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2.
琴(风琴、钢琴、手风琴、电子琴)是音乐教师的得力助手,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但不能乱用,琴弹多了,幼儿唱歌会随大流不动脑,离了琴就走音,不会独立唱歌。琴弹少了,对训练幼儿的音准、节奏,体会歌曲的感情又不利。那么怎样才好呢? 一、因人而异:对音乐基础差的幼儿应多用琴,加强他们的“乐感”。对音乐基础好的,可少用琴或不用琴,减少其对琴的依賴。  相似文献   

3.
趣味琴史     
钢琴的诞生大约三百年前,在意大利有一位制造羽管键琴的能手,名叫巴托洛米奥·克里斯托福里。他为一位意大利的王子制造了一架崭新的乐器,这个发明改变了音乐的未来。在那以前,最高级的键盘乐器就是羽管键琴,它通过拨动琴体内的金属弦来发出声音,音量是固定的。但克里斯托福里的发明就与之不同,它通过小槌击打琴弦来奏响音乐。音乐家按在琴键上的力量越大,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响,由此就可以控制乐音的强弱了。人们觉得它很有趣,就把它叫做“轻重琴”(“softloud”or“pianoforte”)后来就简称它“钢琴”(Piano)。妇女的“装备”…  相似文献   

4.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本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  相似文献   

5.
古琴艺术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记谱法、弹奏法、指法、乐律、关学等体系,故又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古琴不仅仅是用于演奏的一件乐器,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者,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孤寂黯淡的“雅”的审美倾向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持琴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演奏水平的提高。中国医学讲“气正才能通达”,对演奏而言,坐正才能气端,气端才能通达,通达才能舒展,舒展才能使各种技巧动作以及音乐要求准确到位。持琴的状态影响着拉琴的声音、节奏以及音乐的条理性与音乐规格等。正确的持琴姿势为:身体坐正略向前倾,头部保持平稳,不要低头。琴的肩带放在肩胛骨部位,琴的下部紧贴着身体,风箱放在左腿上,整架琴与腿部保持垂直状态,支点在脚上。弹奏时全身要处于放松状态。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称:陋室中“可以调素琴”,却“无丝竹之乱耳”。同是乐器,何以厚此薄彼呢? 琴和丝竹,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琴代表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丝竹代表下里巴人式的通俗音乐。古之操琴音,须先净室,焚香,净手,处所须清静幽雅,以示操琴者之高雅。确实,古之操琴者多为文人学士,墨客骚人,如孔子、诸葛亮等,琴曲也大多正统高雅,比如《文王操》、《高山流水》之类。琴在古乐器中的地位类似今日的钢琴,是高雅音乐的象征,专用来演奏登堂入室的雅颂之乐。而丝竹则要通俗得多,大众得多。牧童可在牛背上吹短笛…  相似文献   

8.
巴蜀著名二胡教育家家苟永森,在近半个世纪的二胡艺术生涯中,首创了集二胡教学、表演、创作、理论四位一体的、谨严规范科学的二胡“琴学”体系,体系中的“琴”学技术研究是其核心部分。“琴”学技术成果涵盖二胡技术原理研究、与提琴系的对比研究、与音乐类其它学科的对比研究、二胡美学研究、二胡乐器改革等诸多领域。笔者所论,即是对苟先生的“琴”学技术研究作了必要的归纳概括,同时也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探寻。  相似文献   

9.
琴在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传统文人情趣素来讲求的“琴棋书画”兼通,琴则代表了个体的音乐素养,这种素养与其文学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儒家倡扬社会教化时,极为推重琴的心理整合作用,《白虎通·礼乐》就认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左传·昭公元年》也早有此语:“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  相似文献   

10.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上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与棋、书、画并称“文人四雅”,深深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像《红楼梦》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  相似文献   

