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2 毫秒
1.
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译者翻译散文时须再现原文之语音、词意、句构、修辞、语篇的主题意义的真实信息。文章以《荷塘月色》的四种英译本为例,赏析译者如何在词意层面再现原文的"真"。  相似文献   

2.
论散文翻译中的风格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格是散文艺术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散文的风格体现在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中,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准确把握原文语言形式中的独特的风格印记,以合乎译入语语义结构的句法尽可能将原文的风格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金晶 《现代企业教育》2013,(20):168-168
风格是散文艺术价值和精髓的重要体现,能否在译文中完美移植原文的风格是散文翻译成败的关键。译者应该深刻理解原文的风格特点,从散文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角度,准确把握原文语言中的风格印记,尽可能再现原文风格。  相似文献   

4.
翻译美学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在翻译时,译者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审美信息,然后作出与原文审美标准相符的译文,从而完成对原文的美学再现。柯灵先生的散文《巷》语言优美,颇有文采,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文恰当地将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风格美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散文英译的关键是以“形”传“神”。然而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需要译者发挥足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实现汉英语言之间的灵活转换,还要再现原文的意义和风格。文章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从语法处理、句子转换、语义理解和风格再现四个角度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在散文英译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深化译者主体性研究,使之落实到语言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6.
散文语言精练,音韵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在散文翻译过程中,如何再现散文的美学效果是译者的一大挑战。基于翻译美学理论,本文分析了散文《白马湖之冬》的译文如何在语音、词汇、句段三方面再现了原文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用另一种贴切、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使目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美感。《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传世名作,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和句子两个方面对其译文进行分析,以探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散文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选材精当,译功扎实,译笔传神.该书52篇散文中几乎囊括了"五四"运动以来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译者从浅处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从深处具备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神韵的再创造,使原文信息与风格得到完美再现.文章试从译名、选词、句式、篇章四个方面总结张先生的译笔特点,分析译者是如何使原语信息、风格得到再现的.  相似文献   

9.
梁朝曦 《中学生英语》2013,(Z5):101-103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翻译散文不仅要译出原文的内容,同时也要译出原文的风格的。本文从选词,句法和修辞层面,对比《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如果译者拥有良好的遣词造句,剖析结构,传达原文的修辞的能力,是可以完美再现原文的风格。《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优秀作品,用词简单传神,句法灵活,采用多种修辞,两个译本的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选词造句对风格的再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邓萍  白等田 《文教资料》2008,(35):50-51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因此翻译散文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原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大提高了散文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散文,作为文学的一部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翻译难度相对较大。散文翻译需要译者尽可能在译文中最大限度的再现出原文的审美价值。该文以《异国秋思》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看其是怎样再现原文的韵味和美感的。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市场上有多种英译本流传。张培基的译本语言自然贴切,形神兼备,灵活地再现了原文的风情,享有较高的声誉。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解读,译者选择翻译《故都的秋》,是译者对"需要"和"能力"适应/选择的结果;译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译者能够多维度适应整体翻译生态环境,并很好地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取得了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3.
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选材精当,译功扎实,译笔传神。该书52篇散文中几乎囊括了”五四”运动以来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译者从浅处力求做到语言自然流畅、准确细致、雅俗得当;从深处具备语篇意识,把握语篇神韵的再创造,使原文信息与风格得到完美再现。文章试从译名、选词、句式、篇章四个方面总结张先生的译笔特点,分析译者是如何使原语信息、风格得到再现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理解与再现都与语境密切相关;同时,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译者对同一作品风格特征的再现程度不尽相同.本文试以培根的散文“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从选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的异同,说明语境在风格再现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6.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黄玮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80-84
《傲慢与偏见》的三个译本都重视译文的表达力、感染力:王科一译本和孙致礼译本通过调换句式、巧选词汇,较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气氛和神韵;而张经浩译本词语的选择、衔接不够自然,带有翻译的痕迹。因此,译者应从整体上把握原作的语言风格,在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不拘泥原文语言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对原文进行对应而传神的表述,才能将原作的意境、风格很好地再现,以达到"等效"和"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塑造人物形象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展现人物原有的风姿,使外国读者印象深刻,达到译文与原文动态对等的效果,成为小说译者追求的翻译目的。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在正确理解原文意义方面给予了译者有效的指引。本文通过会话含义理论推导贾平凹《黑氏》一文中人物对话的意义,进而指出小说中的对话英译应注重再现原文对话的语言特点与再现原文对话的意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校训作为一种对广大师生的劝说艺术,同样具有修辞的三要素:信誉诉诸、情感诉诸和逻辑诉诸。在校训的英译中,译者不仅要忠实再现原文的语义,还要用最恰当的表达来再现原文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20.
“散文化”是汪氏小说的典型特点,也成为了他小说的一张名片。在其作品的英译中,保留这种“散文味”对译者来说是一项挑战,考察了译者对“信达雅”之“信”的拿捏,也是衡量译文优劣的标准之一。对比研究《大淖记事》原文和邝文东的英译本[1],发现原文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语言内容方面表现出浓郁的“散文味儿”,而译者在译文中删减原文内容、变换句式,致使原文的“散文味”在译文中变得稀薄。研究发现,造成此结果的原因有三:英汉语言系统的不同、文化差异、译者的“有心之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