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戴珺 《教育》2022,(15):38-40
2012年上海市实施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以来,坚持以"健康第一,立德树人"为课程理念,致力于从培养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实现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1~2项体育专项技能;同时通过挖掘各体育专项特有的育人价值和德育内涵,使其有机地融入专项化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手段和方法中,不断增强体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  相似文献   

2.
1.转变教师角色,走出教育误区,让德育课程化 长期以来,学校承担着社会道德价值维持与传递功能,但是,学生绝不是灌输德育体系的容器,德育也绝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活动。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德育课程化。我个人认为:德育课程化绝不是德育课堂化,更不是单一的进行德育教学,而是要整合学校德育资源,让教师们的言行举止、师德风范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让学生们在课堂中感悟德育工作,体会德育功能,形成学科育人的德育课程化体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使教育教学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3.
德育,立德树人的根基所在;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从中产生的德育价值,对学校育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思考和实践、从教师关注、学生投入、学校引领等方面让德育融入体育,实现一体化,让"寓德于体"真正地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4.
以德为基,将德育融入并融通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实现德育与“四育”的融合。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观,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厘清德育与“四育”的关系,即“凸显以德启智,开启智慧之源;以德健体,体悟体育真谛;以德化美,德美相得益彰;以德促劳,弘扬劳动精神”的育人逻辑。循此逻辑构建德育融合课程、打造德育融合课堂、培育德育融合师资、赋能德育融合管理、完善德育融合评价,形成直接德育与间接德育、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等多维德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5.
"四化"教学法是实施小学体育情境教学的路径之一。所谓"四化",即课堂组织趣味化、教学语言儿童化、教学手段形象化、教学评价人性化。"四化"教学法,能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去发现、去体验、去创新,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体育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初中体育教学也正在经历着改革,众多一线教师开启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让体育课堂实践人文精神的渗透,必须要积极引入"乐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乐学"走进初中体育,分别为: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倡导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合作交流;渗透开放教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开放评价。  相似文献   

7.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未来人才培养的长远需求出发,提出建立“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教育体系。当前,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格局初步形成,“五育”融合的实践仍需探索。“五育”中的智育重、德育疏、体育弱、美育少、劳动教育缺的短板和弱项依然明显,融合推进实施尚需时日;认识的二元论、知识的箱格化、学科的分离化等问题依然出现在我们的学校和课堂中;“五唯”评价,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评价导向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此,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全面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改革关乎中国教学改革的成败,其核心目标之一是更好地实现课堂育人功能的最大化。课堂能否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可以从五个维度来审视:能否践行课程标准的层级教学;能否实施突出核心素养的"问题驱动"教学;能否落实学生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能否实施与健全健商、智商、情商、财商、法商、德商此"六商"的"三授课"教学;能否贯彻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为"五育"的面向未来发展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邹良 《考试研究》2020,(2):4-10
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从育分走向育人,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长沙市历经六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渐形成基于增值理念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管理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进行增值评价"。引导学校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进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0.
当前,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同质化、评价标准模糊化、评价方式粗陋化、评价监督缺位化等.由此,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育表现为:德育层面拘泥于传统且浮于表面,智育层面着眼于分数且忽视育人,体育层面关注过场且测验简单,美育层面看重宣传且流于形式,劳育层面偏重于活动且意识零散.如此需要加以矫正:实施"日常考核制",坚持立德树人,打破僵化思维;实施"科学计分制",顾及多元因素,恪守以人为本;实施"阶段测验制",调高测试标准,促进体育锻炼;实施"双向定级制",强化过程指导,重视成果展评;实施"多元共评制",加强实践体验,唤醒劳动意识.  相似文献   

11.
正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面对教育新形势,体育教师必须更新理念,不断创新,让小学体育课堂在创新中走向精彩。从目前来看,小学体育教学存在如下问题:课堂教学理念落后,影响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传统,以示范、讲解、练习为主要模式;采取"一刀切"模式,并没有兼顾学生个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学生的体育技能、各项能力的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当务之急是利用创新理念,改革小学体育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学意义上,活动是一种教育形式。所谓活动育人,简单来说就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培育人。当下学校中的校园活动虽然丰富,但是却离活动育人还有一段距离,突出地表现为工具化的价值定位、学科化的活动逻辑和形式化的活动呈现。为此,需要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重构活动育人的内涵与路径,具体而言,就是德育活动。在价值定位上,需要从"特色承载"走向"教育生长";在作用机理上,需要从"载体后德育"走向"载体德育";在要素关系上,需要从"主客体关系"走向"主体间性";在存在形态上,需要从"活动化"走向"课程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体育的功能、课程标准以及体育和德育培养的关系等方面,对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德育培养的作用进行理论研究;从教师主导下和学生自我化的体育行为进行实践方法探讨.认为通过体育教学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堂内外,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抓住有利时机,在教师指导下和学生自我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篇文章,通过"我运动,我健康,我健康,我快乐"——引入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从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氛围及开放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向操场、拥抱大自然,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中锤炼品格、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和树立理想,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应坚持“五育融合”理念,通过挖掘本地教育资源,探索育人路径,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从劳动教育的活动保障、课程资源跨年级整合、专业化师资队伍打造、劳动日常化观念的渗透、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等方面,对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促进德育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深入整合劳动课程资源,拓展联合实践基地,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悟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光荣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校德育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课堂文化是指教科书与教学过程中包含的价值观念、教学方式和课堂规范等因素相互作用而生成的一种精神文化。苏教版小学德育教材以内容的生活化、呈现方式的“话题、范例、资源”化,触发了德育课堂生活的文化跃迁,即从“以本为本”走向“以生活为本”,从“重文本传授”走向“重过程体验”,从“重结果性评价”走向“重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总结在中等职业学校遵循"教育为本、德育为先"要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程改革过程中思政教育取得的成效,审视中职德育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从学生、教师、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四个维度剖析中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缺憾,探索立足家长、学校、社会、行业企业教育多元化,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以思政教育为牵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劳动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劳动品质、职业道德、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立德树人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校不断改进德育方法,创新德育模式,让学校所有教职工都参与德育,所有课堂都是德育课堂,所有活动都承载提升道德素养的功能。一、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者我校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师德为范"的教育观,加强教师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使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德育主体,都参与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每位  相似文献   

19.
费建妹 《中国德育》2004,(8):34-35,55
要正确引导和激励学生,必须树立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承担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使命,如果我们无视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内在联系,而单纯地认为德育仅存在思想品德课、展会课、班会课、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势必会造成德育游离于学生的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美育之外,使德育  相似文献   

20.
董亚男 《现代教学》2014,(5X):37-39
<正>"德育体验"是开展学科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学科中的"德育体验"即将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从而更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而自觉地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本文试图分析中美两堂不同类型的英语课,阐述在学科教学中,如何通过让学生"体验、感受、思考",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获得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一、中国课堂:立足文本教材开展阅读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