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许多学者都承认西周曾经存在过公社,至于是什么性质的公社,则众说不一,有的曰“农村公社”,有的甚或更具体地指为印度的村社和日尔曼人中的“马尔克”。然而,仔细研究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所论列的农村公社的主要特征,便会发现,它与中国西周公社的情况完全大相径庭。马克思说:“‘农业公社’是最早的没有血统关系的自由人的社会联合。”这同按血缘宗法关系组织在一起的西周公社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2.
述“社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邑(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基层社会组织。其性质、类型、组织形式、活动内容、所反映的阶级关系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① 春秋以前的社是农村公社的组织。当时,村社通称邑、里,其所奉祀的社神(土神),即村社的保护神。奉祀社神的地方称为“社”。于是这种村社组织也有径称“社”的。社神是邑、里中最重要的神祗,其标识一般是一株大树或丛木;有的则进一步封土为坛,坛上或为  相似文献   

3.
西周时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公社。周族灭商以后,为了控制广大占领区,它不仅保持着甚至发展了家庭公社;在商朝原来的统治区里还存在着农村公社;因各族社会发展不平衡,边远地区各族如“戎狄濮蛮”等,还停留在原始氏族公社阶段。(本文对边远地区各族的社会状况不准备论述。)如若不研究这些问题,不但对西周的历史不能阐述清楚,就是对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历史,有很多地方,也不能深入理解。马克思曾经说过:“并不是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是按着同一形式建立起来的。相反,它们有好多种社会结构,这些结构的类型,存在时间的长短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西周时期残存的原始公社也正是如此。下面从公社的类型、结构和性质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公社是有各种不同形态的,概言之有氏族公社(或部落公社)、家庭公社(或家族公社)和农村公社、城市公社(或国家公社)、以及玛克公社等等.马克思说:"把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正像地质的构成系统一样,在历史的构成系统中也有着一系列的原生的、次生的、再次生的等等形态".把文献中的"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原始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公社所有制的.古代乃至中世纪的土地所有制,虽然仍是承袭原始公社所有制的形式,但它已在国家支配之下,改编成为次生和再次生形态的东西了,马克思把古代社会的各种公社所有制区分为亚细亚的和古典的两种形态.至于日耳曼的虽然仍是一种公社所有制形态,但它已属于中世纪了.把文献中的公社所有制"混为一谈",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记载两汉时期乌桓和鲜卑的,主要有《后汉书》、《三国志》和裴注所引的王沈《魏书》等。这些书对于乌桓鲜卑的记载,无论起始年代还是记事范围都大致相同。但有人单单认为王沈《魏书》十分可信。如马长寿先生在《乌桓与鲜卑》中说:“王沈一门数人都通晓乌桓鲜卑情况,所以上述各条具有很大的可靠性,与一般闭门杜撰史志者不同”。内田吟风先生在《北亚史研究》中说:“因为王沈一家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至深,所以王沈《魏书》中关于乌桓鲜卑的详细记述,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家族成员的见闻,应该是十分可信的”。考《晋书·王沈传》,王沈“少孤,养于从叔司徒[王]昶,事昶如父”。又据《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王昶历任太子文学、中庶子,魏文帝时“徙散骑侍郎,为洛阳典农”,后“迁衮州刺史”。正始中“转在徐州,封武观亭候,迁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嘉平二年,他秦请“袭取”孙权,亲自出征且“斩  相似文献   

6.
一毛主席教导我們說:“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說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別的許多民族同样,曾经經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級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潰,社会生活轉入阶級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經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現在,已有了大約四千年之久。”(毛泽东选集,頁五九二)。在战国以前的中国历史是从原始公社,經过奴隶社会,將进入封建社会的一段历史。中学中国历史教本中第一編“包括我国原始公社制社会的历史。我国的原始公社制社会从中国猿人开始到夏朝的建立为止,經历了大約  相似文献   

