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深刻反思当代中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当前中国教育法学研究价值取向的误区 开展教育法学研究,是中国教育基本理论的重大课题之一。中国大陆教育界对教育与法律关系的理论探讨始于80年代初期①。在短短的十几年中,这方面的进展引入瞩目,丰富了中国教育理论,促进了中国教育法学学科的发育,加速了中国教育法制现代化进程。但是,以往的研究中也存在着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研究“文本中的教育法”重于研究“行动中的教育法”,具体表现在:对教育法律规范本身的关注居多,而从教育法律现象赖以产生和存在的更为广阔的背景中考察活动中的教育法者甚少;偏重于对教育…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价值取向:若干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年来开展的教育法学研究,过于偏向对教育立法成果(文本之中的教育法)的研究而轻视对教育法制现实问题(行动之中的教育法)的探讨,这种研究价值取向产生的误区既不利于教育法学理论的深化,也有害于教育法制实践,因此,需从价值体系、内容体系、规则体系等方面重新审视对教育法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从静态教育法制与动态教育法制的结合上研究教育法学。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度选择依法治教,必然会带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当前影响和制约中国教育法制建设最突出的问题是“有法可依”与“有法不依,有法难依”之间的矛盾,其主要症结在于人们过于偏重教育法律规范自身,而很少关注制定出的教育法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作。作者指出,一国教育法制建设,是教育立法、教育执法、教育守法、教育法律监督的诸体统一,是静态教育法制与动态教育法制的和谐,其中,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是联系的纽带和中介。作者提出,教育法从制定、实施到实现,是一个“教育价值法律化”到“教育法律价值化”的转化过程,是一个“文本中的教育法”到“行动中的教育法”的变革过程。作者强调,实现中国教育法制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教育法制观念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教育法制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形成教育法的价值共识的过程,是不断建构教育法的价值基准的过程。笔者拟在我国现有教育法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运用价值哲学理论,在与教育法体系的相互观照中,对教育法的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姜帆 《林区教学》2008,(11):38-39
作为法学教育体系中间层次的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法学人才",但是"培养何种法学人才"一直是法学教育界的热门探讨话题。根据对"法学本科教育培养具备法学知识的通识式社会管理人才与法律实践人才"的社会功能的分析,对社会大众关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合理预期即培养能够满足大众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解决的需要的审视,结合法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即法学本科教育必须从重理论转向重实践的认同,应用型人才(精通法律的管理人才和法律实践人才)是法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取向之维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主流的法学研究方法过于推崇西方法学的具体理论,将其作为分析和解决中国法律问题的理论前提.这导致法学研究的殖民地化,法学研究者主体意识的丧失,也使得法学研究无法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法律制度做出基本的理论回应.唯有引入社会科学方法,将法律制度和法律实践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其中的中国问题做出分析,对其中的中国法制经验做出...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有关加强教育法制和教师继续教育的精神,《教育法学基础》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一、增强法制观念,明确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法学的必要性(一)什么是教育法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教育法律科学的简称。它是以法学和教育学为基础,以教育法、教育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很多国家都把它列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必修课和取得教师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教育法学以教育法为研究对象,但它不同于教育法。法是代表国家意志,由国家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任务是调…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教育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这是教育法学极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育法学是一门较新的、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科,因而对教育法的地位问题的研究更具有迫切的意义。它不仅与明确教育法学的研究对象直接有关,而且对教育立法的预测、规划、教育法的制定、实施、教育法规的整理、编纂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肩负地方法律人才培养和地方法制发展的重任。区域和谐理念下的法学教育面临价值多元转换和职能转变的双重压力。本文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法学教育发展性问题的研究,提出法学教育培养的“五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并提出“五位一体”教学培养模式在学校实施的内容和环节,以期推进学校法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航  申素平 《教育研究》2023,(3):140-150
提升教育立法品质、实现良法善治是新时代教育立法的核心任务,其最直观的表达即教育法体系化与法典化任务的提出。教育法的体系化建设,不仅要针对具体教育法律问题开展立法研究,还要针对教育立法本身开展立法学研究,也即对教育立法原理、立法制度、立法过程与立法技术的系统化研究。只有构建系统的教育立法理论,才能为法典化奠定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基于此,应转变研究进路,从侧重概念分析、价值分析转向法释义学与社科法学并肩合作,既要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真实的立法议题,又要通过法释义学将这些议题转换为体系化的法律规范,实现教育法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共同提升。同时,应在立法原则、立法技术与立法评估方面展开重点研究,为教育立法实践提供合理、科学、体系的理论指引与技术支持,改进教育立法质量,推动教育立法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育技术学——“开发取向”的教育理论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学科性质、学科任务和理论内容上看,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本质上属于“开发取向”。