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群体在网络追星过程中受群体非理性、偶像魅粉行为以及资本逻辑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一种新形式的极端言论失范,即偶像式生殖崇拜。随着粉丝群体交互影响,这一现象由网络社区扩散至青年群体现实生活中,传播并影响着更多受众。因此,文章从关系主义角度出发认为形成群体内部理性、规范偶像行为、明确“把关人”角色以及引导“饭圈”亚文化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适应,进而改变极端言论失范现象,规范群体行为,净化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2.
《柳州师专学报》2019,(6):32-36
粉丝基于对偶像的热爱产生消费意愿,由此带来的系列购买行为不断得到扩散和延伸,并形成一种新兴经济趋势——粉丝经济。在新媒体时代,粉丝经济不再是文娱产业衍生的小规模经济,而是互联网经济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国内偶像市场中的粉丝经济在创造出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其发展模式也正在逐渐发生转变。粉丝经济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应对消极方面进行引导和管控,以营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娱乐产业和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偶像崇拜衍生出一种新样态——"饭圈文化"。"饭圈时代",青少年偶像崇拜呈现出单一性、娱乐化,非理性、完美化,消费性、商业化的特征。愈演愈烈的饭圈乱象,使"饭圈青少年"价值观偏失、成功观错位、是非观扭曲,引发道德危机。这些问题既源于榜样教育的失效,也与偶像产业化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要在教育层面构建偶像教育新模式,即偶像——榜样教育;在社会层面建立包括政府、大众媒介、偶像自身在内的全社会综合导向机制。以此引导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走向正轨。  相似文献   

4.
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存在于青少年中的亚文化,是青少年时期的过度性要求.本文立足心理学的角度,从风摩一时的“超级女声|“现象来透视偶像--榜样教育,对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予以正确回馈,以期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网络、电视等媒介的发展,各种偶像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偶像的不断涌现,在追随者之间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粉丝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全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是否能够处理好偶像崇拜的问题至关重要。所以,有必要基于粉丝文化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规范的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试图对比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的特征。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从娱乐/社交发展到对偶像的个人化和迷恋,而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在对偶像或其衍生品的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方面展开。研究以1,310名香港中学生和大学生为样本,验证了由5个一级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因素和3个一级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因素组成的原始因子模型,后者更容易被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所预测。由此,偶像可以是认同、依恋、浪漫化、理想化和消费的对象,其中认同-模仿型偶像崇拜对粉丝俱乐部成员身份依赖较小,也不会导致追星中的过度娱乐化、商业化和痴迷化现象,所以它相较于沉湎-成瘾型偶像崇拜更能解释青少年追星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9-125
非主流的"地下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从事者以对于偶像的模仿到具有自己风格的极致创作对抗主流文化的压制,实现自我价值。特立独行的着装及昂贵的配件是他们对外标榜身份的特有方式,旋律押运的创作成为他们表达的主要方式。官方意识形态与青年边缘亚文化的双向融合或能促进青年边缘亚文化健康发展及此群体的良性建构。  相似文献   

8.
外来词"粉丝"及"粉丝"的两副面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于英语的外来词"粉丝"是指伴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出现的一个亚文化群体.从这一特殊文化群体的一教性和特殊性着眼,认为粉丝首先扮演着忠实而又挑剔的文化产品消费者的角色.选择可以"生产"出特别意义的文化品牌,并且异常忠实于那些"品牌".粉丝"借题发挥"式地阐释、"椰用"文化文本,以谋求建立话语空间、倾诉内心渴望或平民价值现.  相似文献   

