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追求“淡远”“真淳”是陶渊明诗歌之重要特点,本文从组诗《归园田居》来探讨其诗歌特色,作者以其“淡远”“真淳”为美的审美态度使平淡素朴的农村田园生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意义。从而归园田居,爱在其中,乐在其中,游在其中,灵魂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设计理念】《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教学中,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相似文献   

4.
从何绍基临写《石门颂》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绍基(17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叟,湖南道州人,晚清大师级书法家,被时人誉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作品至今受到海内外藏家珍护。何绍基有一件壬戌(186)年十一月临写的《石门颂》全本墨迹册页传世,张大成在解放日报《文博》版第69期,撰文称这件册页“笔势沉雄峭拔,豪迈奇崛,抽象静思,超然静默,在临写结体上充分显示了《石门颂》横空出世,热烈奔放,具刘邦《大风歌》雄厚爽直之韵。纵观全书,法度严谨,沉稳凝重,气韵豪放,神融笔畅,集千年法书之大成,是大学问家、大革新家的书法艺术,全面地再…  相似文献   

5.
六庵黄寿祺老先生以((易学》、诗词名世,书法亦醇雅典美。其书以隶作楷,以楷入行,渐染苏黄诸家之笔,兼采有清碑碣之学,凝重朴拙,俨然成一家之法。作真书,合于矩蠖,契乎性情。作行草书,笔力沉雄,曾无丝毫儇浮。其书融文章、书法、钤印三者为一,以墨写情,动人心魄。黄老为人敦敬笃厚,遗墨久为世人宝,洵有以也。  相似文献   

6.
朝鲜朝建立之初至16世纪末主要诗人的汉诗创作,李胄、金净、朴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宗唐先驱。李胄像中国晚唐苦吟诗人一样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和大历诗人平淡清空的诗境传统,其诗歌多写羁愁离恨。金净在继承融合唐代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清新淡雅的诗风,其诗歌题材以写景抒怀、酬答赠别为主。朴淳将盛唐王孟的淡远清新及中唐元白的平易浅切融于一已,诗风清新淡远,其抒怀写景之作尤佳。  相似文献   

7.
功夫在书外     
作书如作诗,功夫在书外。书外之功是超越笔法、结构、章法之上的艺术造界。主要包括:吭尚的人格情趣,良好的道德修养;丰富的人生体验,充沛的感情积淀;广博的知识积累,扎实的化功底;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美学素养;对自然万物的体会和感悟。书外之功是建立在书内之功上的,与书内之功是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传统诗论中,“平淡”作为一种审美趣味,审美意境和审美风格,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李太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杜子美曰:“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之五);梅圣俞谓:“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元好问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之四):姚鼐言:“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与王铁夫书》);王国维要求诗“不隔”,如此等等,皆是对清新、自然、淡朴风格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国诗史上,虽历代不乏浓墨重彩之作,但并非主流,而平淡自然却被尊为正宗,被看作是艺术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诗人、论者乃至艺术家倾心追求的最高理想。千百年来,对中华诗歌与文学艺术及民族审美心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大历十才子诗歌审美特质的研究是一个空白。本文认为将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审美特质概括为:一、空疏萧散与幽深淡远的意境;二深微细腻与新奇纤巧的描写;三、从审美意象到形象的二重世界。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关于大历十才子诗歌审美特质的研究是一个空白。本文认为将大历十才子诗歌的审美特质概括为:一、空疏萧散与幽深淡远的意境;二深微细腻与新奇纤巧的描写;三、从审美意象到形象的二重世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一种审美意境,一种审美风格,冲淡美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推重:“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文章之境,莫佳于平淡”;绘画“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琴曲“贵淡而有味,如食橄榄”。淡则“佳”,淡则“传”,淡则“有味”;冲淡美被看作是艺术创作高度成熟的标志,成为历代艺术家的倾心追求的理想目标。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冲淡美更是受到空前的推重,  相似文献   

