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与大学教育关系密切。民国初年的歌谣运动发端于北京大学,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民俗学进入中山大学学科体系,民俗学教学活动开始起步。20世纪30年代是大学民俗学教育的初步发展期,杭州等地的民俗学活动使民俗学学科意识和学科研究方法得到强化,民俗学课程在国内高校广泛开设。20世纪40年代以西南地区和解放区为典型代表的民俗学活动,促进民俗学学科继续向前发展,高校民俗学课程得以延续。民俗学在民国时期萌芽、初创和建设等关键过程中的不断积累,为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出于高校课程教学的需要,民俗学教材编写成为教材建设中的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至今,民俗学教材数量可观,民俗学教材建设集中表现在基础理论教材、专题性教材、跨学科民俗学教材以及国外民俗学教材的译介等方面。近40年来,我国民俗学教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3.
法律民俗研究在我国自清末民国时既已出现,它为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由罗致平提出的民俗学分支学科——法律民俗学奠定了文献基础,然而此后针对法律民俗学的进一步阐述却未跟上。纵然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以来的“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研究,也未能掩盖法律民俗学本身理论和方法探索的缺失。如今,“公序良俗”早已成为制定法的常用术语,但法律民俗学的研究成果却依然少见。  相似文献   

4.
刘魁立先生作为早期中国民俗学界少有的具有留苏背景、精通俄语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在中国民俗学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授课、演讲、招收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到民俗学学科建设与教学实践工作中来,开设了包括"中国民间文学""民间叙事学""欧洲民俗学史"等在内的多门课程。以今为界,刘魁立先生20年前的学术思想及相关成果集中收录在《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中。由点及面,梳理该论集的相关学术脉络,对于更为全面的把握当前民俗学教学与课程现状、制订更为合理的民俗学人才培养方案,多有良益。  相似文献   

5.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合作创办"民俗学专栏"20年,形成一批特殊理论资源。它反映了钟敬文先生等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大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记载了我国民俗学在高等教育学科化方面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发展步骤。经过30余年的建设,现在我国民俗学科已建立了高层专业教育、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普及教育等不同格局,提出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文化学与相关学科群互补发展,同时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阐释框架。钟先生还曾提出民俗学进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钟先生的后学对此加以继承、发展和探索实践,使民俗学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相似文献   

