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2.
1922年12月,鲁迅在《呐喊》出版时为这部小说集写了一篇《自序》.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研究《呐喊》的思想和艺术,了解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本文就《自序》中作者表白的"听将令",联系收入《呐喊》的小说《药》和《明天》的有关内容分析了鲁迅的革命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传统的旧小说到丰富多彩的现代意义上的新小说,是一个开世纪的伟大变革。而为后者起到奠基和示范作用的《呐喊》、《仿徨》,就不能不受到历代众多评论家的重视与研究。但若从数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大量论文中扫描过去就发现,对鲁迅前期小说的整体研究比较深入且热烈,而对《呐喊》、《彷徨》的比较性研究则嫌薄弱。即使到了“比较学”兴起的1986年,人们也只是注意了“对外”的比较而忽视了鲁迅自身的比较。其实,  相似文献   

4.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相比《呐喊》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和《阿Q正传》等其它作品,《社戏》没有入骨鞭挞,也没有辛辣讽刺,有的是读后悠长、韵味十足的感觉。语文课本中《社戏》节选自鲁迅《社戏》原文,去掉了前半部分糟糕的看戏经历,只留下少年时鲁镇看戏经历,以少年"我"的视角,写出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江南水乡世界。  相似文献   

5.
<正>"回到鲁迅那里去"是王富仁先生在新时期之初提出的一个观点,意在强调鲁迅研究应从过去侧重于政治的与意识形态的研究窠臼中摆脱出来,回到鲁迅作品本文中去,回归到鲁迅研究的原点中去。实践也证明这一主张的远见卓识,出现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彷徨〉研究》、王晓明的《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等,而单篇论文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成果多角度、多层  相似文献   

6.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7.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8.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9.
关于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思想意义,人们已作了很多分析研究。但是,鲁迅小说中“改革国民性”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鲁迅小说创作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五四时期的导师级风云人物,对当时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可称巨大。新潮社是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学生社团之一,其成员是五四一代中的翘楚,其核心成员有多人与鲁迅有着直接交往或书信往来。新潮社前期,鲁迅与傅斯年和罗家伦之间的联系较多,影响主要集中于《新潮》杂志,可称"呐喊"。后《新潮》时期,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新潮社开始分化,鲁迅也进入"彷徨"期。孙伏园和李小峰逐渐成为鲁迅此时的左膀右臂。从"呐喊"到"彷徨",既体现了鲁迅与新潮社之间的同质关系,也是时代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曾给鲁迅带来希望,但革命后,袁世凯的称帝、张勋的复辟、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又使鲁迅消沉了,使它感到“悲哀”和“寂寞”,“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呐喊·自序》).后来,“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掀起来了.当时,.《新青年》的编者之一钱玄同为寻友军来劝说、鼓动鲁迅重新提起笔来.钱玄同,便是《呐喊·自  相似文献   

12.
《(呐喊〉自序》是鲁迅为自己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所写的序文,蕴含丰富的信息,对于我们解读鲁迅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注重探讨了“寂寞”与“听将令”这一鲁迅呐喊的缘由,父亲的病、国人的病、国家的病这一鲁迅呐喊的客体以及对回忆的抒写这一独特的鲁迅文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经典学说之一。本文着力研究鲁迅《呐喊》的英译本,探寻杨宪益夫妇所译的《呐喊》中词汇以及句式等是否达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笔者希望可以从功能对等理论出发为《呐喊》英译本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14.
华晔 《班主任》2011,(2):57-58
记得在大学校园里,同学们曾将四年大学生活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了注释——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四《伤逝》。今天我也要借鲁迅先生的四部作品对我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做一次小结,那就是《彷徨》《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第一章彷徨前年8月,我走进这所小学的大门,满以为当好英语老师就行了,却不料等待我的将是角色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教材中鲁迅的《社戏》,细读之,我们不难发现,平桥村是鲁迅在上个世纪中国最黑暗的时期所神往的一个世外桃源。而鲁迅毕竟不同于陶渊明,他并不是遁世的隐士,而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斗士,他不是叫人们躲进桃花源来逃避现实,而是用充满了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平桥村来和当时黑暗的现实进行强烈的对比,达到批判现实的目的,这个从鲁迅把《社戏》和《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直斥现实的篇章同收于《呐喊》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6.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的空间上则主要选择了最能展现人物灵魂、最能使人物说的封闭的室内空间。在空间的表现上,鲁迅小说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突出了它们的铁屋子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7.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呐喊》里的许多篇章,都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也成为中学课文中的范文,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等成了世界现代文学画廊里的典型人物。所以研究鲁迅,少不了《呐喊》,更少不了《(呐喊)自序》。读《自序》,不只让人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变迁之痛,更让人领悟出一位伟大作家的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18.
以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为蓝本,全面分析鲁迅小说常用的修辞方法,研究鲁迅先生使用频率很高的比喻、比拟、借代修辞方法,涉猎模状、回文、排比等不常采用的辞格及鲁迅先生把不同修辞手段集合在一段话里同时使用,形成的辞格的套用、连用和杂糅。  相似文献   

19.
一鲁迅的不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谈到鲁迅在自己小说中的影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这些小说中“我”的形象。《呐喊》中有七篇小说有“我”的形象,除《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小伙计,《头发的故事》中的“我”是个阅历还浅的青年以外,其他五篇小说中的“我”,显然都有  相似文献   

20.
写于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的《野草》,是鲁迅继《呐喊》和《彷徨》之后,奉献给“五四”以后新文坛的一朵馥郁芬芳的奇葩,它开拓了我国散文诗的新领域,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这是鲁迅对于古今中外艺术果汁富有创造性吸收的结果,留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 一、“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