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天津民俗文化刍议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天津民俗文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干流,分别为统治阶级、市民阶层和下层劳动者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天津民俗文化发轫于建城以前,兴盛于开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影响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河、海交会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最大环境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漕运、芦盐带动天津商业,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代表市民价值观念和具有浓重市民文化色彩的城市民俗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环境。作为军事卫所,天津具有浓重的军旅气息,造就天津“俗尚武健”的市民性格。所谓“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碰撞、调试、吸纳、融合的运动状态,突出一个“杂”字。许多外地民俗文化一旦移植到天津,很快会被吸纳,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现象。近代天津开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不仅描述出天津丰富的民俗盛景,而且力图使它产生现代效应,为天津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外国人在天津租界所办报刊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国人所办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是在设立天津租界的背景下出现的,并随着租界的繁荣而发展起来,其报刊种类之多,发行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在天津历史上是空前的,是构成天津近代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解读天津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历史学习》2010,(7):1-1
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天津文化基本由两个文化板块组成,一个是以海河两岸为中心的码头文化板块,一个是外来的租界文化板块。其中,码头文化板块是以妈祖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它是天津城市文化的源泉。妈祖文化在天津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着重要影响,这也是天津成为中国乃至国际上妈祖文化中心之一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天津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历史文化名城.600年来,经历了卫、州、府、县、市的演进历程;天津开埠后,政治、经济地位迅速提高.很快成长为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在北方则首屈一指。源远流长的天津文化,是在海河与海洋的哺育下形成的,具有南北交融和东西荟萃的特征,并集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和先进性为一体。加快天津城市发展,发掘丰富的文化资源,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是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越是民族历史的文化,越是世界的”,天津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近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变化,使得天津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艺术、人文内涵和风土人情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推进了建筑及人文科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6.
天津民俗文化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干流,分别为统治阶级、市民阶层和下层劳动者创造和享用的文化。天津民俗文化发轫于建城以前,兴盛于开埠前后,成熟于近代百年。影响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河、海交会是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最大环境优势。二是经济发展。漕运、芦盐带动天津商业,市民阶层的逐渐壮大,使代表市民价值观念和具有浓重市民文化色彩的城市民俗进一步发展。三是社会环境。作为军事卫所,天津具有浓重的军旅气息,造就天津"俗尚武健"的市民性格。所谓"无论贫富,见义必为,饶有古遗风"。天津民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碰撞、调试、吸纳、融合的运动状态,突出一个"杂"字。许多外地民俗文化一旦移植到天津,很快会被吸纳,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文化现象。近代天津开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挖掘天津民俗文化,不仅描述出天津丰富的民俗盛景,而且力图使它产生现代效应,为天津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田浩 《天津教育》2009,(12):51-51
天津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在美术教学中利用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天津优秀特色文化、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仅以第一学段(一年级至二年级)的美术教学为例,浅谈课堂教学的“天津味道”。  相似文献   

8.
店名和字号是最能反映天津城市文化和商业文化特点的部分。从店名可以看到天津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天地崇拜和宗教信仰观念的影响,同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南北各地文化的特点,以及新时期表现出追求时尚、追求富贵的文化心理和对市民通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店名和字号是最能反映天津城市文化和商业文化特点的部分.从店名可以看到天津人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天地崇拜和宗教信仰观念的影响,同时,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和南北各地文化的特点,以及新时期表现出追求时尚、追求富贵的文化心理和对市民通俗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就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而言,天津无疑是一座缺失源远贯通和充分成长的古代文化堆积的城市晚生代。但是换个角度看天津600年,从永乐到民初,它又是中华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城市。仅用了524年,就完成了从一座军屯模式的卫所城堡“特别市”、“直辖市”的转化发展进程,可堪称城市化进程里的一个奇迹。天津城市化开始于设卫筑城。其时间已是15世纪初叶。由军事建制变成行政建制的天津州则到了18世纪。从社会文化历史角度看,天津城市加速度发展是同中华帝国晚期城市近代化共生的;从城市发生的经济学角度来看,天津卫城应该说也是在中华帝国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和运河近代性经济与文化影响下的产物。总之,天津是一座只有近代而没有古代的城市。是一座中华帝国晚期的近代化城市。  相似文献   

11.
天津是一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多国建筑风格的城市,在天津打造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究近代西洋建筑的整体风格与个性特征,正确解读其文化内涵,将对繁荣建筑创作、发展建筑文化事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升级发展中,文化的引领功能主要表现为彰显特色、提升品位。发挥这一功能,内可优化市民的综合素质和产业结构,外可塑造城市的鲜明形象。值此文化创新城市格局、文化引领城市升级发展和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之时,长沙人要自觉摒弃自以为是、安于现状的文化心理,要紧紧围绕"全国争先、中部领先、全省率先"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发扬"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创新功能,渗透"以文育民、以文惠民、以文乐民、以文富民"城市发展理念,谋划新思路,开创新局面,真正把长沙建设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生快乐、市民满意、世界称道的美丽城市、幸福家园。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城市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城市的无形财富,它决定着城市创造力、凝聚力与竞争力。在推进青海东部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城市、城镇需从深入挖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出发,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理念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国际水准的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不仅需要政策、制度的规约,更需要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关照。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从文化层面审视和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经济体现,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基于根植性理论,选择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时,应综合考虑地方文化根植性所具有的特性,主要有区位的根植性、自我知识创新性、根植性的网络化效应、开放背景下利用外部资源强化根植性,这些变量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坭兴陶产业为例,分析其地方根植性的具体表现,认为坭兴陶产业应采取“市场导向、政府引导、点面推进、嵌入价值链高端”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兰州城市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如何整理和发掘兰州城市民俗?对兰州城市民俗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七条措施,以期重塑兰州民俗内涵,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为兰州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片区六个中心城市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经济同型、文化同根。打造武陵山片区文化首位城市是推进怀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怀化要想建设成为武陵山片区首位城市,必须要大力发展文化,增强文化集聚辐射能力,提升文化首位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更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建设。广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城市的对外形象、精神风貌、文化品位以及市民的道德水准。因而,在建设山水园林文化型城市中应积极发挥广场文化教育引导、文化主旋律和商业价值等正面功能,同时避免一些建设及管理中的误区,使广场文化在城市建设中切实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保定市城建规划应注意恢复历史名城风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保定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修缮,形成保定市特有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阐述了泉州洛江新城发展背景和目标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新城区城市功能以产品配送、居住休闲为主的原则,结合自然山水特点,设计了以产业轴和滨江生活轴为代表的用地功能布局、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流畅的交通网络,进而强调了城市新区概念规划应关注新老城区之间及新区内部的功能协调,并注重自然山水和文化底蕴相融合,以达到区域经济稳步增长、生活居住环境日益改善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