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呼唤大学加强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始终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开展通识教育的新路径。通识教育的开展,需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其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文章从通识教育的理念入手,通过对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异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开展中的比较优势,并对如何发挥第二课堂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1995年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目前以国外及我国港台知名高校为范本,结合中国国情和校情,我国农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转变教育理念,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强通识课程建设,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桥梁;开展第二课堂等。在改革实践中,我们也面临着"各自表述"的通识教育定义、通识课程质量差、通识教育中心定位不明等问题。因此,通识教育要想走出困境,还须在教育理念、课程的"系统化、规范化、核心化、精品化"建设、突出办学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加强通识教育是本科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但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中外学界却莫衷一是,需要深入探讨。国内外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与演进对于我国发展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并且,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开展通识教育值得借鉴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杨阳 《文教资料》2020,(8):127-129
通识教育是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研究常态,但是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践中的情形却大相径庭。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观察样本,从通识教育体现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识教育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认知观念方面的作用等三方面展开探讨,最后提出通识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核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名校"公开课"作为一种免费的教学资源,自产生以来为世界各国的国民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名校"公开课"的无门槛、资源丰富的特点使其迅速成为各校学习的对象,同时,它的发展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文章分析了我国通识教育的现状,并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高等教育界,通识教育的研究日渐受到瞩目。但截至目前,教育界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尚不一致,在通识教育的实施上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高校有效实通识教育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理念随之更新,高校教育从以往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第一课堂教育高校教育逐渐转变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并重,力图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互融、互通互动,顺应人的成才规律。本文作者通过以下两方面说明"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一、对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二、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历史与现状的双向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昌智 《文教资料》2008,(3):176-179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从倡导、探索到实践已经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但回顾历史,面对现状,我们不得不进行双向反思:在纵向上,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历史性缺位与人文素质现实性的缺失让人反思--"大学"身份何以迷失了?怎样根除我国高校制器而非育人的专业设置之弊?通识教育又怎样由意识指导走向真正实践?在横向上,全球高校通识教育的规范化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失范相比较,让人反思--通识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通识教育到底教什么?在由历史到现实的搜寻中,在与世界高校通识教育黄金范式的比较中,我国高校应从反思走向自觉.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开展通识物理教育,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和理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针对我国高校开展通识物理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和不足,以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的通识物理教育体系建设与改革实践为例,分析讨论了兰州大学通识物理教育体系取得重大示范性建设和改革成效的做法与原因,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性总结和实用的实践性经验,可为高校开展通识物理教育体系建设及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的非专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社会的公民。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在通识教育理念下构建第二课堂模式,应注重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完善学分认证和激励机制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一起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使二者互动、互补、互融,对于培养具有通识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积极开展通识教育。在实践类型上,多数高校采取的是“分布必修型”或类似类型,也有少数高校采用的是“核心课程型”。本文分析了美国高校、港台地区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并与我国一些内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我国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后提出完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实施了多年,教育部也一直推动人文素质教育,但国内对此认识不一致。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实践着通识教育,而且还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国外常青藤高校有成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方案。地方高校是否也可以实施通识教育?由于认识不一致,国内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时在如何正确认识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何处理通识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对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科学设计适合地方高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和管理体系,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学通识教育问题是高校教育问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问题的解决对于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意志力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高校图书馆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的描述,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良现状的原因,并从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的建立、考试模式的优化以及图书馆教育经费的增加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变高校图书馆学通识教育不良现状、促进其积极健康发展的措施.对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学通识教育滞后性的改善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的开展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对高校通识教育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将为通识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和指引方向。以奥斯丁IEO模型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及结构,提出构建高校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对提高人才产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通识教育。我国普通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困惑。文章认为把MOOC教学模式引入通识教育中,利用公开课视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等全球共享优质视频资源,解决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难是可行之法。文章首先在分析MOOC与高校通识课程契合性的基础上,提出MOOC用于通识课程的对策和模型,并设计了基于MOOC的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理念在西方教育中由来已久,作为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我国高校也相继开展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的视域下,英语教学可以更多地注入文化教学。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同时,解决英语教学中的部分问题,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的通识创业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更多的学生仅作为创业教育的"看客".通识创业教育是普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通识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的普及、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设、创造性教师队伍的建设、校园环境的创设、支持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大学生通识创业教育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18.
推进素质教育将成为高校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最为成功的经验是在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都实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革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需要我们进一步确立通识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作用,明晰通识教育的目标;改革现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改革管理制度和体制,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探讨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特点,并提出了它应当遵循的规律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通识教育.我国普通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困惑.文章认为把MOOC教学模式引入通识教育中,利用公开课视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等全球共享优质视频资源,解决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难是可行之法.文章首先在分析MOOC与高校通识课程契合性的基础上,提出MOOC用于通识课程的对策和模型,并设计了基于MOOC的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