久以来的梦想。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启动是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建设的里程碑。同时,欧洲的对外政策也带有"普世价值"、多边主义等强烈的欧洲价值观念色彩,这些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的在欧盟对华政策实践中体现出来。文章以欧盟对华政策为例,从价值观视角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建设,探讨价值观影响下欧盟共同外交政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随着法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一直对美国怀有不满的戴高乐在重新执政后,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调整了第四共和国时期法国历届政府在外交上追随美国的做法,从各个方面向美国的霸权进行挑战,奉行抗美独立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把法国变成北约在欧洲的工具,谋求军事上的自主权;反对美国在西方的核垄断,发展独立的核力量;反对美国冷战政策,推行普遍缓和的政策。戴高乐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动作,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向美国发出挑战,以彰显法国的与众不同,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最终动摇了美国在西方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7.
Asia and Europe have long influenced each other by mea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foreign policy. Today, Asian countries are searching for more competitive answers in an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world. Educational mobility among countries, especially between Asia and Europe, is the key to unlocking the answ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ducational mobility requires bilingualism (English as the common medium for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with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diplomas and degrees in higher education. A future Asian/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is imminent and possible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RASMUS ECTS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and UCTS (UMAP Credit Transfer System) frameworks. The path to success hing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risk management to this international challenge for improve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By this means, the prospects for greater understanding and greater economic potential and prosperity can be achieved for both Asian and European nations.  相似文献   

18.
"新门户开放主义"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冷战时期,面对深刻的经济全球化和东亚的迅速崛起,“新门户开放主义”首先在美国出现,在其指导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积极推动北约东扩,打开东欧市场;轰炸南联盟,遏制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依靠世界贸易组织,获取巨大利益;兴建自由贸易区,向欧亚两翼扩展,但在推行过程中冲突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