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女性形象是建国后中国军事文学中一道瑰丽的风景,从“十七年”军事文学到20世纪90年代军事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一个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演变过程。在这些作品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日见突显,女性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负载了更为深刻的审美意蕴与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2.
塑造英雄人物问题,是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长期争论至今仍未得到完全解决的问题.打倒“四人帮”以来,有的同志提出以“写普通人”去代替“写英雄人物”;也有一些同志认为,既然提出“写社会主义新人”,就不必再强调“写英雄人物”了.但是,也有一些作家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紧扣时代的脉搏,在注意塑造多样化的人物形象的同时,努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特别是新人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为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鲜经验.从近几年来的文学创作实践出发,研究在塑造英雄人物问题上的经验,这对于推动新时期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学的社会职能,是很有意义的.本文旨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苏文学中毛泽东形象作品与列宁题材作品在领袖形象塑造上有着极为相似的审美需求,二者同样被框定在“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改造劳动人民”的创作意识之下,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列宁形象经历了“理想人物”、“英雄人物”到“普通人”的转换,毛泽东形象经历了从神到人的平民化过程,显示着“解冻”文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延安文学是在左翼文学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为界分为前后期.后期延安文学在“工农兵”方向的规范下对左翼文学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塑:塑造了具有主体性的新农民形象,确立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权威,把知识分子纳入体制管理内.这种重塑既是延安特殊的战时社会环境的要求,也是强大政权力量干预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6.
塑造英雄人物,是无产阶级文学创作的重要课题。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恩格斯就提出,要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1906年,当高尔基创作了以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妇女尼洛芙娜为主角的《母亲》问世时,列宁热情赞扬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由于历史进程和创作实践的限制,他们还不可能作出更多的论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周恩来同志,根据我国社会现实的革命性变化和创作实践,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经验和规律,全面而深入地论述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塑造问题。一、“各种人物都可以写”,但是“今天文艺创作的重点应放在歌颂方面,应该塑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社会主义文学应该塑造各种各样典型人物,但是更应该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  相似文献   

7.
“多余人”是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青年贵族形象。“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底层被欺凌着典型形象。“多余人”与“小人物”形象同出一脉,他们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有什么典型意义呢?我从作者作品及人物方面同大家一起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叛徒江青勾结野心家、阴谋家林彪合伙抛出的“文艺黑线专政”论这个反革命命题之下,在“四人帮”炮制的反动文艺理论体系之中,有一条赫赫有名的理论,其文曰:“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或曰:“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它是从一九六四年叛徒江青提出的“塑造正面英雄人物是一切文学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文学实践中主流权力话语通过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运动批判其所认定的“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希图通过文学实践塑造新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只是这种依据理念而不是现实的努力其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在涉及到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个人情感与个人生活时,作者往往被指责具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而受到批判。就此可以看出争论双方的分歧:文学讲述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在的个体命运。很明显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压抑,及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偏失是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一大困境。  相似文献   

10.
沈进宇 《读写月报》2023,(27):43-46
<正>所谓的“婉转叙事”即指区别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以国家历史大事为题材,正面叙写历史面貌,热衷塑造时代英雄人物的“国家叙事”“宏大叙事”的一种个性化叙事。它是茹志娟在同时期主流文学中另辟蹊径式的尝试。“在茹志娟的作品《百合花》中,  相似文献   

11.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以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为参照物来分析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是文学的土壤.中国儿童文学离不开本土文化传统的灌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笔下的儿童和他们的生活要能获得现实生活中儿童的认同,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想象。中国儿童文学需要作者和作品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的魅力正是通过生动的创作体现出来的,文学中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往往别含深意,它在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时,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它使得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又影响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语言加以雕琢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而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心理依据有文化原型的积淀、童年经验、创作思维等。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手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并获得广阔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5.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儿童的思雏和心理特征得到证实。所以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寻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雷蒙德.卡佛以他"极简"的风格对中国作家苏童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了很大影响。首先它重塑了苏童的文学价值观,使苏童更加关注平民、小人物的生活,其次它还影响了苏童小说创作的主题,苏童因而塑造了一系列缺少交流的孤独的人;另外这种影响还体现在苏童的语言风格,苏童又不同于卡佛,他将"极简"的线条变得丰腴妙曼,简洁明了的同时又极富质感。最后,卡佛和苏童在创作态度上极具相似性,两者都对"短篇"这一文体极其挚爱。卡佛拥有雕刻家干练精准的气质,而苏童更是秉承着自己画家式的天才的想象力,接受前者对于他"唤醒"式的启迪与影响,同时实现了超越与突围。  相似文献   

17.
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发展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2007年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诗、童话、散文,都自然地显现出儿童文学民族性的丰富和美丽,而儿童文学民族性又自然地与当代性、儿童性相交融。中国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发展到现在,虽然仍处于弱势,却面临着新世纪以来的最好时机。可以看到,来自各方面的鼓励和倡导,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对少数民族儿童文学创作的整体促进。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强调文学的形象性,他的“隔”与“不隔”的理论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形象性的论述。王国维说的“不隔”,就是“话语都在目前”,指的是形象鲜明;他说的“隔”,就是“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实际上指的是形象的模糊性、不清晰性。他要求文学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反对形象模糊、“终隔一层”的作品。  相似文献   

19.
任何文艺作品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念或情感。“文以载道”实乃必然。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可以而且应该要表现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艺工作者应大胆抛弃对“文以载道”的顾虑 ,走出对文艺社会作用认识的误区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坚持深入生活 ,深入群众 ,充分尊重艺术规律 ,不但敢于“文以载道” ,而且善于“文以载道” ,按照“文道统一”原则 ,创作出既有高度思想性又有高尚艺术性的精品佳作 ,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中,文学作品能形象地诠释其内涵,发挥城市文化的精神引导作用。近年来,苏州文坛作品众多,获奖频繁,却缺少力作,影响不大,难以完美体现苏州文化形象。这说明作家文化性格、部门组织引导、文学奖励机制、作品传播方式等方面需要改进。苏州文学要为苏州文化形象塑造做贡献,需深入开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学创作内容;展现苏州文化风情,张扬地域文化色彩;革新文学创作思路,拓展文学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