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复古尖兵     
复古是什么?它不是简单的时空倒转,而是在现代潮流中传承历史,更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现今,复古风正以新的时尚浪潮席卷全球,为时尚一族追捧的阿迪达斯经典City系列也在本季重返时尚舞台,以世界各大城市的时尚风情,达成全新自我个性。此次我们请来三位都市年轻人代表浅谈“复古”,当他们遇上了三叶草,故事开始变得不同……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城市文明高度繁荣的今天,绝大多数人,都对城市生活充满着激情与向往。他们把享受城市文明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许多许多的人,他们把读书上学的目的。定位在过上一种理想中的城市生活。于是乎,农村人往城市走,小城市的人往大城市涌。大城市里的人呢?则往更大的城市或者海外流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了几股引人注目的创作潮流:左翼文学、新感觉派和自由主义文学.他们的作品或将阶级内涵融入文学之中,以革命的名义大胆地想象"都市文明";或对城市繁华进行隐性思考,把难以言喻的精神绝望转变成了"思乡"情感;或用乡土的视角衡量都市与乡村,试着探寻拯救古老中华民族文化的途径……尽管创作倾向各有不同,但在表达现代都市意象方面,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都市"否定的情感叙事.这一情感叙事就形成了阶级话语中的都市消解、现代叙述里的都市质疑、乡土呼唤下的都市逃亡,其中昭示着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知识分子的乡土情结、恒定的民族心理以及他们在"现代性"进程中复杂的情感变化.实际上,"都市"意象作为1930年代文学的一个醒目现象,为深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参照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大城市打工,而他们的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生活。这些留守儿童不仅得不到父母精心的照料,而且其合法权益也没有可靠保障。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赋予法律效力显得十分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新感觉派创作以其鲜明的都市性使其理所当然地被定位于都市文学之列,所以众多的研究者大都把目光投向其都市文化的探讨上.其实乡土情结也是新感觉派整体文化特性的一种不容忽略的存在,也就是传统文化和乡村文明对新感觉派精神的制约.这种来自童年和乡土的记忆总是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中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着新感觉派所受到的都市压力.但是面对强大的都市文化精神的覆盖,这种乡土情结又显得相当脆弱.它其实只是新感觉派都市精神的一种补偿.  相似文献   

6.
《当代职校生》2012,(7):20-21
紧张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这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属性。而在这种属性下,有的人比普通人更忙碌、勤劳,他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他们是这些城市里的“外来者”。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所谓的大城市,希望能用自己的努力融入都市中,成为陌生都市的一员。不管奋斗有多艰辛,周遭的环境有多恶劣,他们始终相信,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多实现梦想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了,在中国西部和广大城镇乡村出现人才紧缺的情况.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毕业后都想留在大城市里当公务员或做"白领".本文从几方面深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恋市情结"和"白领情结",并提出建议,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才奔赴基层,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精英阶层,特别是士绅文人们,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小城镇生活方式的依恋情绪,可称为小城镇心态或情结,它是"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立身之地",这种情结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但也帮助保留了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的一些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旦现代化的尘埃落定,它还有复兴之可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甘肃的长篇小说中较多地出现了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大多是凭借个人的奋斗最终留在都市的农村学子,长期的都市生活使他们在外表上看上去很像“城里人”。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矛盾的情愫,即一方面留恋都市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厌恶都市的拜金主义及由此带来的人情似纸的社会现实,所以他们的生存中有一种焦虑感.伴随着事业的发展,在这类知识分子身上,有着如下的心灵轨迹,即在奋斗的初期,他们对都市生活充满了向往,而在成功之后,他们又对生活过的乡村产生了梦幻般的留恋,这种特征,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寂寞的心灵苦苦地挣扎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之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彼岸.  相似文献   