6.
学术研究要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而应用民俗学已经成为民俗学研究的主流方向之一.由于民俗学学科领域的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这一具体的操作和过程仍值得探索和研究.叶大兵是我国早期践行应用民俗的学者之一,早在20世纪中叶他就开始研究区域民俗,后期主要致力于应用民俗研究,突破了当时理论研究的局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理论与实践成果.回顾叶大兵所践行的应用民俗学研究可知,他注重学科研究之方式方法的与时俱进,并以社会服务为目标,与经济、文化、管理等相结合,将文化力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上了实践应用的道路.总之,叶大兵应用民俗学的提出及其实践路径对我国当代民俗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鹏 《教育与职业》2012,(27):157-158
传统高校民俗学教学方法存在着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应用知识能力偏低等缺陷。根据民俗学的学科特点,尝试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在课堂中理论讲授与交流、分析、讨论相结合,同时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建国后北京师范大学最早培养了民俗学、民间文学相关专业人才,虽中间有所间断,但从1979年恢复招生以来,全国高校相继设立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相关学科,开展民俗学教学活动,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对于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充实研究人员队伍,增强学科力量,普及民俗教育方面着力颇多。在民俗学学科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民俗学教学活动中的师资储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也日趋完善。其中,不乏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积极探索和理念创新,这些都成为推动民俗学学科繁荣发展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师范大学民俗学学科已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末,学科奠基人哈·丹碧扎拉桑教授对《蒙古风俗鉴》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蒙古民俗研究再现生机。1982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招收民间文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1994年扎格尔教授率先在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点招收民俗学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滨州学院学报》2018,(3):47-51
我国大学航空学科的建设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分别于1929年、1931年、1934年开设了航空课程。1935年北洋工学院创设了航空工程组。1938年西南联大设立航空工程系。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开办航空系。云南大学、西北工学院、中国工业专科学校等开办了较小的航空工程系。至1949年,全国大学航空学科共毕业学生约1000人。民国大学航空学科的建设为新中国航空学科的发展储备了人才,积累了经验,留下了教训,对当今高校航空学科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滁州学院学报》2020,(6):112-115
20世纪30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出版了39本民俗学丛书,为宣传丛书、扩大影响,在《民俗》周刊发布了多种销售广告,其广告主要运用了呼喊式标题、紧张式语言、明白式价格、信赖式作者、详细式内容、名人式序文、肯定式序文、张扬式判断、难得式底蕴、独特式用途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历史民俗学与钟敬文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悠久的历史文明,以探讨民俗事象、历史源流与民俗观念变迁为对象的历史民俗学在其中至关紧要.以钟敬文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前期中国民俗学兴起之初就关注着这一问题,新时期以来,钟敬文明确提出将历史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了相应的理论说明与具体的研究部署,他在历史民俗学学科的创建上有着重大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高校民俗学课程,为了增强民俗学教学的效果,笔者对民俗学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教学的建议。希望本文能够对国内高校民俗学课程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育学科建制在中国近代国立大学中的演变历程是中国近代国立大学学科建制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之萌芽,国立东南大学教育系是其开端。随着"高师改大"运动,国立大学中教育科系院所得到扩充发展,而在20世纪30年代大学院系整顿中教育学科建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国立大学教育学科建制演变是由学校传统、学科知识、大学章程和宏观调整等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高校民俗学教学中关于民俗具体事项的分类方式是一个直接关乎民俗学教育中明确研究对象的重要问题,当前高校民俗学教育中依据本学科现有研究成果对民俗事项有着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等几种分类方式。对这些具体的分类方式予以总结为高校民俗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总结时至今日出现在民俗学界中的一些主流分类方式,结合自身认识对这些分类方式进行归纳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并非是传统民俗学研究范式难以解读新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而是在社会剧烈转型中未能探索出独特的知识生产机制和表述方式。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并非当前出现的新问题,而是贯穿学科发展历程的“历史遗留问题”。对此,不仅需要对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进行呼吁和研究,而且需要对中国民俗学学科进行知识社会史梳理,并且需要将当前相关讨论纳入长时段学科发展史中讨论。新时期,在民俗学者共同努力下,经过10多年酝酿与探索,最终形成实践民俗学概念。尽管目前此概念的内涵外延尚未达成深度共识,但就民俗学学科建设来说,应将其视为民俗学学科危机中的一次转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从大学预科教材的过渡性质、20世纪30年代辅仁燕京等校课程和教材、40年代部定《大学国文选目》及其争论、40年代西南联大等校课程与教材等角度,全面考察民国时期大学国文课程和教材的概貌,涉及其形成、发展、特色、争论等方面,以为当下大学语文教育之借鉴。  相似文献   

18.
欧美民俗学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学是19世纪在欧洲首先创立的学科,在这之前,世界各国对于民俗事象的记录和探讨,都还处在前科学的阶段。但在18到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发展的背景下,民俗学学科异军突起,并将影响传布到美洲和亚洲、非洲,使其成为世界性的学科。因此,对在民俗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的几个欧美国家的民俗学加以了解和评价,对于掌握世界民俗学的发展脉络和估计民俗学发展的未来走势,都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高校民俗学专业建设和公众教育是当前迫切解决的关乎民族精神重整再造的重要问题,学术界对此研究探讨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广度,但终未落到实处,仍需进一步深入.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21世纪高校民俗学专业建设和公众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一些革新,如艺术和科学学科得到重视,加强了基本学术能力的训练,开始注重新生研讨课程,提高了通识课程的学习标准以及增设了全球研究课程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