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也说“辇”     
也说“辇”四川丹棱中学万天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有胡念耕老师《〈我国古代的车马〉补说》一文,读后获益匪浅。作者根据大量的考古资料,对王力先生《古代汉语》中的《车马》作了补充,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大有帮助的。但文中说“商代金文‘辇’字就...  相似文献   

2.
商代是华夏民族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商灭夏建立商朝以后,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完全继承了夏朝的成果,在民族特征上也是相同的。商朝有许多方国,与商族和商朝有着复杂的关系。商朝和方国之间在保持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同时,经常发生战争。考古文化表明,各方国及商的周边各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商族在同化夏族的同时,大量吸收夏族文化因素。但是终殷一代,仍有一部分夏族保持一定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文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之“人”,指人世间;“人文”之“文”,与“武”“野”相对,但不是诗词歌赋之“文”,而是如司马光所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传家集》)因此,所谓“人文”实际是就社会整个文化层面而言,是对社会文化现象的总称,它是指社会典章制度、道德规范、风俗礼仪等各种文化现象。只有这样的“人文”,才能教化天下,达到大治。  相似文献   

4.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商朝时期神圣而庄重的活动,青铜器便是祭祀的重器,是那个时代宗教祭祀文化的典型代表,对青铜器的研究亦能对商朝美学思想进行汇总,商代青铜器不仅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且带有浓厚的统治阶级统治欲望,对青铜器的研究离不开它的形式美,从祭祀与纹饰两方面,分析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为人们了解商代历史文化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说“确”     
确字,《说文》云:“馨石也,从石角声”。馨者坚也,是确字的本义为坚石。引申为凡坚、实之称。“确”字的俗体作“確”,徐铉《说文》注、《复古编》、《六书正讹》皆称“确”俗作“確”。《说文》无“確”字,盖确、確为古今字。坚义之“确”,经籍大多以俗体“確”字代之,如《易·文言》:“確乎其不可拔”,注:“確,坚也”。《庄子·应帝王》!“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成玄英疏:“確,实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確乎纯乎,一作而不易”,注引司马云:“確乎,  相似文献   

6.
商朝都城殷墟在今天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它的发现和发掘在新世纪初以最高票数荣登“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榜首。然而,关于殷墟,仍有许多人不了解,甚至是误解,这其中包括对“殷墟”名字的误解。殷墟,是商代帝都的名称,但是,在今天却被普遍解释成“殷都留下来的废墟”,差  相似文献   

7.
论语言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文化”的理解和分类 1.“文化”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文化?古往今来,人们有过种种的认识。早在先秦时期,儒家的言论中就多次提到“文”。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提及“文”的约有20余处: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于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子罕)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是我是商朝晚期(公元前13—11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对研究商代的历史、考古和古代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自公元1899年在殷墟发现甲骨文到现在,已经有八十一年的历史。即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宇信同志的新著,《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是一部全面综述三十年来,我国甲骨文研究各方面所取得重大成果的总结之作。全书分八章,共二十一万字,图版十六幅,  相似文献   

9.
文质之辩是儒家政治哲学中心议题之一。孔子明确以"与文""尚质"之微妙方式探寻丈质中和之道。董仲舒继承这一主题,并在政治哲学领域将之自觉展开,力倡“文德为贵”“任德不任刑”,为儒家文治、德政主张寻求天道观和经典论说的支持。在强调“质文两备”的前提下,更突出“先质后文”“承周丈而反之质”的时代文化精神走向和政治变革要领。董子更进一步提出“三代改制质丈”说,指出文质更替或忠、敬、文演替是主导历代文化精神特别是政教原则变化的核心法则。董子文质论对理解儒家政治哲学和人类政治生活本质都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江淮地区是商朝重点经营的区域之一.早商和晚商时期加强对江淮地区的经营,除了商代早期出于追歼南逃的夏遗民的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原因外,主要目的在于对江南地区铜资源的掠夺.整个商朝对江淮地区的控制仅局限于在淮河流域建立若干军事据点,商代东南境内的民族整合成效甚微.商朝对淮河流域行之有效的政治、军事经营,加速了商代青铜文明在江淮地区的传播,并对江淮地区初期社会复杂化与文明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商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始终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商代是发达的奴隶制社会,这一点已为考古发掘和文献材料所证实。我们知道,古代希腊、罗马、埃及等文明古国,均有兴旺发达的商品经济。那么,我国商代的商品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呢?很需要作深入的探讨和论证。十年来关于出土铜器铭文“贾”字的讨论,开了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先河。近年来已深入到甲骨文“贾”字的考释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本文拟结合殷墟卜辞中所出现的“贾”字的文例及其用法并联系古代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对南代的  相似文献   

