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高校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近几年来,河南理工大学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致力于理念、机制和科技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型大学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建设创新型社会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其中科技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为本学科培养科研接班人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陈述了高校科研平台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优势、成效以及高校科技平台的自身管理,表明了高校科研平台在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重要性,以期为营造高校大学生从事科技活动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在促进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对创新型大学的建设起着很大的保障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制约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因素,并提出了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国家建设有赖于国家创新体系以及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责无旁贷.当前,我国大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源于大学科技发展存在政策性障碍,特别是面对国家新的科技战略需求,现有的大学科技政策的缺失和不完善愈加明显.故建议转变政府管理大学科技活动的机制和方式,通过政策调节大学科技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校科技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历史所赋予我国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我们应当深入分析高校科技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高校科技的发展战略,加快加强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对大学科技发展趋势的几点认识高校科技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带动高校科技的发展,而高校科技的发展,也必然会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在诸多…  相似文献   

6.
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校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在促进创新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对创新型大学的建设起着很大的保障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中制约创新型大学建设的因素。并提出了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方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意义以及构建全员参与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进行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在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学校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论文分析了高校和高校科技创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三个方面的作用,即城市自主创新的重要基础、培养城市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创新文化的引导者;着重分析了我国高校在城市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挥高校技术创新的作用,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国家与区域创新体系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已经由社会边缘逐渐转变为创新基础力量与科研生力军。作为参与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教学研究型大学应建设以创新学术理念、科技管理理念、学生创新理念构成的创新文化,这将对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能力、高校区域创新体系参与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推动与发展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教融合对于提升一国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定位与侧重点可知,高校与科研机构存在竞争,但也可以在竞争中合作,最大化配置有限的科教资源,发挥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巨大潜力。大学与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教融合是新形势下加速培养创新型人才、培育科技创新成果、孕育创新发展思想、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而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发展创新型经济,必须优先开发人力资源。在俄罗斯走向创新型经济的过程中,也在加紧制定和调整人才资源开发战略,以便构筑人才高地,抢占人才制高点。由此,在俄罗斯高校的创新活动中也非常注重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才资源的更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人才发展专项大纲促进大学创新发展,通过高水平大学建设实施人才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和更新高校人才资源。  相似文献   

12.
理工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理工科高校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是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源泉。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理工科高校一项重要的发展课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理工科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凝练大学精神,在继承和创新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与构建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体系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全面构建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创新体系,是加快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对策之一。加快发展创新型高校大学后继续教育,不仅对加快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建立加快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民族高校是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宗旨的普通高等院校。以北方民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分析了民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明确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建设人文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为其他民族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高校作为文化和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重任。学院作为大学的教学单位更是肩负着重要责任,理当率先行动,勇于探索,建设创新型学院,为造就创新型人才做出积极贡献。创新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和研究型学院的延伸和发展。凡是世界上一流的高校与学院,都属于创新型。因此,建设创新型学院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建设创新型学院。  相似文献   

16.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路径,是高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的必然要求和发展方向。大学联盟作为加强高校之间合作与协作的重要平台,对高校推进协同创新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重庆市大学联盟成立后,积极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共享协同创新资源,搭建协同创新机构,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学校最大的资源是智力资源,最大的财富是知识财富。高校科技活动机构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更能有效地管理和开发高校的智力资源,把大学创造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对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科技活动机构也具备向国际一流水平发起挑战的潜能,是我国未来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柱,需要得到大力扶持与发展。一、高等学校科技活动机构的现状分析1.高校科研机构总体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科技工作越来越多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高校科技活动机构的建…  相似文献   

18.
研究型大学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科技创新的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许多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都是由研究型大学来完成的,为推动科技进步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简要分析,总结出研究型大学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研究型大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依靠学校现有的科技创新实践基础,围绕"目的目标化,目标操作化、活动系统化、行动理念化"的建设思路,强化内涵建设,树立精英意识,构建特色平台。注重能力培养,发挥创新平台综合性、交叉性、集成性作用。引入了实践入门、实践导向、实践融合的三步导向方案。整体筹划、系统建设具有规模大,运行效率高,实践环境新,特色功能多,其规模、设备、管理在国内领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资源,完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达到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实现学校"可靠、顶用、创新"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高校不仅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有着大有可为的新天地。地方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地方高校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找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