11.
师范院校钢(风)琴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弹奏能力、视奏能力、伴奏能力。而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上述几方面的能力,少走弯路,尽可能在在校期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钢(风)琴教学一直沿用专业音乐院校“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这种单一的授课形式,虽也有明显的技术传播功效,但由于缺乏完整的教学结构和全面的内容安排,因此很难完成大、中专院校钢(风)琴课特有的教学任务,往往形成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我们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不需要{也很难)达到专业音乐院校钢(风)琴那种炉火纯育的技术水准,但却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弹奏技能技巧,从这种意义上讲,一个好的钢(风)琴演奏家不一定是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  相似文献   

12.
〈谿山琴况〉为明末清初的一部合律论音乐美学专著,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作者坚持以“和”为重的音乐美学思想,追求音乐作品在创作与演奏中的“静”与“远”,以音乐基本要素和语汇作为分析音乐的必要依据,并阐述了音乐的风格及音乐与人的身心的内在关系.回答了包括明代以前音乐美学方面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音乐学”一词未曾出现之前已放射出灿烂的学术光芒,其深层的“弦外之音”对现当代音乐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钢琴弹奏中的内心音乐听觉与无声音乐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媛 《文教资料》2010,(26):115-116
在音乐中,有声和无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有声音乐在无声音乐的包围之中,有声音乐的存在离不开无声音乐。在铜琴弹奏中无声音乐空间的存在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从分析训练“内心音乐听觉”这种音乐能力出发,进一步探讨内心音乐听觉在无声音乐学习中的运用,以促进钢琴演奏者提高演奏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辉煌音乐文化史的国度,我国古代文人的修身有四课一琴、棋、书、画,琴作为音乐修养的代表居于首位。而孔子、宋玉、阮籍、嵇康、王维等许多文化精英,皆是精通音律、熟谙琴艺的。荀子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我对音乐的喜爱,是日渐增长,  相似文献   

15.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有一次在演出前一刻,猛然发现自己钟爱的琴被人偷走了,只有一把破旧的琴被留在原处。帕格尼尼稍作思考之后,拿着那把旧琴平静地走到前台:“亲爱的来宾们,今天我要证明给诸位看,音乐并不是在乐器里,而是在人们心里。”接着,他轻轻地将琴架在肩上,美妙的音乐从那把破旧的小提琴中不断倾泻出采。听众无不深受感动并发出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6.
浅谈手风琴乐感的培养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风琴的音乐魅力在于“情”与“琴”的结合,这种音乐感觉对于学习和演奏手风琴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和演奏中,我们必须产在意培养和提高这种音乐感觉,方法是把演奏技巧和基本乐理的学习同步化;自我欣赏倾听自己的琴声;恰到好处地控制间箱来取得手风琴音乐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孩子学琴的兴趣不能持久?”是许多教师、家长普遍关注、困惑的问题。当我们观看了“梅纽因音乐学校教学录像”之后,深深感受到入门准备阶段的学习在整个学琴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潜在作用。能否在这一阶段建立对音乐真诚的爱,将关系到孩子学琴的成败。梅纽因大师让孩子接触小提琴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是苗族集聚区,有古老的“古瓢琴舞”。古瓢琴舞主要流传于丹寨县的雅灰、送陇2个村,还有相邻的雷山、榕江、三都等县个别同支系的寨子。古瓢琴舞是一种乐舞,音乐和舞蹈是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没有琴乐就无所谓舞蹈。古瓢琴舞又与苗族百鸟衣有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丝竹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六乐”就用瑟、琴伴奏,汉魏时期的“相和歌”用管弦乐伴奏,到魏晋时期的伴奏乐器已有笙、笛、篪、节、琴、瑟、筝、阮等八种。隋唐时期之后,丝竹音乐不仅为戏曲、说唱和歌舞伴奏,同时丝竹音乐合奏的形式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纷纭涌现,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丝竹音乐。丝竹音乐中的演奏乐器以丝弦和竹管为主,乐队组合富有地域性,每件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表现音乐风格。丝竹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各乐种大多有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相似文献   

20.
在西部的大戈壁,除了连绵起伏的茫茫沙丘及任重道远的“沙漠之舟”骆驼,还有不少宛转如琴的“音乐沙”。我们知道,自然界内的沙丘、沙漠、沙滩,在微风吹拂或外力作用之下,有些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