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瓶颈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实施高职教育学历教育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联系,论述了“双证融通”的必要性,针对高职“双证融通”面临的瓶颈,提出了高职推行“双证融通”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多年调研,结合企业、学生的问卷分析,总结了双证融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如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未能实现自然衔接、教学资源无法支持双证融通的实施、学生和家长对双证融通制度认识不足、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健全、企业对双证融通制度缺乏支持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建立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证融通的管理机制、提高双证融通的权威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衔接。分析了"双证融通"的目的,阐述了"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提出了医药物流管理专业"双证融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使学生既具备劳动力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又具有为适应生活和职业的变化不断地更新和充实自己的能力与知识。本文分析了"双证融通"模式的优越性,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双证融通"的途径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也论双证融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证融通无疑是当前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然而我对这一话题思考并不多,原因在于并无太多兴趣,因为一直认为双证融通主要是个管理实践问题,并无太多学术探讨价值。然而,实践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进行学术讨论的问题也就会越来越多。首先,双证融通的本质是什么?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毕业的同时多获得几张职业资格证书,以促进学生就业,还是另有其它目的?目前双证融通的实践主要停留于前者,这种功利取向的方法无助于问题的彻底解决,且劳民伤财。因为随着新证书的不断开发,职业学校要融通的证书也将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将因此而大大加重。当然我…  相似文献   

6.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融通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与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入手,从设置适合双证融通模式的课程模块、构建符合双证融通要求的教学模式、创新适合双证融通要求的评价方法、建立便于双证融通模式实施的实训基地及建设符合双证融通需要的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探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双证融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不断推进,在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前期实验基础上,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开始尝试衔接。借鉴国内外双证融通教育的做法,面对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双证融通教育的范围太小、部分专业与证书衔接存在差异等问题,双证融通教育要进行考核评价改革,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来提升教学质量;要把双证教育进一步向深度广度延伸;要构建多元化可选择的融通模式。  相似文献   

8.
“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融合与衔接,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讨论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重要性,分析“双证融通”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以旅游英语专业(出入境服务)为例,探索如何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和课程建设有机融合,构建基于岗位技能需求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融通是促进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从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与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入手,从设置适合“双证”融通模式的课程模块、构建符合“双证”融通要求的教学模式、创新适合“双证”融通要求的评价方法、建立便于“双证”融通模式实施的实训基地及建设符合“双证”融通需要的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探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双证”融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双证融通"是高职教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有效途径,论述了实施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合的思路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型实践能力的养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强化以创新型实践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训场所、推进职业资格培训与教学的融合等方法来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高职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提升其业务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推行参考现行国际商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过程中,学生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专业教学与考证要求的融合度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国际商务专业培养计划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度,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许冰冰 《成人教育》2019,39(10):85-89
额外资格(技能)教育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在“双元制”教育系统中并行。通过额外资格(技能)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提升职业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其具有与“双元制”教育并行、互通和补充;内容覆盖面广泛,培训管理信息化等特点,对于推进我国职业教育“1 + X”证书制度建设具有开发面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模块化课程选课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多方参与技能等级培训工作,建立共享的信息化平台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职教育不仅要培养社会急需急用的实用型人才,更要着眼培养能适应社会变化、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高职煤化工专业为例,以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能力为出发点,对专业多证书目标指导下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即以学历证、行业通用资格证、职业技能资格证为指导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团队、改革质量评价体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职业学校和企业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双元培训项目被视为技能形成过程的有力载体,工作场所学习则被认为是发展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的有效策略。为探讨荷兰高等职业教育的双元训练计划中的工作场所学习,实施定性的案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工作场所各部门之间的学习环境存在差异,学校和工作场所之间的合作缺失,学生在工作场所难以获得深刻的理论知识,学校也难以有效指导工作场所的学习。通过研究试图发现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改进工作场所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变迁和高水平专业建设速度的加快,以产教融合为载体,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过程中,必须把握其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即: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育人制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要求的双向对接;采用“双导师”制开展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的“学练结合”;统筹专业建设与生产实践,加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标准,促进办学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高职教育能力体系的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教育的能力可看作个体在职业工作表现中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重在“做”和“行动”。在高职教育能力培养中要注意两点,一是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在陌生情境下解决陌生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德国“双元制”特色及其对我国成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双元制"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已被世界各国广为推崇。当下,立足国情,借鉴和汲取德国的职业教育特色及成功经验,通过宣传教育、加强教育立法、完善教育体系、明确培养目标、企业主导专业、走产教研之路、完善资格认证制度等举措,对调整和改革我国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强化职业教育系统与劳动力市场间的联系,满足不断变化的劳动世界和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德国引入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资格认定的创新型资格化模块——附加资格模块。附加资格模块的实践价值体现在:作为职业资格的重要补充,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作为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作为企业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具,满足了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声誉,也促进了校企双元开展深度合作。德国附加资格模块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合生产一线需要的、掌握机械、电学、液压(或气动)等理论知识和具有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武钢的生产岗位、岗位职责、职业资格证书,分析出机电一体化专业所具备的技能,由技能到必须拥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体系.理论知识体系演化为相应的课程,课程对应教材;实践技能体系演化为相应的实训项目.两大体系都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基于“工学交替”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的一体,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