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以对现实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具有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构成了它的科学基石;以"不教",也即使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构成了它的核心理念;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构成了它的实践智慧;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构成了它的主体精神。这四个方面科学内涵整体联系、辩证统一,由此使"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发展中原创的既富有哲学意蕴又充满实践智慧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20,(15):121-122
"教为不教"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各种教学方法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在当前高中体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这有利于学生自身提升身体素质,教师提升高中体育教学效率,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本文主要从教为不教教学理念出发,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探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追求的是通过我们的教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知道"学什么",自主解决问题学会"怎样学",养成自觉学习的态度变成"我要学",能够自主、合作完成学习全程达到"我能学",从而让语文课堂因自主而精彩。  相似文献   

4.
"先学后教、以生教生"模式打破了"先教后学""以师教生"的传统教学流程,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前置",更加强调学生间的互动与自主探究.本文在分析了"先学后教、以生教生"的理论依据基础上,提出了"先学后教、以生教生"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建菊 《甘肃教育》2014,(23):85-85
正为了摆脱不适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被动局面,笔者在数学教学工作中,积极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反响不错,这个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初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本文就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采用"先学后教"展开讨论。一、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数学课堂采用"先学后教",就要围绕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进行知识传授,学生再对知识进行巩固,但是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这种教学思路,采用先学后教的教育模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包括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学习了解之后再对教学内容进行引导和串讲、当堂进行巩固训练这几个部分。先学后教是把传统教学的主角从教师转换成学生,体现教学理念中的以学生为本,教师在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帮助学生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就从小学数学先学后教的有效策略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可以给小学数学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教是为了不教。优秀的教师不一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能够给予学生以启蒙,教会他们思考问题,进而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去学习,致使终身学习。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主要体现于先"扶"着走,再"牵"着走,最后自己走。  相似文献   

8.
"先学后教"是对传统的"先教后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革,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的开始进行自主学习。所以,为了确保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也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线数学教师,要有效地将"先学后教再训练"模式应用到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1,(11):103-104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师引生从"的教学现状,开辟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导"的新型教学格局,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精神与理念,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构建"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突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基于此,在文章中,笔者结合个人学习成果和工作经验,从"精备""精讲""精练"三个层面,针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构建途径与策略展开论述,并力求以此为契机,探索数学教学的新思路,促进数学教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下,学校教育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在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层出不穷,陈旧的教育模式被认为是"疲劳式"教育,其中一些不适宜于学生发展的理念是研究者改造的重点。新式教育模式有一个十分突出的共同点,就是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高中教育是教学的重点阶段,高中生正处于自我锻炼的黄金时期,因此大多数教育者提倡多注重学生自学及合作学习,"自探互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本文就以人教A版高三数学为例,探究"自探互教"模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正>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指以学代教,更不是因学废教。"教"不能一味地被"弱化",而应该得到"正强化"。教的"正强化"是指教学中教师该指点的时候给予指点,该矫正的时候积极矫正,该推动的时候能在后面给学生一个"力",教得"正"逢其时,"正"适其度,"正"对其人。语文课堂上实现教的"正强化"要求教师要"敢教",能用得体、得力的行动昭示学生"向我学";也要"善教",能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培育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旨在阐述数学教学在"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简称"三教")的教育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的数学领悟、强化学生的数学交流,并最终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三教"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周扬  陈翠萍 《考试周刊》2015,(37):122-123
新课程观下的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同时不能丧失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有选择性地实施"教",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同时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应当把"教"与"不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学校有限的学习接触无限的信息世界。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观的引导下,课程设计更加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许多一线教师转变了教学观,教学中努力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实际上,这也正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思想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更要教他们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琳 《考试周刊》2013,(48):114-114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采取"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高效轻松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吴笛 《考试周刊》2014,(64):53-53
"教,是为了不教"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名言,也是一种适应于现代教育形势的教育理论。本文立足职高学生的特点,从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学会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不仅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同时也高屋建瓴地启示我们思考教学的策略,即如何"教"才能实现"不教"的目标呢?本文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结合教学案例和反思,旨在阐释语文教学中"教"的策略,以期与同行们一起商榷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阳东红 《成才之路》2014,(13):59-59
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教是为了不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为学生打好基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交给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漫游。  相似文献   

19.
"先学后教",顾名思义,就是说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习主体——学生的教学地位以及"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予了学生的"学"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带来良好且艰巨的机遇和挑战,提高了教师"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相比于传统的"先教后学",这是历史性的教育变革。主要从学生"学"的问题和教师"教"的问题两个方面,简要探究"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如何培养具有终身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以及"课前预习、课堂反馈"的教学模式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教师应对低年级数学预习作业的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预习作业的有效性和课堂反馈的针对性,让教学走在发展之前,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