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空白艺术往往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情节、人物形象、景物描写,以及标点去发现"空白",充分利用这种空白艺术去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悟文本的内涵,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品味文本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艺术空白”的审美效应引发阐述了“空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效应。以创新思维的开发为基点,结合心理学知识.从导语、文本解读、课堂质疑、板书设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空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想像力所发挥的作用。同时点明运用“空白艺术”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化”的框架,这个框架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许多“空白”,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填补与充实。小说艺术的创作也要借助“空白”的设置,刻画典型人物,巧妙安排故事情节以及文本结构,借助虚构和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小说艺术中的空白主要表现在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以及内在意蕴层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探讨“空白”艺术问题,追述“空白”这一古老的美学概念的审美特性。中国古代的“空白”是一个模糊而无限的概念,文论家认为“空白”的审美效应是由“道”的性质决定的;从操作层面看,“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把它嫁接到语文教学中,阐述“空白”在语文教材(文学文本)和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审美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文慧 《现代语文》2004,(12):13-14
文学作品的空白是指文本中未呈现的部分,它是文本结构中的"无",在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倒叙、穿插、跳跃、意识流、时空交错等.最早明确提出空白这一概念的是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伊瑟尔所说的空白的含义大致有三重:第一重,相对于文学形式而言,空白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含蓄的笔法,是无法之法的暗示;第二重,相对于接受者的审美感受而言,空白是一种召唤,是以不全向全作出的诱导,是通过未到顶点唤起读者对顶点的期待和想象,它通过悬念引导读者对最终意味的具体实现;第三重意义是指空白组织和构成了文本与读者相互作用的建构活动,最终形成审美意境,呈现艺术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画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空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藉"空白"理论观照《吕蓓卡》由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导演希区柯克不仅忠实于原著,而且以其独特的创新手法抓住小说之"灵魂",从而指出改编旨在于原文本之"神"于电影中的再生,并非对原文本简单地复制。由此可见,电影改编不仅要求"形似",更注重"神似",其精髓就在于"神似"。  相似文献   

7.
以接受美学中的文本"空白"理论为依据,从语义、句法、结构和意境等角度探讨了古诗英译中空白艺术的处理,认为原文的意义空白不应随意填补,以便更好地进行诗学功能和审美效果的传递。  相似文献   

8.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手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如果跟作画一样讲究"留白"艺术,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生动的对话.  相似文献   

9.
小小说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英译方面的理论研究却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结合微型小说简练、留白的创作特征,译者在对其进行英译时应心系隐含读者,在迎合读者期待视野、保持文本内容的召唤性的前提下对文本中存在的意义空白进行创造性的填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言不尽意"理论,与西方接受美学所提出的"未定点"等有着某种相通性,"兴"、"悟"、"味"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空白艺术得以实现的手段,它类似于西方文论中的"召唤结构"。在中西方语境中观照文本空白艺术价值及其形成机制具有独特的比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历来把文本中的空白、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作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境界。如何将空白的意境准确地传达,是古诗词曲英译中的一大难题。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通过对具体的实例分析,对空白艺术的处理方法作了初步探讨。译者应结合古诗词曲中空白的直曲浅深,采取“亦步亦趋”、“虚实相化”和“填充空白”三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秦小炜 《甘肃教育》2013,(20):72-72
“留白”作为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地运用。语文教学中的“补白”是针对“留}’1”而青的,其通常是针对文本中的空白点或生发点,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充课文中语言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如"花香无影却意蕴万千"一般,"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给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妙空灵的艺术感受。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空白点,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教者应根据文本特点,抓住空白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巧妙练笔,让学生植根于文本,  相似文献   

14.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足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以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追求那种"妙不可言"的"妙境"。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时空距离,所以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思维空白。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中剖析读者主体空白艺术主要从读者心理图式的空白入手,抓住读者在阅读文本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与文本中所释放的经验之间所产生的对立统一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以阅读文本为依托,基于学生心理图式的发展特性选择刺激点,直击学生心理图式的空白处,唤醒心理召唤结构,使学生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中实现心理图式的平衡发展。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增加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发展学生心理图式的佳所。  相似文献   

16.
陈静 《考试周刊》2012,(94):52-52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三分画,七分白”.艺术家在画面上的大片空白,往往能给欣赏者提供一个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去思考,去补充发挥.完成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而文学与艺术是相通的,作家在文本中也会有所写有所不写,这就形成了文本的“留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空白,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广泛的想象与联想。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用不确定性和空白来说明文本与阅读者接受之间的关系。他说“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末定性”,“空白暗含着文本各不同部分的互相联结”,“空白从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文本视点,同时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  相似文献   

19.
拓展文本空白是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举措。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利用文本“空白”去进行有益的拓展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文本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了解甚至掌握相关的空白知识,这就需要运用补白的艺术。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从巧用文章背景补白、巧用基础训练补白、巧用细节鉴赏补白、巧用结尾想象补白等四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用补白艺术,增强学生对文本理解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