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又来了”除了可以用为动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发生之外,还可以用为表示责怨义的话语标记。话语标记“又来了”的组合较早出现于明末,其中的“来”是一个代动词,而不是行为动词。“又来了”虚化的动因有三个:(1)句法动因——结构压缩;(2)语义动因——概指义的主观化;(3)语用动因——降低面子威胁。“又来了”的语用功能有三个:行域层面的责怨;知域层面的否定;言域层面的劝谏。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助词“的”在汉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用法也较复杂,研究“的”的出现条件对于正确使用这一高频率助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其出现的结构要求和语义要求的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结构助词“的”的出现条件。  相似文献   

3.
结构助词“之”和“其”除了已经讨论过的用法以外,在《离骚》中还有一种用法:用作修饰语标记,标记修饰语位置。通过对修饰语标记词“之”和“其”在《离骚》诗句中分布的考察,得出:“之”标记后置修饰语,在语义指向上同N或V中心语构成修饰关系;“其”标记前置修饰语,在语义指向上同V中心语构成修饰关系。二者分布基本互补但又不完全对立,笔者借助社会语言学的变项规则对二者的分布进行了描写。此外,位置与功能密切相关。作为修饰语标记,二者的功能在于标记修饰语位置;作为诗句居中位置的结构助词,二者又起着调整音节以助嗟叹抒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察邵武话动态助词度的来源和性质,解释了:(一)度和过在古汉语里的关系;(二)度在邵武话里演变为动态助词而大部分汉语方言却没有这种用法的原因;(三)邵武话和闽语在历史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者”字语法功能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文言虚词“者”的演变。不仅考察了它在《诗经)中作结构助词和构成“者”字结构的基本用法;更侧重考察了它在秦汉以后用法更为特殊、复杂的情形。汉语中“者”字的语法功能从简到繁,从不完善到完善,又从盛而趋向于衰。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个”的句法功能和特点,提出“个”语法化的轨迹并试图分析证明。文章从共时平面描写了“个”的四种句法功能:作为名量词,修饰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表动量,相当于”一下”;标记宾语;作为助词,标记补语。之后提出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从历时平面验证了“个”语法化轨迹的假设,认为“个”语法化的动因有:(1)”一”的虚化和脱落;(2)“个”词义的虚化;(3)语用作用和类推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三个,它们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是,在语言实践中,结构助词“de”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结构助词的少用、多用、错用、位置错误及全部合用等。  相似文献   

8.
国际中文教育本土化可持续、深入、高效地增强中文国际传播能力。法国是全球中文教育本土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梳理了法国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中文学校、孔子学院以及在线中文教育现状,发现法国中文教育呈现六大本土化特征:(1)非华裔高水平本土中文人才积极推动中文教育发展;(2)本土中文教学资源基本实现“自给自足”;(3)高度重视汉字与文化教学;(4)沉浸式中文教学项目发展迅速;(5)中文教育低龄化程度高;(6)高校汉学研究与“专业+中文”人才培养模式双线并行。中文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情感价值凸显是法国中文教育本土化的根本动力,法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得益于体系化的中文教育政策、完善的中文师资培养与选拔机制、总体向好的中法关系以及中文母语国的大力支持。法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遵循“判断中文价值,制定中文教育政策,建设中文教育保障体系”的内在逻辑,是“法国主导,中国支持”的成果。本文提出应持续提升中文价值、积极争取中文教育政策支持、完善中文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从而深化法国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中文教育本土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0.
周纯梅 《文教资料》2006,(2):186-187
本文揭示了新化方言量词的指示代词用法和结构助词用法。作者主要通过量词在不同句法位置的语法功能论述了量词的这些特殊用法,并且进一步证实了“量词→指示代词→结构助词”这种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梳理“拿”字的语义语法演变过程,并与“把”相比较,发现两者有明显差异:“拿”字语法化为处置式介词的过程明显要快于“把”;“把”在文献中有被动式介词的用法,而“拿”字在通语中没有作被动标记的用法,却在现代汉语方言里出现了。本文从语义的差别性角度来解析这些现象。  相似文献   

12.
助词“de”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复杂,具有多方面的语法功能,这就需要对“de”进行较为系统,地合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的实际情况作出有利于语言应用和语言发展的判断,本文主要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对语言助词“de”的特殊语法功能进行了共时的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莆仙方言与普通话“得“相对应的结构助词。在对大量语言材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语法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普通话的比较,对其助词标记在各种语言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尽可能详尽地描写,深入探讨其语法意义和用法特点,从而展现莆仙方言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14.
在古文里,“之”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用法复杂,变化较多。正确地掌握“之”字的各种运用规律,准确地辨析它在具体句子里的词性、含义和语法功能,对于阅读和教好古代散文,都是必要和有益的。古文中的“之”主要作代词、动词和助词。其中作代词和助词的机会最多,用法也复杂;而作动词的机会较少,用法也较简单。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考察敦煌变文中“却”的用法,结合历时语料,对“却”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进行了系统论述。我们认为:唐五代是“却”语法化的活跃期,连动式是其语法化的决定性动因;“却”由“却+V”语法化为副词,由“V+却”语法化为助词;“却”的语法化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每一时期都有或隐或显的变化;“却”的助词用法至晚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副词用法至晚在唐五代时已经出现,在唐五代时,“却”的助词用法和副词用法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相似文献   

16.
释《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校注》助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在《全相平话五种》中用字频率较高,兼有动态助词和结构助词两种功能,构成的语法格式也多样。本文主要讨论助词“得”的语法意义和格式。  相似文献   

17.
卿彩云 《语文知识》2014,(10):13-14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出现的虚词中,“之”字是一个重要的虚词,出现的频率最高,用法也非常广泛和复杂。特别是“之”字放在主谓之间时,中学教材中多数未作注释,少数教辅书上则简单地解释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对于“之”字的这种用法,大多数的师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其感到疑惑不解,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给教与学带来了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8.
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现属渭南市管辖,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关中片.“的”是富平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助词,它的语法功能是多方面的.“的”不仅有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作为词尾构成人称代词等用法,还可以表示能愿、“是”“当”“担任”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20.
陈兆军  陈建春 《文教资料》2006,(27):117-118
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调查了英语专业本科生使用英语语法学习策略的情况,结果发现:(1)根据使用频率,学生在学习语法时依次使用情感策略,社交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2)语法学习策略与语法学习成绩呈现一般显著性正相关;(3)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在各类语法学习策略使用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