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经·硕鼠》有“乐国乐国,爰得我直。”句,对其中“直”字,素无定解。现行教材亦存二说:一为公正的待遇,一为处所。前者是从“直同值”(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伸出来的,后者则由“直通职,职解作所”(王引之《经义述闻》)而来。其实,直和值,直和职,在先秦是不通假的。直字在《诗经》中凡十一见,有九处作不弯曲和正直解释,而“匪直也人”之“直”(定之方中),作副词“只,只是”理解。《说文》:“直,正见也。”《左传》:“正直为正,正曲为直。”其引伸之义也。可见,直字在《诗经》  相似文献   

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本文主要通过对《诗经》中通假本字和借字的语音关系的分析,为上古语音的研究提供一个依据。  相似文献   

3.
《史记》三家注通假琐议方心棣先秦两汉古籍中通假是普遍现象。钱玄同曾云:“周秦诸于、史记、汉书、汉碑等,触目都是假借字。”(《汉字革命》)清代学者俞松也说:“读古人书,不外乎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而三者之中通假借尤要。”(《俞曲园书札、上曾涤生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试论古字通假》一文的商榷意见。文章指出对通假例字的误解和对假借概念的错觉,并对古字通假和六书假借字的性质、作用、现状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苦在古代经常用作名词表草名,但究竟为何草,争论颇多。或曰甘草,或云苦荼,或曰地黄,或曰黄药,迄无定论。比较众说,从造词理据、用字通假以及文献用例等方面考证《诗经.唐风.采苓》苦字的名词用法,认为苦作地黄解也不无道理。  相似文献   

6.
假借本无其字,通假是古人写的别字,词典的注音与释义需要对这二者有所区分。假借造字形成古今字,古字注音当以古代韵书作依据。今字音有变化的应注出区别;通假字今音与本字音不同,宜遵“读以本字”之训注本字音。假借造成古今字以不用“通”字为是。词典在通假义列立上错收与漏收较多,没有严格按通假义的概念去把握,没有注意通假时限,没有注重词义、声韵分析,对训诂术语缺少认识,盲目信从旧注,有的回避书证,避繁就简,大量歧异都缘于对通假义的认知。后起字之间的借用,词典可取用“通”字。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8.
新编中型以上汉语字典辞书,在训释古代汉语字(词)义的时候,对词义的通假作专鼯考察是必要的。这既可以澄清、整理以往的混乱状况,也能使读者通过通假,明白某字(词)具有某个特定含义之由来。湖北、四川两省学者合编的《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丈典》)的成绩是多方面的,在对字(词)义通假的考察方面,更是超前的。但在查阅之际,也发现尚存有不少漏注之处,现胪列数例以明其欠缺。  相似文献   

9.
通假字刍议     
通假字是指古汉语中声音相同或相近字的互相借用。这种古音通假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课本六十六篇(首)古文中(包括阅读课文),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共出现一百二十四个(重现的不包括在内)。其中通假字占80%左右,古今字约占16%,异体字约占4%。这样看来教好通假字在中学古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通假字教学还存在着混乱的现象。不明瞭古音通假原则,而望文生训、误用通假、滥用通假的是不乏其例的。有位中学教  相似文献   

10.
甘勇 《现代语文》2010,(1):140-143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以“明通假”“求词源”为核心,疏通了古汉语的同源字系统。该系统从层次上可分为通假字系统、异体字系统、古今字系统、同族词系统四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1.
《汉诗音注》注音体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蜜 《文教资料》2011,(36):100-102
《汉诗音注》十卷,是清初学者李因笃评点汉诗之作。,该书音注主要以《诗经》音为参照,对那些古音韵异之字加以解释,同时对古今音同的字也作了注音。本文旨在对该书注音作分类阐述,呈现其丰富的注音体例。  相似文献   

12.
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节选的苏轼作品《赤壁赋》中有"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一句。其中,关于"缪"字的解释是:"通‘缭’,缠绕的意思",也就是说,"缪"和"缭"是通假的关系。对此,笔者很是困惑。现将理由陈述于下,以请教于方家。首先,说"缪"和"缭"是通假不符合通假的规则。何为"通假"?"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在现代  相似文献   

13.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4.
论古今字与通假字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今字的产生途径可以归纳为八种情况,通假字根据通假后的沿变可以归纳为七种情况,其中有十二种可以构成六组对应关系,另有三种不能对应。古今字着眼于字际关系,通假字着眼于字词关系,古今字与通假字之间有错综交叉的关系。对各种用字现象在注释时应视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16.
通假本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通假就是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比较典型的如《孟子·离娄下》中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四之日其蚤”等,都把“早晨”的“早”写成了“跳蚤”的“蚤”。“蚤”是“早”的借字,“早”是“蚤”的本字。  相似文献   

17.
敦煌唐写本P.2529号卷子系现存敦煌写本《诗经》中篇幅最长者,并被认为是"依六朝善本"抄成。从文字学的角度予以考释,发现其中的"古文"、"籀文",不仅有利于对《毛诗》原文意义的理解,而且对研究汉字的古音、古义和最初的形义关系都有重要的实证意义。本字、源字、正字为准确理解诗句意义,厘清学界争议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外,其中的通假字和简体字,对于研究古音通假和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平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97-100
朱熹的《集传》以训释简明而著称,这与朱氏善于运用训诂术语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集传》中训诂术语"见"的运用情况,可以看出朱熹较好地处理《诗经》中相同词句的注释问题。对于《诗经》中重复的词、句子、章句、诗篇等,他用一个"见"字就处理的非常妥帖,这表明朱熹对"见"字有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以今音读《诗经》,韵脚往往不谐.学者对此多有论及,但缺乏系统的考证说明.杂取“风”、“雅”、“颂”中诸多章节,从音变、旁转和通假角度对不谐的韵字加以考释,梳理其古今声韵的变化,说明其用韵不谐的原因,用以与同行们探讨,并为阅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有三首涉及"椒"意的诗篇,这里的"意",不仅指它的实意,还包括丰富的文化内涵。《唐风·椒聊》中"椒"字,据诗意可断非赞男子"子孙众多"而为祝福或赞美女子多子。《陈风·东门之枌》之"椒"字,考民俗有"赠送祝福或传情"之意,并涉及"巫用降神"之意。《周颂·载芟》中的"椒"字则非实指意象,乃通假用法。这里也涉及到诗意与字意之间的关系,我们多从诗意去考字意,但若从相反方向作考察,单个字意的解读也会影响甚至决定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