所谓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开发取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原理,以及各种可重用的技术来尝试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理解教育教学规律,以形成对教育教学规律的独特认识的研究取向。开发研究、描述研究、解释分析研究、假设检验研究是对等的研究取向,它们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教育理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开发取向”,使教育技术学必然成为一门通过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体验达到对教育教学系统运行规律的自为性理解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论受教育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法律和国际法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些西方法学家对有关法律的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受教育权的合理性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中国的情况,讨论法律对受教育权的规定,着重研究这一权利的伦理基础,目的是填补一些理论空白,并解决中国学术界十多年来一直争论的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先进的教育科研价值取向是实现一流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并通过价值选择体现出来。以国内外9所一流大学的教育学院为案例,对他们的科研愿景进行分析,并通过运用Citespace 5.3R4和Nvivo 11.0软件,从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所在时空--教育主客体、教育影响、教育阶段和教育空间四个维度,对近10年一流大学的教育学院科研成果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科研立项的关键词和主题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总体上国内倾向于以教育学科与国家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科研工具价值取向;国外倾向于以"人"本身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科研本体价值取向。在加快推进教育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新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应努力实现工具价值取向与本体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并在教育研究相关方面做出适切调整。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生态学视角研究教育是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方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并归纳出整体关联规律、动态平衡规律、协同进化规律、教育节律、富集规律、限制因子规律、耐度最适度规律等七条教育生态规律,它们是教育生态原理和规律的体现,是进行教育改革、制定教育规划和政策、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危机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大城市在探索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现代化道路上具有基础性、引领性、前瞻性意义,其教育现代化在某些特征上尤为突出,表现为现代化模式更强调融合性、现代化价值更强调人本性、现代化内容更强调优质性、现代化对象更强调全纳性、教育现代化布局更强调开放性。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十四五"时期教育现代化进展面临空间挑战与困境尤为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与城市人口素质和空间分布节奏不同步、教育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和信息化资源建设有待夯实等一系列问题。面向"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国的教育地理空间将实现从"孤岛"到"连片"融合,教育平台空间将实现从"现实"到"现实+虚拟"融合,教育资源空间将实现"单一"与"多元"融合,教育内容空间强调"生态文明"与"终身学习"双效并重。  相似文献   

16.
论当代德育的人本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哲学基础。当代德育对人的理解方式由社会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理论动因;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德育现代化的需要则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实践动因。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完善,科学发展观的明确提出和全面落实,以及德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使得当代德育人本转向成为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德育人本转向的价值取向,人本德育应不断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观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实中人们探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多是从理论哲学的角度切入的,但这种角度不仅不会统一教育理论与实践,反而导致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分裂。教育理论和实践之所以分裂,是由于近代以来科学对实践哲学的僭越。在实践哲学视野中,理论和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截然不分的。因此,只有重新重视实践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才能复归统一。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科学取向是教育研究从自在走向自由的自为存在。它通过认知教育世界、引导教育生活、创造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价值;借助于问题转化和主客体互动、逻辑自洽和经验证实建构教育理论和关注教育实践。由于固有的“悟性”特质和社会精神使然,中国传统文化明显缺乏科学意识,特别是科学精神。现代中国的教育研究需要倡导和培育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以应对现代性的挑战。这就要求超越以传统道德理想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而借助科学的中介实现教育研究“天人合一”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加强领导 把握规律 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科学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教育科学将会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发展和繁荣教育科学,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尊重教育科学的规律;要加大对教育科研的经费投入;要加强领导,规范管理,提高教育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根源在于:教育学研究的“政治化”倾向、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思维方式的“务虚”倾向、教育学研究的主体失衡、教育学研究的伪圣化与简单化、学术评价的误导等。教育学研究要聚焦教育实践,需要关注实践、参与实践、批判实践、改进实践,方能使教育学研究走向健康、正常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