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莎 《职教论坛》2022,(1):105-111
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涉及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治理水平和能力的关键在于妥善处理核心利益主体间的关系。通过对政府、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及社会公众在参与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过程中的两两博弈分析,勾勒出多元主体的决策选择行为及提炼影响利益共同体参与治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及社会公众存在着相互交织的关系,其中社会效益、办学成本、违法办学处罚及补助奖励等因素是影响利益共同体参与治理的主因。基于此,构建政府、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和社会公众为主导治理体系,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需求与目标,以提升治理效率,助推高校继续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  相似文献   

2.
从管理走向治理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治理旨在转变政府角色,实现相关主体的利益契合,关键在于重构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权利。治理视阈下企业权利的重构主要包括: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运行中的主体地位,保障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利益共享,融入企业形态的文化课程及构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制主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规模不断扩张,利益主体变为多元,这导致大学不得不由原来的一元管理逐步向多元治理转变。不同利益主体对大学控制权力有不同诉求,而这种不同的诉求造就了大学治理结构的不同历史形态。但是不同的大学治理结构,无一例外地都潜藏着文化的踪迹,大学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也避免不了受文化的影响和干预,它们之间互为影响、互为动因。  相似文献   

4.
利益相关者治理是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安排 ,这些安排决定了企业的目标和行为 ,以及如何保证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职工、消费者、政府、社区等的利益不会受到侵害 ,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分配等。企业理论越来越重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 ,尤其是职工作为人力资本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地方政府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具有强烈的利益需求参与博士研究生教育事务。这种利益需求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也有其非理性的一面。考量利弊,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不能忽视地方政府利益需求的非理性。为此,应重视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地方政府要正确认识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正确发挥其在博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职能,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公平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6.
企业、政府及学习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对于职业教育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期望,但是在其背后蕴藏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论述逻辑。这种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利益诉求及期望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给职业教育治理带来了挑战。基于遵循利益协调和权力均衡的原则,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最有可能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治理。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彰显和公共治理的深入推进,企业型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估具备了可能,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事业型评估机构行政色彩浓厚,还需较长时间去行政化,在半事业型评估机构组织管理松散、工作效率低下的现阶段,支持企业型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估,是当前政府推进管办评分离的一个新视角,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除了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放权力度,还要向不同主体平等放权,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以及企业型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之上,针对目前我国社区教育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不足、供求矛盾突出以及缺乏第三方机构的有效监督等问题,提出政府在社区教育治理中重构角色,与高校、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并增加第三方机构监督等建议,从而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不同利益主体及其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四种典型的利益主体——政府、学者、以企业为主的产业界以及学习者。对于不同的利益主体而言,科学研究具有不同的价值。而任何主体的科学质量观都是建立在对科学价值的特定认识基础上的,因此也就存在不同的科学研究质量观。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继续教育覆盖到工业区的40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我们的答案是在工业区办社区大学。在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上存在着若干重要利益相关者,每一个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各利益主体的参与和他们的资源保障社区大学“成本分担模式”可持续。治理结构可能主要有三种类型:政府举办和管理;真正非盈利性的民办社区学院,由社区各方共同举办并有参与式的治理结构;盈利性的公司或私人举办的盈利性社区学院。  相似文献   

11.
国家治理在不同的语境下内涵不同,实践理念和路径选择也有很大差异。在统治语境下,国家治理侧重于阶级专政,治理主体是政府机构,治理客体是阶级对立者,执政理念在于对敌对阶级的控制,其路径是阶级动员和阶级斗争。在管理语境下,国家治理侧重于经济建设,治理主体是政府机构,治理的客体是社会资源,执政理念在于资源配置最优化、实现效率最大,其路径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治理语境下,国家治理侧重于社会的全面建设,治理主体不仅是政府机构,还包括非政府组织及个人,治理客体是各种社会关系,执政理念是在国家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之下共同协商、全民参与,其路径是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问题不只关乎研究者和决策者,它也涉及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隐含着政策研究只有直接指向教育决策者这一利用路径的判断。“两种文化”说依循的是一种实证论假设,其强调社会现实的客观性,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有资格、有能力设计教育政策;而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建构论则否定了实证论假设,表达了与政策设计观相反的政策建构观。从政策利益相关者介入政策问题的权利和建构性的思维出发,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而要达致这一目的,既有赖于教育政策研究自身的调整,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教育评价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社会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评价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参与高职教育治理的缺位、越位、错位,破解高职院校自主发展和内部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监督不充分等问题,进而构建管理、办学、评价一体化教育治理体系。委托代理关系源于“专业化”的存在,代理人基于相对优势代表委托人行动,作为“第三方”的社会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评价事实上是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的结果。作为“第三方”的社会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评价面临文化认同缺失、利益分配不均、信息不对称等现实困境。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评价,需强化评价文化建设,为社会认同营造文化环境;促进评价制度多元化改革,打破制度路径依赖;开展互信沟通机制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理解误差;着力社会组织机构和能力建设,提高社会组织评价的实际效能。  相似文献   

14.
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三种主要力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美国是个以分权制为主的国家,在美国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分别是:以各种社会组织与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以高等学校自身为代表的学术组织自身的力量,以及以中央政府与州政府这两级政府下属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为代表的政府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又彼此制约,共同保障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它们以评价为主要手段,从而构成一个以社会评价为主体、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政府积极支持和保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较高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也必须从一种力量走向三种力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民族旅游地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和问题。文章从"和谐人"视角入手,在分析民族旅游地参与旅游发展的三个核心利益主体基础上,选择地方政府作为民族旅游地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和谐人",将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旅游地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主体间的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现代性社会文化向后现代性文化转型。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大学治理经历着理性官僚制和参与治理模式的碰撞,目前后者还不能彰显高校治理民主的本质意蕴。根据社会"善治"的主流思想,大学治理应该重新定义大学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实现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权力结构的网状化;需要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17.
全球教育治理涉及多元利益主体,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其成员众多、机制灵活、影响广泛等特点而在参与和推动全球教育治理上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大学协会致力于成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全球性代表并为全球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该组织积极引领高等教育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国际化、领导力和数字化转型等事业的发展,通过数字式治理、规范式治理和认知式治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呈现出人文主义与工具理性并存、大众需求与个性服务兼顾、静态控制与动态调整结合的特点。国际大学协会相关实践可为我国在构建“一带一路”或区域教育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公益性的沦丧是当前公共意识异化的表现,是现代性危机在公共生活领域的表征,也体现在公共参与教育治理的过程当中。从利益的视角入手,可以构建一个公共参与教育治理的"参与主体——利益分配"分析框架,进而展现出"公共选择——公益"这一部分的缺失。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公共参与过程中私益与公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三种主要力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是个以分权制为主的国家,在美国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三种主要力量,它们分别是:以各种社会组织与机构为代表的社会力量,以高等学校自身为代表的学术组织自身的力量,以及以中央政府与州政府这两级政府下属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为代表的政府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又彼此制约,共同保障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它们以评价为主要手段,从而构成一个以社会评价为主体、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政府积极支持和保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为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始终保持较高质量提供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也必须从一种力量走向三种力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20.
教育公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教育能否实现公平,归根到底就是衡量涉及教育的政府、学校和个人这三个主体的利益分配能否公平.这三个不同的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都希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主体所采取的策略也主要是根据自身的利益来进行选择.因此,这三者基于自身利益的博弈选择引起了教育资源的不同分配,进而造成教育不公的现象.我们应以教育公平为核心,权衡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加强外部监督和信息反馈,及时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偏差;改进和完善教育资源分配制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鼓励制度创新,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健全教育资助和补偿机制,保障教育公平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