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9,(4):67-70
孟子性善论的建构逻辑是从"四端之心"到"仁义礼智"的过程,而"四端之心"实则是自然情感,"仁义礼智"是道德情感,性善则是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人性的自然发展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善的,但是由于偶然因素的存在,导致发展受到阻碍,所以需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向内的探求,因此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修养工夫。另外,孟子提出性善论是从根本上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同时也为人的存在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本,体现了孟子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高职道德教育中面临部分学生传统美德缺失的现状,应该以"仁、义、礼、智、信"为突破口,以"五常"素养夯实品德素养,让高职学院学生在"仁、义、礼、智、信"教育中追求自身的完善,养成"仁者不忧,义者不惧,礼者不虑,智者不惑"的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3.
儒家在孔子时代提出了"仁义礼"的道德主张,<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孟子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加上了"智",汉代董仲舒又添一"信".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 源远流长传统道德 伦理纲常仁义智信 忠恕礼让吸取精华 剔除糟糠规范行为 陶冶思想仁者爱人 人民至上民贵君轻 仁政则王仁者修身 品德高尚魏征直谏 兼听明亮包公青天 正义伸张海瑞上疏 深孚众望  相似文献   

5.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6.
道家人性论的本质是以"德"释"性",而以"得道"为"德",凸显出"自然德性论"之于"仁义德性论"的超越意蕴。这种超越在老子那里表现为对"仁义礼智"的解构和对真朴之"德"的复归,而庄子则以"天性"进一步表现出反知反人文的倾向,而导之于逍遥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三纲     
《学语文》2015,(2):57
三纲八目是儒家为了实现"内圣外王"的境界而提出的修养论。所谓"三纲",即《大学》开头提出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大学"即"大人之学"。"明"是明白、把握之意,"明德"实际上指天理,"明明德"即领会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之类的天理。"亲民"谓新民,据程、朱的解释,"新者,革其旧之  相似文献   

8.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山是仁者、德者的象征,水是智者、明者的象征。一个人终其一生,若能在德或智的某一方面为人所称道,已属不易;若能德、智兼备,则更加难能可贵,堪称凤毛  相似文献   

9.
问仁义礼智体用之别。曰:自阴阳上看下来,仁礼属阳,义智属阴;仁礼是用,义智是体。春夏是阳,秋冬是阴。只将仁义说,则“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若将仁义礼智说,则春,仁也;夏,礼也;秋,义也;冬,智也。仁礼是敷施出来的,义是肃杀果断的,智便是收藏的。如人肚藏有许多事,如何见得。其智愈大,其藏愈深。正如《易》中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相似文献   

10.
谈礼德     
肖群忠 《中国德育》2014,(18):35-39
正在中国古代伦理文化中,"礼"是"四德""五常"之一,又是"四维"之首,后来中国的道德教化通称为"礼教"。《礼记·曲礼》篇说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正表明了礼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表明礼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德目。那么,礼有什么含义?有什么地位与作用?其伦理精神实质是什么?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一讲想说明的问题。一、礼的含义与作用礼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礼在甲骨文中是以繁体字"禮"的右边"豊"为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从知的两种涵义"知"和"智"来阐述孔子的知论.孔子认为"智"源于"知","知"最终必归结于"智","智"则是"知"的行为的一种完成,一个人必须经过"知"的过程才能成为智者.因此,"知"和"智"相异又相连.孔子的知论为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独立系统的知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必须具备"仁者"之心、"智者"之智.班主任的爱心是一种责任和感召力,其建立于关心和尊重学生,是学生发展的催化剂.班主任要用大脑和智慧去思考,找到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切入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13.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韩炳华老师在教学、爱生和敬业上堪称智者、仁者和勇者。这三者何为一体,呈现的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教育者形象。  相似文献   

15.
孟子所倡导的仁义学说是从孔子的仁礼学说发展而来的,他首次提出人本性之中存有仁义礼智四端。孟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义,其中义是判断一切事物最核心的标准,是指对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17.
孟子思想体系构成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思想体系以仁义礼智为核心,分为做人与行政两个大的方面,并且都以仁义礼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相关涉及人的价值及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并论及关于天人关系、教育理念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构成中国古代做人与行政的基本蓝图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功夫熊猫》情节的分析,展开了对道家教育智慧之当代启示的讨论。道家思想中包含了内因、外因和本因的"三因论"思想,"天赋"是本因的重要表现形式。道家教育高度重视对"信德"的培养,发挥其对"仁义礼智"四德的承载和支撑作用。道家哲学认为存在着一种来自天道法则的"必然"。在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中,不断探究与顺应更深层次的天道规律,是道家教育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7,(3):50-56
孟子言性善之"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具有的先天性、普遍性和稳定性的为善的能力之性,二是具有后天性、无定性和差异性的仁义礼智之性。为善的能力之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源层面而言的性,仁义礼智之性则是现实落实层面而言的性。性善之"性"的双重内涵决定了"性善论"有从为善的能力之性出发而言的性善立本论和从仁义礼智之性出发而言的性善存养论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20.
袁济喜 《中国德育》2014,(19):36-39
正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探讨国学与人生智慧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话题。上个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写过《孔子的智慧》一书,他从《论语》中读出许多人生的智慧与趣味,大家不妨看一下这本书。中国古代所说的智慧不同于西方的概念,西方的智慧重在技术与谋略,而中国的智慧重在道德精神的建设。中国人的智慧是有境界的智慧,智者是知识与科学的体系,而仁者则是人文的体系,智者与勇者只有与仁者相结合,也就是科学与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