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哲学史上,义利问题一直是儒学的首要议题。关于一代儒学大师孔子的义利观,多数人认为孔子重义轻利,义利对立。笔认为,孔子承认人们对利的欲望和追求的正当性,他强调义利的统一,但由于社会环境所限而“罕言利”。孔子义利观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围绕义利问题提出了重义轻利的主张,奠定了中国传统义利观的主流。现如今义利关系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提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新时代背景下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义利观上占统治地位的是重义轻利的思想。先秦儒家首开“义利之辨”之先河,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直到明末清初,颜元在批判程、朱理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义利双行”、“以义导利”的义利观。“义利之辨”的实质是价值取向的问题,今天我们反思古训的教益,以利于科学定位义利关系,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义利之辩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二千多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及其内容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1996年10月10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决议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引导人们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新概念的提出是否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内容和意义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如下思索:一、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形成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儒家学派在义利观上的基本思想是“重义轻利”。孔子就把“义”看作是人立身之本,主张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  相似文献   

6.
传统义利观在历史上形成了重义轻利、利义并重、重利轻义、义利俱轻等不同观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传统化的合理价值,实现传统观念的现代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传统义利观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如何对待义利关系问题,既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又是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阐发了义利关系问题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义利统一观,是当前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光辉指南.笔者认为,邓小平义利观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分属层面.  相似文献   

9.
传统义、利观有三种典型代表:即儒家的重义轻利观,墨家的义利合一观,理学家的义利对立观.当今中国所谓义利之辨,表现在三个问题上,一是合理利己主义;二是一切向钱看;三是功利主义,这些观点或一无可取或有一定片面性,只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才是值得提倡的价值导向原则.  相似文献   

10.
合理的义利观之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陈亮认为义与利都应重视与鼓励,重义轻利或重利轻义,都无益于社会发展。陈亮的义利观本质上是一种义利合一、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陈亮对义利的个性定位,及追求义利统一所建立起的价值目标,富有宝贵的创新精神,为建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供了有益参考:人欲声张与道德自觉并重、动机考察与效果评判并重、公利倡导与个利追求并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人一直是在道德与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意义上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所取代,但人们在理解这一原则的时候依然恪守"义利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传统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学理性缺陷在于把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始终为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提供道德上的依据。实际上,义利关系不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而是道德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关系;社会道德的使命就在于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人一直是在道德与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意义上推崇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的。改革开放以来,重义轻利为义利并重所取代,但人们在理解这一原则的时候依然恪守“义利关系即道德与利益的关系“的传统范式。这种理解范式的学理性缺陷在于把道德与利益尤其是与个人利益对立了起来,始终为忽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提供道德上的依据。实际上,义利关系不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而是道德与不同利益之间的关系的关系;社会道德的使命就在于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的同时,调整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3.
义观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对待伦理与利益的基本观点。义利之辩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本文从《孟子》一书出发,对孟子的义利学说进行了考察,论述了孟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制关系变革的历史轨迹是从传统的私有制、现代的私有制向现代的新型公有制转变。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角度来看,传统的公私之辨、义利之辨所突出的以公代私、重义轻利思想对近现代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产生排拒性。而建立在大生产制和新型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公有观和革命功利主义,扬弃了传统的公私观和义利观,成为时代精神的旗帜。应当指出,现代中国所有制变革是曲折复杂的,传统的公私观、义利观对所有制变革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15.
朱熹义利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义利观由社会主义义利概念、义利关系和义利取向三部分构成,其中义利概念是基础,义利关系是核心,义利取向是根本。三者都贯注和显现出义利的相及渗透和涵盖,本质上是一种义利合一、义利并重的伦理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伦理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其义利思想对我们现代义利观的建构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将其整合到新型义利观的构建中去。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所有制关系变革的历史轨迹是从传统的私有制、现代的私有制向现代的新型公有制转变。从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键角度看,传统的公私之辨、义利之辨所突出的以公代私、重义轻利思想对近现代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产生排拒性。 而建立在大生产制和新型公有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公有观和革命功利主义,扬弃了传统的公私观和义利观,成为时代精神的旗帜。应当指出,现代中国所有制变革是曲折复杂的,传统的仅私观、义利观对所有制变革的影响也是错综复杂的。  相似文献   

19.
义利关系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紧密的一种价值观。而将重义轻利、以义节利作为其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儒家更是独树一帜。儒家的义利观是用来调节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思想导向器,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将引导我们的企业在新世纪中实现其所追求的道德价值和法律价值,达到道义与功利、公平与效率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义利观是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问题,义利之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儒家的义利观从孔子到孟子、郡子有一个从联系到对立的演变过程,但基本思想是贵义贱利。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影响深远。而先秦时期的墨子、管子、韩非子等人则与儒家针锋相对,明确提出义利统一观。其观点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