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句子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对其中“阴”“阳”却总不能完整地加以解释,于是就看注释或从工具书中找答案:“阴”“阳”是一个相对概念。《辞海》中解释为:“阳”与“阴”相对。最初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以阴阳指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物质势力,并以此来说明自然现象的变化……《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面之一……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即是如此,还是有可能不甚理解,如果我们用地理知…  相似文献   

2.
一在中国人的各种思想观念中,“阴”与“阳”可算作是最占老、最基本的形态。它包罗万象,根深蒂固,深刻地影响着华夏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那么,何为阴阳?阴阳原初的涵义是指太阳光的向背,向日的一面称“阳”,背回的一面为“阴”。《说文》~书是这样解释的:“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后来,阴阳一词又引申解释为气候的寒暖。随着人类认识事物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阴阳作为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被用来广泛涵盖、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互相对立消长、矛盾而又统一着的动态平衡势力及其关系,形成了诸如日…  相似文献   

3.
课文《登泰山记》首句云:“泰山之阳,■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各种选本对“阴、阳”的解释都是:山的南面水(河流)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叫阴。一般的字、词典和辞书甚至把山北水南、山南水北误当作“阴阳”的本义,至于为什么山南为阳、水南反为阴,山北为阴、水北反为阳,更未作详尽解释。”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术语。古人认为宇宙和万事万物中都包含着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如自然界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又如人际伦理上君  相似文献   

4.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 坤 (或阴) 与乾 (或阳) 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 《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文对 《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 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5.
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之一。独阳不生,孤阴不长,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古代先哲对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本质的高度概括。在生命世界里,依照阴阳哲学的观点,雄性为阳,雌性为阴,异性之间存在着奇妙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世界观,在先哲们看来,世界不管有多浩大、多复杂,归根结底都是阴阳两个元素的结合。阴的词典释义包括:太阴,即"月亮";天空中云层密布,看不见太阳或月亮;不见阳光的地方;背面;凹进的;不露在外面的;阴险;不光明,等等。相对应的,阳则指:太阳;日光;当面,正面;凸出的;外露的;表面的;明亮的,温暖的,等等。后来人们还进一步对阴阳概念作了拓展,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活跃为阳,文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快为阳,慢为阴;热为阳,冷为阴,明确为阳,模糊为阴,等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汉语在各个层面都更多表现出"阴"的一面,而英语则"阳"的特征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7.
曹雪芹是在“阴阳乾坤”的哲学基础之上建构大观园世界中的两性关系的。“阴阳对立”观使曹雪芹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大观园女儿世界作出了理想化的建构和本质主义的定位,并将这种本质主义的定位推向了极致。而“阴阳合一”观使曹雪芹塑造出了融和阴阳气质的完美人物贾宝玉。在父系社会中,“阴”为基础,“阳”为主导,大观园女儿世界的建构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成就贾宝玉的完美,帮助其完成由色而空的命定历程,实现最终的超脱境界。  相似文献   

8.
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组对偶观念。阴阳思维,则是在阴阳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的规范或方法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定势思维。它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之一。它同象数思维与义理思维一起,构成了中国古典思维方法的框架。就其本质来冲,阴阳思维属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从事物的对立两部分来解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便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阴阳观念最初来自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观察和初步的体悟。商代人以日出为阳,日落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周人则在山岗上观察日影,以确定向日背影的方位。《说文解字》在解释“阴”时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这种解释也说明了阴阳观念最初是从纯粹的地域方位之中得出采的。因为中国山河多东西走向,且山河相间,故有此解释。同时,周人还在经纬国事的矛盾中,提出了“和理阴阳”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治乱的理论根据。 春秋时期,人们把阴阳观念的范围扩大化,作为解释如何治理国家,发展生产力以及人为何生病的原因。这样,阴阳观念就具有了解释客观事物的初步能力。这种能力的被发现,标着人们已能够把阴阳观念作为解释客观事物矛盾  相似文献   

9.
"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历来为学者重视,但是就这两个范畴如何由普通字眼上升为哲学范畴,学术界一直未给予重视。结合古文字和学术界目前确信传世文献考察"阴""阳"的起源,认为商周时期"阴""阳"的含义已蕴涵阴阳范畴的一些因素,但此时期阴阳仅仅是对天、地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而已,尚不具备形而上的深邃意义。后来经过古代哲人由此及彼的联想民,"阴""阳"才最终抽象为形而上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数学中的染色问题?让我们从《红楼梦》中的一个谜语说起.贾母与孙儿、孙女们猜谜取乐.贾迎春制作一首灯谜,谜面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这个谜语的谜底是“算盘”.为什么在这个谜语中把数的运算和“阴阳”联系在一起呢?原来我国古代典籍《周易》用阴、阳两个抽象的概念来表示事物中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与这种阴阳互相对立转化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数学对象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如数的正与负,奇与偶;形的方与圆,曲与直.所以,我们今天研究数学问题也离不开阴阳对立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山水画对自然中色光的体现有其特殊的方式。受儒道哲学体系的影响,自古以来画家们把现实中的黑白灰关系归纳为阴阳向背关系,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笔墨来表现。在中国传统山水画里不仅存在着色光的表现形式,而且对色光的表现是一种超越现实、又存在于现实,具有精神内涵的高级表达方式,是特有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透射出人生哲理和道德光辉,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太极拳独特的运动形式和理论特色进行研究梳理,阐释了太极拳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关系,认为太极拳以"圆"为核心的动作特点,是太极拳运动保持连绵不断的关键。太极拳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整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在运动中以"刚柔相推"来反映太极拳"攻守进退之象",是一种动静相兼、内外双修、绵里藏针的武技项目。  相似文献   

13.
中医美学是医学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和中医理论交融其中,其核心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注重从身体、心理、情感及与自然万物的关联中研究生命关感。中医美学所追求的气韵生动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形与神俱之美、阴阳五行之美等医学美学的思想彰显了对生命的人文观照,在医学美学向人文医学回归的当今时代,显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现代、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考中国传统哲学资源在21世纪的价值,离不开西学的参照。由西方传入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为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准备了条件。中国哲学本有的开放性则为这一转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应当在认真总结自身短长的基础上,将西方的现代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自觉结合起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结构模型和变常互动互补的生存机制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价值。经过与现代性,后现代的相互折衷,必将能够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春秋繁露>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论述应该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最为系统、最为详尽的.通过宇宙观、世界观的建构,通过对阴、阳,五行及其与天、人关系的充分论证,董仲舒第一次把阴阳五行予以了哲学的提升.阴、阳之转移,有互不相同的基本轨迹.因此,阴、阳之位次也不相同.通常状态下,阴与阳不可能同时在一个时空点上俱在、并出.所以,阴阳不得俱出.阴阳之间,阴是阳之助,阳是岁之主.阳绝对尊于、高于,优越于阴.天道总以阴为权、以阳为经,并显经而隐权、先经而后权.但阴阳之间存在着一种"合别""中和"的关系.阴阳只有在中之居处才具有属于自己的开始和终结."中"是天下万物的真正归宿, "和"是天地世界所生所成的真实本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阴阳"思想十分丰富,渗透到伦理学、养生学、宗教学等方方面面。到了清朝中后期,中国的封建社会整体走向衰落。为了提高"阴阳"思想在道教发展中的作用,推动道教的传播,全真教龙门派十一代传人刘一明从"阴阳"的含义、与"道"的关系等方面对"阴阳"思想作了细致的解读,不但使"阴阳"思想更体现出社会性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礼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之一,它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领域的各个层面,先秦儒家将礼的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传统的礼文化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出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