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怎样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创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本人结合正在开展的《立足学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为例,谈谈个人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任世江主编在2007年第8期《历史教学(中学版)》发表《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一文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学历史教学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求真、求实”的大讨论。我同广大历史教学同行一样非常赞同任主编的观点,没有老师愿意将不真实的历史教给学生。同行们的立论大多是从历史教学中求真求实的操作层面人手,  相似文献   

3.
<正>前几天笔者参加了一所知名初中的公开教学活动,其中一节历史课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用教材为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这位教师通过展示视频材料、学生演讲和教师的讲述等方式,还原了"五四运动"当天的现场,包括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32名学生被捕等主要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到五四运动时青年学生的激情,也分析了这种激情的  相似文献   

4.
正在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9日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学生,并发表了题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说:"见到你们,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  相似文献   

5.
在某中学进行课改调研时,我随堂听了一节七年级历史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第16课《昌盛的秦汉化(一)》。当教师讲到张衡与地动仪时,很生动地描绘了地动仪的神奇:  相似文献   

6.
《中学历史教学》从1956年1月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50个春秋。其间历经创刊、停刊(1959)、复刊(1980)、改版的历史变迁,今天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历经50年风雨,《中学历史教学》务实创新的风格没变,为广大读者服务、为广大中学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和喜爱历史的同学服务的宗旨没变。一、《中学历史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师健康成长的好伴侣我是《中学历史教学》的老读者,也是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我从大学开始就养成了阅读、学习和研究这本刊物的习惯,至今还保存着当年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如《中学历史教学》登载的《如何上好导言课?》,我作了摘抄:“今天的中国和  相似文献   

7.
学习得法者事半而功倍 ,不得法者事倍而功半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送给他们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 ,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下面是我在《历史与社会》日常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1.阅读中的“三看”和“四边行”学生阅读往往是走马观花 ,效果不好 ,在学习中我提出了阅读的“三看”。一看标题 ,其目的是为了寻找线索 ,了解每一课的结构。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十课 :从百工有籍到“计日受值”一目 ,从题目即可知道本目的简单内容。二看标题的提示 ,寻找课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三看课内和课后思考题 ,寻找答案或者从课内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作为教师,该如何教给学生获得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怎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呢?在具体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逐渐摸索出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像"摄像机"一样观察生活;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像"录音机"一样聆听生活;第三,教师要教给学生"复制"描述生活;第四,教师要教给学生"剪裁"收集生活;最后,教师要教给学生"编辑"感悟生活。  相似文献   

9.
方毅宁 《历史教学问题》2006,(5):104-107,51
课堂应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生命课堂。历史教育应是一种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的教学,教师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有助于学生充分成长的情境,让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发学生的生命力量,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本文以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朝的中外交流》(华东版)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从六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生命课堂,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一、《汉朝的中外交流》一课的教与学实践中外交流史、民族交往史一直都是历史课堂教…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作为一名年轻的历史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时刻,不禁思考到底要在教学中构建怎样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意义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得核心素养得到切实落实。以下,我将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课,谈谈高中历史课堂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构建。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指出:(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古人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历史教师首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广泛阅读教育理论、历史专业  相似文献   

12.
自2017年秋季开学以来,天津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教材、新高考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不再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能力的养成在帮助学生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浅谈史料实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同理,作为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也更加有意义。固然,学生也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由单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有意主动的独立式学习转变。《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1.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性(1)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历史学科也不例外。2011 年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学生要) 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可见,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与历史学科其他能力的培养一样,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一、自主学习在历史课堂中的实施步骤(以《中国历史》第三册《清朝文化——文学和艺术》为例) 1.揭示学习目标,展示问题。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对自主学习的范围、重点和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讲这一课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1)清朝的小说本课主要介绍了哪些?它们的作者及特点是什么?(2)什么叫“诗界革命”?(3)京剧是怎样形成的?(4)清朝的绘画方面有哪些成就?这些问题,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分析问题能力的要求,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地阅读教材。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教师探索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关键点有两个:一是"立体学案"的设计;二是"立体学案"导学的课堂行为操作。为了形象说明,文章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三课《宋明理学》,完整呈现"立体学案"所体现的史料情境搭建和问题导学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一、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人教版必修一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学习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依据学情及本课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学生对"一国两制",台湾问题,香港、澳门回归等基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2012年第9期发表了陈东亮老师《在故事中细说,在追问中遐想》一文,主要针对初中教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对这篇文章格外关注,认真阅读之后,认为这篇文章以曹操故事为线索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进行了资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历史的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和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五大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以该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析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正何谓课程资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在此,课程标准明确地说明,教师也是课程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目的第2条,还明确地说明了历史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