7.
孙武霞同志在《瞿秋自在第三国际活动纪略》(载《上海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以下简称《纪略》)中认为:共产国际“六大”期间,瞿秋白对“第三时期”理论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一理论“站不住脚”,“不能成立”,并正确阐述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之所以研究俄国农村公社问题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具有"二重性"、孤立性等特点。对待俄国农村公社的走向问题,马克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农村公社持中立态度,既不认为它具有生命力,也不反对它有生命力;在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持悲观的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遭受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而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及其信稿中马克思又持乐观态度,认为俄国农村公社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9.
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经济组织.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没有阶级和平均分配产品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础。这个时期,在人类共同生活的条件下,生产力的低下水平及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共同集体劳动的必然性,这时,由于共同劳动,致使无论是生产资料,也无论是产品,必须归公共集体所有。原始公社制度曾存在了几十万年。原始公社制度历史的绝对年代只能近似地确定,因为原始时代是属于人类最遥远的过去。通常确定原始公社制度都是用相对年代,以确定现象和事件的顺序和相互关系。原始群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开始阶段,这种原始群  相似文献   

10.
“农业法”有两种俄译文;一种由李普什次(Е.Э.Лцпщиц)译出,刊在“拜占庭社会经济史文献汇编”,莫斯科,1953年,页103--108。另一种译文,见格拉青斯基编“中世纪史文献”卷一,莫斯科,1953年,页190--198。本译文是根据前者重译,但是遇有出入很大的条文,则根据后者加注,以资比较。拜占庭封建关系进展的过程,是从第七世纪中期延续到十一世纪末期。这一时期可分成两个阶段:(1)从第七世纪中期到第九世纪中期,即自由农村公社占优势的阶段,当时封建制度还只是在形成的阶段,封建贵族政权还没有十分巩固,足以消灭自由农村公社;(2)从第九世纪到第十一世纪末期,即封建关系充分发展的阶段,那时,封建关系已成为拜占庭的统治制度。拜占庭的农村公社维持得比较久长,反抗大领主的掠夺,也比较有力。其原因是,当拜占庭农村公社正在开始崩溃的时候,斯拉夫部族侵入,定居于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带来了自由农村公社制度;这有助于当地农村公社的维持和巩固。所以,农村公社成为第七世纪到第九世纪时期的拜占庭农村经济生活的基本形式。下引“农业法”并不是一种由政府制定的法律,而是拜占庭人和斯拉夫人关于农村公社的习惯法;它的出现时期约在第八世纪中期(也许在第八世纪后半期)。它是关于第七——九世纪拜占庭土地关系史的最重要资料,反映出拜占庭农村公社的生活情况,从这里可看出耕地是在公社的自由农民手里,所有未分“公地”和磨坊仍属于公社所有。农村间发生疆界争执时,公社出面进行诉讼。同时,农民有交换份地之权。土地所有者不得拆除别人在其土地上所建造的房屋。土地在收获之后,可作为牧场。另一方面,在公社里农民阶级已开始瓦解,财产已不平等。有些农民由于无力耕种而放弃自己的份地,有些农民耕种别人的土地,向土地所有者缴纳什一税。同时公社的富裕农民不仅有牲畜、劳动工具,而且有奴隶。此外,农业法中还列举各色各样的违法处分和罚款。从这法典中我们也可找到关于拜占庭农村广泛流行的谷物种植、葡萄园、园艺和畜牧等等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对此,经典作家已有明确的阐释。蒙古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范围,其基本生产单位是否类似于农村公社组织?笔者根据经典作家有关论述,结合《蒙古秘史》中的相关记载,论证了游牧公社的存在以及它的经济、社会、文化职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马长寿先生提出的,乌桓人分布于老哈河流域时期,其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的观点,本文根据30多年来的考古研究成果以及历史记载等,论证了当时的乌桓,其社会经济应以畜牧狩猎业为主。南迁十郡塞内以前,乌桓游牧狩猎民的主要财产及生业不但以畜牧、狩猎业产品生业为主,当时他们甚至还不能适应定居农耕地区的“水土”以及生活习惯。同时认为,在马长寿先生的潜意识中,也认为当时的乌桓社会经济以畜牧、狩猎业为主,而史文断句也是造成马长寿先生的笔误,从而形成了这个值得再探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管子》中“垦草入邑”在别的文献中记作“垦草仞邑”,学者认为“仞”是正字,“入”是误写。结合方言论析,认为“入”才是正确的。由此出发,进而阐述方言材料对校读古籍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两个词语,即“落英”和“邑人”,(《教师教学用书》译“落英”为“落花”,译“邑人”为“乡邻人”,对“落英”的解释,我持有异议,对“邑人”译为“乡邻人”,我认为妥帖。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史研究中,文献和金文常提及邑以及对它的封赏情况。邑字的原始象形,是在象邑形的口旁边附加了一个跪坐的人形,意在强调邑是住人的地方①。对邑的研究,是对于先秦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图结合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周代的邑作些初步考查。一、周代邑的含义和分类先秦金文及《左传》、《尚书》、诸子等文献中常出现邑字。大体说来,文献中的邑字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一)、人口聚居的城市或村落。文献中的邑有的称“都”,有的称“皆,金鹤在《古录礼说邑考》中说:“王国公卿采邑称大都,大夫来邑称小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外贸易史还没有明确地划分过时期,中美贸易的“早期”,也很难表明一个明确的界限。然而,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把中国置于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下。《望厦条约》则使中美贸易也进入了不平等的时期。因此,本文就把中美贸易开始到鸦片战争,作为“早期”。 我国学者的论文和著作,对早期中美贸易的性质,认为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居多,也有一部分论述,认为这一时期两国的经济往来,是平等的。不论哪种观点,提出结论的多,对当时两国社会情况,特别是贸易的具体情况的分析都较少。本文仅想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7.
《萨利克法典》(Lex Salica,以下简称《法典》)是法兰克人征服罗马高卢以后,建立法兰克王国初期用拉丁文写成的第一部成文法,大约形成于克洛维在位(481—511年)时期,后来又陆续有所增补。由于这部《法典》是在法兰克人建国前的古老习惯基础上产生的,因而也被称为“习惯法”。研究这部法典可以了解法兰克人是怎样由原始公社制社会过渡到封建制社会的。一《法典》产生的历史背景法兰克人的国家是在征服罗马领土的基础上形  相似文献   

