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均涉及伦理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伦理性角度分析,具有突出的追求并体现社会公正的合理性,以救助形式出现的伦理关怀特性;从伦理功能角度分析,表现出对借款学生个人的伦理要求和行为约束作用,对社会道德建设,特别是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意义。加强政府职责、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等措施将有助于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关于伦理守则对企业道德行为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理守则的采用和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企业道德行为产生影响:首先,伦理守则的采用可以提高员工对道德问题的意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其次,伦理守则具体内容的制定有利于员工做出符合本企业道德要求的道德判断并且提供可能采用的行为方案;再次,伦理守则的具体实施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活动符合道德要求的机率。要使伦理守则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以下一些条件:第一,企业伦理守则与企业价值观的契合度;第二,企业伦理守则意思表述的清晰度;第三,伦理守则沟通传达的效度;第四,伦理守则实施范围的广度;第五,伦理守则具体可操作度;第六,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企业伦理守则实施的支持力度;第七,企业其他制度对企业伦理守则的保障力度。目前中国企业就伦理守则方面而言,存在以下突出的问题:第一,制定和实施伦理守则的企业凤毛麟角;第二,企业伦理守则和企业经营行为不符;第三,企业领导者在执行伦理守则中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伦理的制度化及其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伦理和法律制度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控制模式,在实践中需要相互支撑,伦理与法制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现代转型,使伦理的制度化成为必要和可能,同时也决定了伦理制度化的基本界限。伦理的制度化、法律化必须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过分的制度化,既会侵损道德,亦将消解法律与制度。  相似文献   

4.
沈晓阳 《天中学刊》2003,18(3):53-56
随着小农经济向社会化大生产、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社会伦理也迫切需要实现由传统伦理向现代伦理的转化。这种转化主要应包括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在道德价值上,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统一;在道德关系上,从扬公抑私走向公私兼顾;在道德准则上,从单向奉献走向双向服务;在道德层次上,从单一层次走向多元层次;在道德手段上,从“软性约束’”走向“软硬兼施”。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价值位移与现代人的道德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人的生存样式和道德心态的变化造成了现代性价值的位移,这一位移意味着启蒙运动所奠定的理性主义价值的颠覆,从而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的伦理生活,现代伦理从日常生活的价值的共挈性伦理转变为主观性的相对性伦理,从禁欲型、克制型伦理转变成享乐型和惬意型伦理;从精神品质型、理想型道德转变成规则型、约束型的肉身感觉性道德。从禁欲主义的内修式道德转向了纵欲与享乐的浪漫主义道德;从爱邻人的道德转向了怨恨的道德;从奋发的道德转向了精神颓废的道德。价值的位移伴随着“上帝死后”的终极价值的坍塌、德性品质的移变和道德秩序的解体;这些都表现了现代人的价值承缺失落之后的道德困境和教化悖论。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应是崇尚道德、追求道德的社会。创造一个良性的高尚的伦理环境是理想社会——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创建和谐社会的伦理环境,必须从这三方面入手:道德养成的制度伦理关怀、伦理载体的精神价值培养、社会生存共同体的伦理关照。  相似文献   

