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孩子有更多机会体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理念特别强调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联系.只有让学生联系生活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时期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改革中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数学教学焕发新的生机。新课改中"以人文本"的理念使一切教学活动都以"服务于学生"为宗旨。本文将初中数学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议题,试析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如何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肖声学 《考试周刊》2013,(20):63-64
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数学应用意识,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初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抓住课程的本质和精髓,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丰富、深厚的数学思想,同时使用深厚的数学思想去化解更多的数学学习难题。教师应该让自我成为一个更加富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个体,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让更多的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具备深厚的数学思想。教师应该把融合教学模式应用到教学中,确保师生均得到进步。  相似文献   

6.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要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联系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景,参与实践活动,解决生活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王丽 《甘肃教育》2004,(10):37-37
只有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才是有意义的数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应该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程。  相似文献   

9.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探索,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殷堰工 《职教通讯》2011,(12):30-33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发现知识",让学生从"听"数学变为"做"数学,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数学实验使得数学教学创设了一种"问题—实验—交流—猜想—验证"的新模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使不同学生的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数学实验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数学实验教学进行审思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将学生生活实际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枯燥的数学概念和烦琐的数学计算与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实际相联系,使数学教学"有血有肉",不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同时让学生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  相似文献   

12.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理论的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数学的个眭化体验,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结合平时的教学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学内容大多数可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为此,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以达到数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和谐统一,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4.
应用,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力求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相似文献   

15.
王雪松 《快乐阅读》2011,(16):111-112
在数学教学中,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生活经验数学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使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改革当前聋校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 ,针对聋生学习数学的特点 ,探讨了有利于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发展的“生活—探究—应用”型数学教学模式 ,并强调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和魅力。研究结果表明 ,该数学教学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聋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刘宝军 《考试周刊》2013,(45):65-66
只有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让学生在做中"悟"。  相似文献   

18.
任怀让 《小学生》2012,(11):89-89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因此,我们就要让数学学习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需要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形成"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的良好风气,在数学课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呢?  相似文献   

19.
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在教学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小学数学应注重生活化的探索,联系生活讲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我国的数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数学与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要大力加强……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渐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可以看出,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树立跨学科意识,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在跨学科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的教学策略.1数学与跨学科数学发展至今,其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