12.
关于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有许多的文学史著作通常以绵密浓丽论之,有的虽然讲到其清淡一面,但只是提提而已,未作任何具体的阐述。其实,只要深入解读,温庭筠词无论是形象塑、情思表达,还是构思布局、语言运用。都同时体现出清疏淡远的一面。而且有不少作品及显清疏淡远。本文试图通过对温庭筠词的考察分析,具体论述绵密浓丽、清疏淡远才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远”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有关审美距离的重要范畴.其审美距离义具体又分为两端:其一,主体与客体的现实时空距离,如谢榛、王十朋、祁彪佳等人所论之“远”;其二,主体之心与功利现实的心理距离,如陶渊明“心远”、欧阳修“心”之“趣远”.古人论“远”只分别关注到时空距离带来的特殊美感和超越功利的心理距离问题,却未将二者有机联系到一起,没有进一步意识到现实的时空距离是实现审美心理距离的条件.以“远”论审美距离,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山水画论;在山水画论中,“远”完成了从审美距离义到山水意境义的飞升.  相似文献   

14.
结语     
子衿 《新作文》2013,(6):13
"渐行渐远渐无书"出自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玉楼春》,它的下一句是:"水阔鱼沉何处问。"本意是描写情谊因环境的改变而渐渐变淡。如今把它用在这里,来形容诗歌在当下环境中的艰难发展,似乎带有种女子的愁苦无力、无可奈何之感。但事实上,如今中国诗歌的发展确实走到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相似文献   

15.
在初唐四家中,虞世南传王羲之书法之正宗,在隋唐之际颇具典型。《孔子庙堂碑》是虞氏楷书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虞氏举止安和、风神凝远之书风。虞氏在用笔上以含忍之力见长,绝少刻露之笔;而结体以"圆润"见称,以圆御方,刚柔相济。虞氏主张作书写主体须心神安宁、志气平和,要对阴阳动静之变化加以把握,对自然万象之文采予以体认,作书须中正、冲和而无为,因此,虞氏书风亦是其儒道互补的书学思想之反映。  相似文献   

16.
记得在歌德的诗、柏格森的哲学和宗白华的美学文章中,都描述过这样一种审美境界:舟子坐在船上,直观平静无波的海洋,获得无比的审美愉悦。这一审美境界表达了古典美学的轻认知、超功利、重直观等特性。我国古典美学的“天人合一”审美境界也庶几近之,它强调的虚、静、无、淡、自然等也可看做这种“舟子”境界。这种审美轻松愉快,不费精神,从表面上看极其诱人,然而大海就真的能永远这样平静无波吗?舟子就可以永远这样凝神观照吗?本文试从审美境界角度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 ,作为一位终身布衣的山水诗人 ,他诗中以清幽淡远的景致为多。诗人一生面对大自然 ,或放声高歌 ;或浅吟低唱 ,成功地创造出了一个恬淡、幽清、旷远的意境及与此意境相协调的风神散朗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从而形成了以清美淡远为主的艺术风格 ,为万紫千红的唐代诗苑增添了一朵风韵独标的奇葩。孟浩然作为一个盛唐诗人 ,在诗中表现了多方面的审美追求 ,他的山水诗表现出多种色调和风致。但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 ,他又有自己鲜明而突出的艺术个性 ,以及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 ,能在万象纷呈的自然美…  相似文献   

18.
“淡”是宋诗较为普遍的审美风貌。宋诗之“淡”是“寄至味于淡泊”、“发纤秾于简古”的超越的美。“淡”的发生与宋代士人之“禅心”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地联系。文章试就宋诗“淡”的外在形式,以及“淡”中表现出的纤秾——佛禅思想和人生境界做些具体的探析。  相似文献   

19.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重要美学思想,其生成条件之一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对于这个条件,不同学者做出了相近而不同的解读。在布洛审美心理距离思想观照下,它又透露出审美距离思想因子。考察司空图的理论与实践,这一思想因子散布于其他文本,由此而知,司空图诗学理论确实存在审美距离思想。  相似文献   

20.
《宋元戏曲考》是王国维的戏曲集大成之作,其对戏曲的研究在整个戏曲研究史上具有示范性作用,。《宋元戏曲考》不仅是中国第一部史料完备、论证详尽的戏曲史,并且在书中蕴含了王国维新的美学观念及审美思想,对分析总结中国戏曲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只取沧海之一粟,仅对王国维在书中关于元杂剧、南戏的"自然、意境"说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