9.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不良的偶像崇拜给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偶像面窄,明星化;盲目消费;疯狂痴迷,荒废学业;神化偶像等.对青少年进行偶像崇拜的教育和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力量必须因势利导:理解、尊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认知疏导,澄清青少年对偶像的片面与模糊认知;加强交流与对话,探寻偶像成功之路;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偶像;树立真实可信的榜样,增强榜样的吸引力;注重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和引导;众传媒及从业者牢记社会责任,选好报道视点.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粉丝"现象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星的产物,而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社会交往现象."粉丝"与普通受众的区别在于"粉丝"是具有相同或相近心理基础的群体,而从这层意义上看,普通受众是非群体.在"活生生"的舞台表演中,"粉丝"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则是暗示与模仿的关系,并且从暗示到模仿是一个渐进的心理行为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内对亚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网络、电视、衣着等方面入手,着重探讨了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本文以青年群体对iphone手机的热衷为切入点,阐述了青年群体对iphone背后文化的认同,并进一步揭示了青年亚文化对社会和青年自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内卷”、“佛系”、“躺平”等语词变迁表征青年亚文化群体的呈现样态和心路历程。文本通过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和文化心理学视角论析近年来青年亚文化概念的流变、内质嬗变及边界变迁,由此可知,亚文化游弋与社会心理结构审视中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构境和新媒介技术赋能的“游牧特质”。新媒介形塑力和传播导向改变了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链接和话语叙事方式。在新媒介技术赋权、赋能背景下,实体“内卷”行为塑造中平台资本的现实逻辑蕴含精准的数字“脚印”,在数字化“凝视”中拥有大数据算法的“上帝视角”,使“内卷”无所遁形。“佛系主义”、“躺平主义”诠释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泛娱乐化、语言非合作运动、虚拟现实等消极因素,给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带来冲击和挑战,元宇宙为现实世界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在技术构境和寻求心理安全感上提供一种文化预设或“配置”。“内卷”是动因机制,“佛系”、“躺平”是引发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网络青年亚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及引导当代青年亚文化群体打破文化隔阂、促进跨圈融合或“破圈”,使其向主流文化归拢,需要文化主流意识的深度参与及社会机制正向引领和全面引导。  相似文献   

13.
青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是青年群体中的部分成员对其面临的社会结构中的矛盾,包括青年社会化过程对其个性的压抑做出的必然反应,具有颠覆性特征,即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文化的偏离和抗拒,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无情地消解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但其中的亚文化如拇指文化、碟片文化、"看"文化、"电玩"文化等方面,对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不利的影响.亚文化的成因主要是由社会环境及其变革的影响所导致,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看其群体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新人类"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一个新起群体,有着该群体自身独有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从青少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渗透与价值扩张的角度来看,无论从服饰装扮到流行歌曲、从对明星的追逐到体闲生活、从职业岗位到社会地位的影响力,青少年文化反过来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于是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青少年经济","一个青少年本位文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对"新新人类"这一群体的关注就具有了时代性和现代性.本文从"新新人类"的流行语这一切入点着手,试图对"新新人类"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该群体某些异于传统青年群体的特征,从而对这一群体有一宏观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粉丝聚集于网络虚拟社区已成为一种时尚景观。粉丝以偶像文本为元代码,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再编码等来制造风尚,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网络粉丝亚文化。不过,粉丝文化又被迅速卷入到文化与经济合谋的陷阱,成为消费主义狂欢的噱头。  相似文献   

17.
在青年群体盛行的网络亚文化之一的"丧文化",其通过符号、媒体、商品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传播和蔓延,它丧而不颓,是青年群体对社会的一种柔性反抗.从心理学成因来看,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两方面,既是个体情绪宣泄的出口、寻求归属的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他们面对社会困境产生的集体焦虑和从众行为.为消弭"丧文化"对高职学生群体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思想引领,引导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学生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生涯规划发展意识;做好社会引导,强化主流文化诉求,规范社会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8.
粉丝文化是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粉丝行为和偶像崇拜的影响与个人的自我德育过程有关。本文通过粉丝现象、网络时代对德育的影响、网络时代粉丝文化的新特征等方面对网络时代粉丝文化与德育的相关部分进行分析,总结网络环境特点对于个人"自我德育"过程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作为上世纪末传入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对中国青年亚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近几年,青年亚文化中衍生出一种贱客文化,就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尝试从后现代主义和青年亚文化之间的联系着手,将其分支贱客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关联和梳理,着重分析了典型贱客及其后现代主义特征。对贱客文化的出现提出了思考分析和引导方法,初步总结了相关理论和概念。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逐渐脱离"嬉皮士"、"光头仔"、"摇滚乐"等特征,从对抗式行动演变为温和式表达,从自我抒写转化为公共参与,由娱乐狂欢取代先锋抵抗。相对于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的自身特点和价值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学生工作者结合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引导大学生科学认知青年亚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综合能力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