12.
南朝著名文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提出为文必须宗经的主张.他在该书的《序志》篇里,声明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里说的文之枢纽,指为文必须掌握的关键.在这个枢纽的五个部件中,“本乎道”是核心,要贯彻“本乎道”,就要通过“师乎圣”,而圣人以文明道,圣人之文即是经书.因此,贯彻“本乎道”必须由“体乎经”来落实.所谓“体乎经”,就是根据经典.他在该书设《宗经》篇专门论证了为文必须尊崇和学习儒家经典一五经的主张.宗经思想贯串整部《文心》,全书论  相似文献   

13.
<正>一、关于“文”和“道”本文在论述为文之道时,首先提到的是“文”和“道”的关系,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韩愈对李翊说:“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意思说:你能象这样,谁不愿意把所懂得的道理告诉你呢?(你有才干而又能谦虚地向别人请教作文章的道理,那末)道德的归于你就快了,何况道德之外的作文章的道理呢?很显然,韩愈认为,道德是文章的根本,文章是道德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文字可考、有实物可据的历史,是从商代开始的。正是在商代,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形成,并逐渐地发展起来。商代文化的类型,属于“巫史文化”。著名史学家范文澜,曾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商朝比夏朝有极显著的进步,庶民(下层百姓与万民)劳动,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的人物巫和史。巫史都代表鬼神发言,指导国家政治和国王行动。巫偏重鬼神,史偏重人事。……中国古代文化,包  相似文献   

15.
“人文”一词,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照唐朝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里的“人文”指的是“诗、书、礼、乐”。《易经》中的所谓“人文”,是指文学艺术以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经典。拿今天的话说,“人文”实际上就是精神文明,是指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宋人真德秀在评《陈情表》一文时说:“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诚然,李密《陈情表》一文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今天我们仍然要说:“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那么《陈情表》一文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呢?笔者以为有如下之原因。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梁漱溟在现代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仅就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作一浅论,不当之处,恳求指正。一、“中国文化早熟”说“中国文化早熟”说是梁漱溟认识中国文化的钥匙和立论之本。他曾指出,“中国文化早熟”不仅是“我民族历史特征”,且为探索中国文化一切问题的总问题,“洞见利病得失之所在”。“中国文化早熟”说最早见于《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实际上它是梁的“三大文化路向”说的逻辑推论。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以下简称《哲学》商务书馆1987年影印本第53页)。而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  相似文献   

18.
“人文”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易经》上讲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人文”用今天的话来讲 ,就是精神文明。《辞海》解释说 ,“人文”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那么 ,“人文教育”即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是指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 ,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 ,有利于人生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一、简单回顾在西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夏朝(约前二十一、二世纪到前十七世纪初)已经正式建立学校,古籍中也有讲到夏朝的学校的,如说“夏曰校”、“夏后氏之序”还提到“东序”、“西序”等名称,但都只是一鳞半爪,已经出土的极其丰富的历史文物中,也很少是属于夏朝的东西。所以关于夏朝的学校现在还没有条件作具体的说明。商朝(约前十七世纪初到前十一世纪)的情况就不同了,除了文献记载,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出土文物,特别是殷墟(河南安阳小屯  相似文献   

20.
孙孔懿 《学科教育》2009,(4):3-7,46
“文质彬彬”在今天“多用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追溯本源,它出自《论语》,原指人的文采和质实配合均匀,包含着“文与质和谐发展”的教育意蕴。孔子提出的这一论人标准和育人规格,是其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孔子当年还提出要防止“质胜文”或“文胜质”现象,遗憾的是人类在创造文化一步步远离“质胜文”的野蛮时代的同时,越来越受文化制约,以致出现“文胜质”现象。初步的“知识考古”表明,“文质彬彬”词义的历史演化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在以“和谐”为主旋律的今天,亟需借鉴历代思想家对“重文轻质”倾向的反省与批判,赋予“文质彬彬”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文质双向关照、协调发展的和谐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