7.
制度伦理就其内涵而言是制度伦理化和伦理制度化的辩证统一。制度伦理在我国兴起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制度伦理建设是道德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加强道德建设需要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制度可以一般地定义为行为主体的行为规范:根据行为规范的约束强度和范围,制度又可细分为道德、伦理和法三个层次;道德最高,法律最低,伦理介乎两者之间。与此对应,大学制度也是结构性的,体现为大学内部各行为主体的道德自律、伦理自觉和法律强制。道德和法律在大学制度中的地位当无疑义,但教学伦理的制度含义常常被归并于师德学德之中而失去其独立的价值,所以,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期,经济活动成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中心,义、利之争成为经济社会凸显的问题之一。义、利之争的结果是经济狂奔与道德"塌陷"。道德"塌陷"表征为道德理念高分化、低整合,道德自控力下降,道德宽容失度。重构道德价值体系刻不容缓。在道德重构中,既要重视道德教化的"心育"作用,更要注重制度伦理环境的建设,而且后者有绝对优先的地位。制度伦理环境关怀决定着人们道德人格的养成、道德践行的价值取向、社会道德秩序的遵守。只有优化道德伦理环境的制度安排,使制度安排的精神与道德理想的内涵相一致;加大制度规约的执行力度,使制度伦理关怀对个体道德自觉的作用彰显,一个社会普遍的道德愿景才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制度伦理是指一定的制度赖以建立和存在的伦理基础,以及制度中所蕴涵的伦理追求、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亦即制度中的伦理。制度伦理的基本含义是制度的合道德性。在民主、自由日渐充盈的当今社会中,对制度伦理的关注,尤其是对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义伦理的考量,应该是目前我们强调的制度伦理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是一个道德家"是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起点。生成论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从"道德服从"、"道德同化"到"道德内化",从"道德感性认知"到"道德理性认知",从"道德他律"、"道德自律"到"道德自由"。为此,需要树立生成的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自觉意识,营造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以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传统伦理价值和西方宗教伦理价值在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人性以及道德理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各自伦理价值的不同特点。作者希望在传统伦理价值与现代经济伦理之间找到某种共同点及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教师德性伦理是教师主体对教师的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方式以及对教育伦理精神自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教师德性伦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伦理关系、教师伦理责任、教师道德人格和教师道德义务,具有内在性、自律性、超越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安全伦理的审视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安全伦理是企业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伦理的缺失,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道德人格形象。加强企业安全伦理建设,可从确立“安全为天”珍惜生命的安全伦理理念、树立企业大安全伦理共同体意识、建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伦理制度内化模式、提升主体的道德境界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科学伦理学的概念、科学与伦理学的区别及相互作用以及科学中的道德要素或伦理规范。认为科学家在道德上理应是社会比较优秀的阶层。对科学家的道德规范也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道德教育:在规范与德性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文化的多元,基于规范伦理的道德教育在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面临着深层次的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道德教育必须把视野拓展到规范理论之外,从德性伦理那里寻找新的基点。这是由德性伦理的内在性、超越性与自律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道德教育是介于规范与德性之间的,其可能的发展路径是:以德性养成为目的、以道德规范为内容。要实现这种道德教育,至少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转换道德教育的目的;(2)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3)发挥制度教化的作用;(4)融合传统美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源——周公伦理思想所具有的精英定位的论证,可以证明周公的伦理思想是儒家伦理文化的直接来源,周公伦理思想的精英性质决定了作为他的思想承袭的儒家文化必然是一种精英伦理。  相似文献   

18.
德育的低效与高校制度伦理建设有着紧密关系,一方面,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都与制度伦理的缺失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间接导致德育的低效.另一方面,学生个体德行养成与高校制度安排而造就的高校文化环境直接相关,制度伦理的缺失成为德育低效的直接诱因.因此,提升德育效果需要高校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制度内容中应蕴涵道德理念、道德原则,渗透时代伦理精神,制度运行中切实贯彻制度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9.
美德伦理学是一个当代伦理学概念,它具有当代伦理学的结构.在强意义的"现代假设"(modern assumption)下,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不是美德伦理学,在弱意义的现代假设下,它可以是美德伦理学.依据当代伦理学结构来考察古代伦理学是不合理的.当代伦理学结构导致了伦理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当代伦理学理论应当互补和融合,以实现在解释道德生活方面的协同.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n teacher ethics and the moral dimensions of teaching has contributed to extensive and valuable knowledge, which has sometimes led to constructive syntheses of positions. Four research problems which have been elucidated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e and justice,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thics of virtue and the ethics of rul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what is morally significant in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Furthermore, an invitation to renew the discussion and formulat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research problems is made. Two issues are proposed. Firs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y is it so difficult to be a morally good teacher and, second, teachers’ mor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ntent taugh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