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众多模式之一。本文在研究区域协作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内涵的同时,具体分析了四个区域仂作模式,即:教育发展服务区模式、教师发展学校模式、多方协作的复合型模式、“伙伴协作、共同发展”模式类别与构架,主要内容、保障条件等,概括比较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及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协作化是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教师协作发展的需要,针对教师的协作成长和学校发展,本文以小学语文名师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新时代下名师共同体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构建协作式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不同的目的或对教师专业的不同认识,对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与取向。其中持生态主义取向的学者强调在具体的情境中,经过个体之间的协作,营造某种教师文化,从而促进教师个体、教师团队以及学校的发展。无论从现有的对教师文化的分析,还是从教师职业特征来看,教师间互相的支持和协作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因而有必要对协作做出理性的分析,积极促进协作式教师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动因、经验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社会变革所引起的教育在研究范式、教师教育、学校教育、大学功能诸方面的变革,使得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协作近30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差异成为双方协作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协作是平等、互惠、互信、共同实践的协作。伙伴协作促进了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双方学校功能的建设、构建了新型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论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无论何种范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都是其发生与进行的主要场所。基于学校的实际问题,从学校的具体情境中出发,在操作层面上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专家协作、愿景规划、提升素质、结果评价、实践反思和科学研究6个方面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学校群"策略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其关注区域性校际协作,其从组织策略、学习服务支持策略和效能策略三个方面组织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活动。通过讨论"学校群"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策略和新思路与方法,试图实现延伸校本培训、共享优质资源和推进协作研究,实现教师共同体和学校群体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李生存 《教书育人》2012,(35):36-37
一、学校是教师发展的真实环境,应为教师搭建专业发展的平台1.搭建交流互助平台新的课程标准给予教师对课程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自由和创造自由,使教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成为开发者和研究者。开发和研究是需要交流、互助与协作的,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互助与协作的意识,又要具备互助与协作的能力。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助与协作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6月4日,十堰城区义务教育“联校协作发展”行动正式启动。城区40所义务教育学校组成10个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将在未来三年里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交流与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以此推进十堰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什么是联校协作发展?组建联校协作发展共同体有何重要意义?如何保证联校协作发展行动取得实效?记者日前采访了十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华伦。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研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本人的教研。它应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学校行为,是为了解决教师中带共性的问题或属于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往往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协作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协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四种。1.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这种协作可以通过交谈、合作、帮助等途径来完成。通过交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与经验,使信息在流动之中被激活,从而实现增值;通过交谈,教师共同探讨某个专题,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合作则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改、教研任务,在此过程中既关注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又关…  相似文献   

10.
以下介绍的古诗教学例子,是师资培训人员与学校教师一次自发性的校本课程协作计划的经验总结。协作发展校本课程体现了教育改革中共享专才的意义,即结合师训人员与学校教师各自在理论探讨与实际教学环境掌握的优势,最终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能,提升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与兴趣。教学实践的结果一方面为教师持续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