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多元文化的"元"与"元"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多元文化的结构是多种多样的,决定了多元文化观及其教育观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的多元文化观是一核多元文化观,其具体要点是:多元一体,体中有核;一核多元,多元一核,相互生成,永不枯竭;多元互动,中和位育,相互尊重,相互制约,美美与共,良性和谐。  相似文献   

2.
多元一体——论云南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和民族文化的问题是当代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的热点问题,而一与多、统一性(共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关键问题,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包含着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与多的统一、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即是一个多元一体结构的民族实体。中华民族的这种多元一体的结构,在云南表现得最为明显和典型,由此,总结云南民族如何形成多元一体结构的历史经验,对于认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关系,进而认识当代民族与文化的世界性问题,都具有重要而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多元文化一体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与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旨在国家认同前提下,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需要从西藏文化的概况出发,对多元文化一体教育概念的由来及界定;西藏地区开展多元文化一体教育的多重意义;西藏地区多元文化一体教育的实现及预期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接连爆发种族冲突和恐怖袭击事件,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和批判,多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公开宣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失败而告终,许多国家转向采取公民整合政策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相比之下,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工作思想,辩证地处理“多元”和“一体”的关系,既承认和尊重“多元”,但又不将这种“多元”本质化、固定化,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多元一体”民族思想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坚持“多元一体”民族思想,是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三对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研究通过描述多元文化主义由兴盛陷入困境的过程,讨论其中的原因,在比较当中加深对我国“多元一体”民族思想优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历史变迁塑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结构,成就了中国饮食文化多元表象下的一元特性。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主食、辅食之间固有的中心、边缘关系发生了相互转化。就黄河中游与东北饮食文化圈而言,前者以辅食为尊,后者以主食为尊,但同时都将二者视为必需品。这种差异中的同一是饮食文化变迁中对生态环境推进食材原料革命的适应与超越,也是人口的地域性流动促成的彼此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特定文化地理生态中,主食与辅食之间呈现出了原壤性与共融性的杂合特征。这两种特征的交织与共存,保证了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和整体饮食文化的一致性,为“多元一体”的饮食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族性缺失,长期制约着我国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建设。贵州仡佬族地区多元一体文化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生态存在状况;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是课程编制的重点;关照地区或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以及人的发展需求是课程目标确定的关键;关注不同的文化生态系统,是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石;联系整个文化生态系统,才能准确把握地区多元一体文化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弹性。  相似文献   

7.
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为依据,分析探讨藏汉双语教育的意义,解读多元文化与藏汉双语教育的关系;在对藏汉双语教育现状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相关藏汉双语教育路向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澳大利亚多元一体文化的内涵、成因以及华人文化的地位,分析了多元一体文化的实行为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技术、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效益;同时也提出了多元一体文化体制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疆自古以来便是多人种、多族群、多宗教的集聚区,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商贸必经之地,著名的"丝绸之路"南中北三线都横贯天山南北、新疆大地。几千年来,各个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融合、吸纳、交流,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化为一体、多种民族文化互生互补、共同和谐发展的多元民族文化格局,体现出鲜明的"多元一体、多元和谐"的新疆多元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0.
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是云南佤族同其他民族和谐、团结民族关系在音乐范畴中的投射。民族迁徙、杂居形成的互嵌格局为佤族仪式音乐文化生成、交融提供了社会条件,“和而不同”思维模式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的心理基础,持续吸纳异质仪式音乐要素并将其整合于佤族民族文化是佤族多元仪式音乐和谐共生之根本。佤族多元仪式音乐构筑了佤族共同精神家园,其生成与演化模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音乐“多元一体”特质。  相似文献   

11.
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相一致,我国各民族的语言使用状况也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结构。本文着重从语言的文化象征和交流工具两方面,探讨了“多元一体”语言使用格局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学校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群体或个体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诉求,也是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适切性需求。贵州仡佬族地区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须立足其多元和单元交互存在的文化生态系统,强调地区文化或民族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力。在课程开发与管理上,加强民族地区统整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进一步强化具有地区和民族文化特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族际接触理论和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文化自觉"理论是研究民族关系的两种重要指导理论。通过对湖南桑植白族"连理会"文本的文化解读,指出散杂居与聚居有明显区别。对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研究应与对聚居民族的研究有所不同,应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倡导共生互补的理念,以务实的态度认识和处理当前我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14.
悲剧精神的核心在于反抗,本质上是人的本能欲望和生命力的高扬.反抗的心理驱动力表现为生本能、死本能和超越本能,其中生本能又分为自我保存本能和爱欲本能.中国的古典悲剧精神既符合这几种本能,同时又体现了本民族独有的历史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5.
建立民族国家是中国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共同追求。单一的汉族国家、各民族同化为一的国家和复合型的多元一体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的三种民族国家设想。这些设想的提出及实践基本呈现的是一种顺序递进的关系,反映了中国人在构建自己民族国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就民族国家的"民族"而言,两个层次、"多元一体"是一种普遍存在。试图将两个层次的民族单一化或同一化是失败的民族国家构想;而尊重民族多样性的存在,在保留"多元"的前提下打造国家民族"一体化"才是合乎规律的追求。在民族国家建设问题上,复合型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对同质化的超越,也是对民族主义错误理想的矫正。  相似文献   

16.
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可概括为:让少数民族群众充分享受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物质成果;充分重视语言和教育等精神作用;符合少数民族群众的利益和需求;打破少数民族文化的封闭性等。合江民族村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开创了建设"多元一体"的"和谐文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西北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伦理道德。“一体”表征的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各民族的紧密团结、相互学习、不断交流;“多元”则反映了我国特有的民族关系和历史进程。汉民族以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居于核心地位,这直接影响着西北各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形成。这种伦理道德上的一体化从都讲求仁慈,强调、注重个人修养方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在我国负有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是我国的国情,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角分析人教版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中的民族团结教育,发现该教科书立足于国家认同、中华民族及文化认同的一体,展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存在汉族文化视角为主,缺乏中华民族多元起源与融合发展的描述。《品德与社会》应在更高水平的"现代中华民族文化"上构建民族团结教育。  相似文献   

19.
客家文化是一颇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而其最重要的特色就是“一体多元”结构。“一体多元”特色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 ,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战乱、饥荒、人口迁徙、民族融合等社会政治因素与赣闽粤边区自然地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析客家文化中的构成因素 ,可以清楚地看出汉族与畲族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龙图腾符号多元一体的本质属性进行了剖析,随后通过历时性的推演,讨论了不同文化空间和时间的中华民族对于龙图腾"默契"的崇拜和认同感。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导出我们应以龙图腾这一中华文化精髓为契机,打造多元一体语境的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