10.
国际性大都市能源战略经验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问题是国际性大都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文章在深入探讨伦敦、纽约、东京三大都市能源战略的基础上,得出国际性都市能源战略特征,即在战略上"开源"与"节流"并重;建筑与交通成为现代城市系统中的节能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广泛利用已成为战略目标;政府在政策、法律、财税等方面的相关支持,将推动能源战略的实施.针对以上经验,从开源节流,交通、建筑部门节能等方面,为我国各大城市能源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艾兹拉·庞德是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旗手与领袖,他对美国以至世界诗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处于建构时期的中国现代都市诗当然不可避免地有着庞德影响的痕迹.庞德所重视的现代都市一瞬间的"震惊"体验,在中国现代都市诗中体现为不同的表现形态:这既有面对都市的雄奇与伟力的毫不掩饰的惊奇与赞美,也有初到都市产生的不适与迷惘,还有长处于都市的落寞与漂泊.庞德对20世纪中国现代都市诗创作主体"现代"诗派与左翼诗的影响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庞德对"现代"诗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的复杂多义与表现情感多义的手法上.中国左翼诗人则主要在对劳动者的歌颂与礼赞和对都市罪恶的批判等主题表现上接受了庞德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都市农业与卫星城的城市特色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从城市功能界定还是从地域界定,都市农业都应包括大城市的卫星城周围的农业。都市农业是大城市卫星城城市特色的重要构成因素。都市农业在卫星城城市特色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坚持发展都市农业与卫星城特色建设的统一,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塑造卫星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生活和农民命运的关注,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每一个作家的情与理交织的产物,是同情与批判的交融.作家们在写作这类作品时,已走出了乡村的世界.漂泊孤寂的生活让他们对故乡的一切愈来愈思念、愈来愈眷顾,但此时的他们已是置身于都市的一员,所以当他们伫立于都市的"街头"回思故土时,都开始用一种带有"现代文明"(都市意识)的目光来衡量乡里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所写就的作品既来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当他们用这种都市意识的目光去打量乡间生活时,每个作家都会在情与理中痛苦地抉择,在爱与恨的乡情中无奈地抉择,在眷恋与逃离的彷徨中挟择.他们想改变这个世界却又无能为力,只好用手中的笔来抒发他们的愿望与不满,用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那古老而落后的生活方式与荒诞的传统陋习,同时又不由自主地把家乡的一些古老纯朴的乡风、乡俗、乡情浪漫化,从而使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带上了一些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二十年代乡土小说曾被鲁迅定义为"侨寓文学",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带有走出农村的知识分子反视乡土文化的普遍倾向,因此对"国民性的批判"与"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就形成了乡土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王朔笔下的"顽主"是一群洒脱不羁又矛盾困惑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生活目标,也不寻求人生意义,过着自由而无羁绊的生活,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对待困惑迷离的青春岁月。他们既矛盾又无奈,反映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转向商品经济大发展时代的困惑。在革命战争年代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冲撞下,处于"断层"中的他们焦虑感伤,绝望无依。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已无法适应欲望都市的喧嚣,信仰荡然无存。他们是那个时代阴影下的产物,他们的思想状态真实地反映了八九十年代一些青年人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15.
安妮宝贝的文本师从杜拉斯的"私人叙事",并发扬光大,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个人经验、记忆的关注,语言虽简洁、立体、感性,但过于单调重复、阴郁颓废;同时安妮宝贝热衷都市题材,有着浓郁的上海情结,惯于描摩漂泊无依的现代都市之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都市写作者.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数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外出到一些大城市打工。这样他们的子女不得不留在农村学习,不仅得不到父母精心的照料,而且对于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可靠保障。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权益赋予法律效力显得十分的重要。笔者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进行全面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够对读者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苏格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位年迈的鞋匠决定把修鞋这门手艺传给3个年轻人。在老鞋匠的悉心教导下,3个年轻人进步很快。当他们学艺已精,准备出去闯荡时,老鞋匠嘱咐他们:千万记住,补鞋底只能用4颗钉子。3个年轻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后踏上了旅途。数月后,3个年轻人在一座大城市各自安家落户  相似文献   

18.
柏桦 《文教资料》2013,(18):7-8
贾平凹是当代地域性作家,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商州乡村,后来蛰居在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乡土情结始终是贾平凹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和创作源脉。他的作品倾情表现的是农村乡土的山水风物、习俗人情、生活命运和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9.
出世还是入世?拥抱繁华融入城市,还是探求静谧回归田园?这,是个问题. 现代都市,交通日渐拥挤、竞争愈加激烈、生活节奏超速.压力之下,久居钢筋水泥中的都市人开始向往恬静、自由的田园生活."冲破都市牢笼,回归大自然"的观念,正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成长.  相似文献   

20.
正从去年9月到现在,每个应届毕业生都面临着抉择。有人选择出国深造,有人在国内读研,当然,更的多人,奔走在各个招聘会之间,为求职奔波。选择工作地点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还是回家乡就业,这是所有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的头号难题。他们为何选择大城市?很多毕业生,特别是在北上广以及一些省会城市读书的学生,他们毕业时愿意留在读书的城市,不再回家乡。究其原因,无非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薪水高。而更重要的,是面子问题。特别是对于很多本身农村、县城考上城里大学的孩子而言,他们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小地方"的机会,即使在大城市混不好,再回家找工作也没有面子,不如就留在城市,哪怕工作不那么理想,甚至出现很多"咬着牙硬撑"的蚁族。象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村里对毕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