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功能和地位本节课内容源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2.2平行线的判定"(第1课时).平行线的判定是继平行线的概念及平行公理、三线八角之后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它在本章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想]1.找准起点,促进意义建构平行线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从学生生活中的现象作为起点切入,抽象出平行线,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只是孤立地认识了平行,而没有从两条直线之间的多种关系去考虑,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学会意义建构。我们在教学平行线时,把这节课的知识要点归结为:理解平行线的意义,掌握平行线的特性;教学重点定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平行线的特性。从学生画两…  相似文献   

3.
一、教前思考这学期要为年级组老师上一节教研课——"认识平行"。这课的教学难点是用直尺和三角板来画平行线,以往教学中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画平行线的方法,并小结为四步,即一画、二靠、三移、四画。很多学生学习后还是无法正确地组合使用这两  相似文献   

4.
"平行线"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苏教版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在四年级上册.教材这样编排: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再学会画平行线.教材中这样对"平行"下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的平行线.所以本节课,"认识平行线"是教学重点之一,而理解"同一平面内"则是难点.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七册P39~41。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创造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6.
平行线问题是初中阶段的基础性问题,学好它有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请看这一部分的新型题.  相似文献   

7.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将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以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第一课时"认识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用联系的观点帮助学生打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平行线的判定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交线的特征、平行线的概念,以及"三线八角"的基础上,获得的两条直线平行的简单判定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经历"借助操作活动发现基本事实—利用基本事实探索新结论(其他判定方法)—通过简单说理说明新结论(其他判定方法)的正确性—简单应用判定方法"的过程,促进学生在过程中感悟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及基本策略,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接触几何推理是从"平行线和相交线"这一章内容开始的。这一章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几何推理方法: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论证、度量计算。学生是数学学习中的认知主体,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必须有充分、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实践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以"平行线的性质"为例,对应用图形计算器帮助学生开展数学创造力和理解能力实践进行分析,旨在为同行在使用图形计算器教学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几何教材,大部分章节是采用演绎法编写的,难以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和探求发现过程,更难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求与发现。因此,教学中要体现知识形成和学生探求发现的过程,必须想一想学生会不会主动探索知识,应改一改传统的教法,把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如“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教科书先提出:“在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随后列举事实来证实,进而概括平行线概念,这样是先揭示结论,后予证实,这与平行线的概念形成过程虽无不符,但学生学习这一概念是被动接受,非主动探索发现的。在教学中,可以改换…  相似文献   

11.
针对"平行线的判定"常规教学的不足,从HPM的视角来设计和实施本节课的教学:利用重构式,从学生对平行线的认知起点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探究机会,与数学史上数学家们对平行线的认知相呼应,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一和基本性质;采用附加式,展示历史上平行线符号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文化。课后反馈表明,这样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体现了融入数学史的"探究之乐""知识之谐""方法之美"和"文化之魅""德育之效"。  相似文献   

12.
《相交线与平行线》是平面几何的重点内容,这一章中的对顶角、垂线、互余和互补的概念、命题的真假、平移以及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及有关推理计算,是深入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知识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同学们一定要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熟练运用它们解决问题.下面举例对知识点进行剖析.知识点一、与相交线相关的概念和计算与相交线相关的概念和性质较多,  相似文献   

13.
本章内容是在学过的平行线和三角形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而且本章内容的学习反复地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可以说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简称"三线八角")的教学,一方面是为平行线的学习提供必要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叙述方便,属于概念课范畴.笔者一直认为在课堂中只需强调前提条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以及讲清"三线八角"的位置特点,而学生只要会在简单图形中辨认"三线八角",就可以说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就在这种认识下,笔者所教的班级"意外"发生了.  相似文献   

15.
平行线的判定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后,学习的一个重点内容.通过引导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经历发现、探究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个判定方法,建构研究数学结论的一般方法,特别是以公理形式呈现的判定1的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颇有益处.  相似文献   

16.
1.“探索”式的练习在新知识引入时.部有一个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也就是探索新知识的过程.如果让学生参与这种探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在“平行线的性质”教学中,引入公理(平行线的性质1)之前,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过直线CD外一点A,作AB(?)CD:(2)在上述图形中作直线EF,使EF与AB、CD都相交;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数学第八册教学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时,书中的插图如图1:我认为把这个插图稍作修改,如图2,这样更好。理由是: (1)这样画出的平行线,上下"正对",减少了原来画出的平行线"斜列"带来的许多不便.如这一单元的复习第8题,把直尺和三角板如图2摆放.画长方形,既快又好. (2)这样画也可以画出"斜列"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18.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是学好初中几何知识的基础,下面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尝试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过程,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正>在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并合理运用恰当的"问题串",用问题引导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以浙教版九年级"由平行线截得的比例线段"一课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串".一、巧设问题串,水到渠成引入新知数学概念往往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设计与之相应的问题串,搭建探究新知的台阶,这样符合认知规律,使引入新概念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0.
1地位与作用本设计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平行线的概念和判定定理基础上对平行线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图形的性质研究图形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它和图形的判定是几何图形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初次系统研究,对今后学习其他图形的性质有示范作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证明角相等、研究角的关系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几何图形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基础,是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学习简单逻辑推理的素材,它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提供了转化方法,而且也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平移及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