18.
宋代乡兵中的“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可先生《述“社邑”》(《北京师范学院学报》85年第1期)一文,概述了从西周到明清两三千年间“社邑”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各个朝代“社邑”的特点。但是,因为该文的时间跨度很大,不可能对每一个时代的“社邑”都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论述。笔者不揣浅陋,拟对《述“社邑”》中有关宋代的一些问题,分两个专题做一些补充说明;其一是《宋代乡兵中的“社”》(即本文),其二是《宋代的秘密社会》(另文论述),聊为《述“社邑”》的续貂之作。其间或有异同,则姑备一说而已。  相似文献   

19.
曹操对三郡乌桓的战争,是一九五九年史学界关于曹操的讨论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拟就曹操对三郡乌桓战争的目的和性质问题,谈一点肤浅的见解。(郑天挺先生主编的《三国志选·武帝纪》P33—34有注云:“三郡乌桓,指辽西、上谷、右北平三郡中乌桓,详《乌丸传》。但查《三国志·魏书·乌丸传》卷30:“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上谷乌丸大人难楼,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自称峭王,右北平丸大人乌延……自称汗鲁  相似文献   

20.
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本)《中国古代史》(限选)全一册(以下简称“新课本”)跟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以下简称“旧课本”)一样,都是章节体教科书。比较两者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新课本编写思想的革新,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摆脱了社会发展史体系的束缚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要经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制度)五种社会形态。这是就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而言的,它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