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曹顺霞 《西江大学学报》2000,21(3):72-75,99
庐山会议是中共中央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召开的会议,会议的目的是要纠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但由于当时对实际工作中“左”倾错误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以及阶级斗争扩大理论的新发展和对形势判断的错误,加上一些社会历史原因,使庐山会议的纠“左”进程发生中断并转向反右,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了“左”的错误产生的思想认识根源。文章认为,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左”的错误。这种“左”的错误曾严重地危害革命事业,如不及时防止,它会葬送社会主义事业。“左”的错误思想根源是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根源在于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八大时期”、“曲折时期”和“新时期”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新时期”的认识是对“八大时期”正确认识的继承和深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既要防止和反对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又要防止和反对忽视以至放弃阶级斗争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我们党在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发生过严重在的错误,教训是及其深刻的。在纠正左的错误以后,有些同志,在对待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问题上出现了右的错误认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同过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阶级斗争的特点有什么区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于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作了深刻的探讨,总结了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机关对邓演达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从高度赞扬、争取合作演变为不信任、疏远、断绝关系,到出现对抗态势。原因有三个重要方面: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左”倾错误指导;中共处在幼年时期,领导机关未能完全掌握住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并出现三次“左”倾错误;邓演达及以他为首的第三党对中共和中国革命一些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才对邓演达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五卅”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中共领导人对“五卅”运动的总结,一方面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另方面也存在着极其严重的缺陷,这就是“左”倾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些“左”倾思想主要表现在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片面认识,提出工人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发展是国民革命的唯一保证,以及对革命发展趋势的过左估计等,从而对大革命的失败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左”倾错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问题,我们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实践上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失误。究其原因,主要有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主观随意性理解、阶级斗争思维方式的惯性作用和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作为教训,在处理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必须正确地分析客观形势。  相似文献   

8.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要真正贯彻这条思想路线并非易事,有时会出现严重的实践扭曲:毛泽东同志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就已从哲学的高度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可在隔17年后的1958年,各地却出现了严重的虚报产量、竞放“卫星”的怪现象;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我们仍把阶级斗争看作各项工作的“纲”,接连发生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胡乔木晚年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进行了全面的归纳和总结,提出了关于阶级斗争一般规律性认识的独到见解;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建国后近二十年党犯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阐迷;并就如何认识和搞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新时期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为理论观点超出实践的需要,主观认识超越客观每件的可能。我国建国以来“左”倾错误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方针在 1957-1976年间在以下两个问题上的失误:一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1959年的庐山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根本原因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纠“左”;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形势的错误估计;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总结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他的个人专断作风逐步损害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这个错误,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又被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反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仍将在一个长时期内存在,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来。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讲到现阶段阶级斗争的问题时指出:“现在,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社会生活上进行着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4.
毛主席在一九六三年就民族关系提出了一个理论问题,即“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去年,有人批判了“民族问题说到底就是阶级斗争问题”这一“错误理论”。最近,有人又提出在理论上要纠正笼统地把民族问题说成阶级问题的“错误提  相似文献   

15.
“瓦窑堡会议”后,刘少奇在党内首次提出,大革命后期武汉等地工运中的过激言行是“左”的表现,这个错误帮助了反革命。同时,他还对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国内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对革命非常有利的变化,党的策略任务,是用极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团聚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民族革命战争,在抗日的前提下,党可以与南京政府合作。小资产阶级分子参加党和革命队伍、党的理论准备和理论修养不够以及党内斗争突出反右、忽视反“左”是党内“左”倾错误产生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刘少奇的上述论点,在同时期党的领导人中是很少见的,有的甚至是没有的。  相似文献   

16.
从彭德怀在庐山会议的遭遇来看,庐山会议期间中共中央存在一些问题:“左”的指导思想仍占主导地位;阶级斗争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错误发展;个人崇拜、个人专断和民主制度不完善;高估国际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是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自一九五七年以后,我们对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愈讲愈少,对教育与经济基础、以及作为经济集中表现的政治的关系愈讲愈多。这种情况是同我们在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左的错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为害的十年中,他们别有用心地只讲教育为政治服务,不讲教育为经济服务;只讲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不讲教育是生产斗争的工具,谁讲谁就要受到批判,说你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宣扬“唯生产力论”。致使我们在很长时期内对这方面的研究中断了。  相似文献   

18.
阶级斗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问题。能否正确地进行阶级斗争,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事业的成败。在我国,作为阶级的剥削阶级消灭以后,对阶级斗争又应怎样理解和处理呢?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答复:“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这就告诉我们,把握“一定范围”是当今正确地进行阶级斗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月里,思想政治工作是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一面真诚地反省过去,一面勇敢地正视现实,同时热情地面向未来。纵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看到以下八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方针的转变。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尤其是“文革”期间,由于“左”的错误和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方针一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在一切工作中都要“突出政治”,政治“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冲击一切”。其后果是党的威信下降,国家建设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20.
1957年后“左”倾思潮泛滥,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知识分子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1960年开始纠“左”,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党中央制定了《高教六十条》等三个条例,对纠正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错误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62年广州会议上,周恩来顶压力、冒风险,提出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认为知识分子是人民的一部分,并坚持将这一论断写进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久,周恩来遭到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些人的责难。周恩来把知识分子视为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宝贝,因此无论多么强大的压力,都动摇不了他的这一信念。可以说他是我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典范,是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