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名句出自北宋周敦颐所写的《爱莲说》。周敦颐,北宋时志向高远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今湖南道县人(公元1017年—1073年),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太极图说》《通书》《掘赋》《爱莲说》等。《爱莲说》是周敦颐在地方为官30多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一宋仁宗嘉祐六年(1601),苏轼应制科试,写了《御试制科策》,引《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全面地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仔细考察苏轼的这篇制策,我们可以发现,它和王安石的变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在富国强兵这一点上,二者的意愿和指归是相同的。苏轼指出,北宋军队是“盗贼攻之而不能御,戎狄掠之而不能抗”,将不专兵,军纪松驰,兵士骄惰,已成积习。对此,苏轼提出改革的办法是“定军制”“倡勇敢”,  相似文献   

3.
(一) 《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文学家。幼时好学,博览群书,曾随父宦游各地。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中进士后,曾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地方官职,使他有机会接触人民,了解人民的疾苦。在他任职的地区内,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做出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他的政治才能,逐步树立了实行变法的志向。嘉  相似文献   

4.
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为散文名篇,其创作时地尚有争论,究其原因主要由度正《周敦颐年谱》中所载嘉祜八年“正月”、“五月”形近易讹所致。据宋刻本《濂溪集》所载,周敦颐当于嘉祜八年五月七日刻《游罗崖诗》于雩都善山罗崖,五月十五日刻《爱莲说》于同一地点。此即《爱莲说》第一次正式发表之时地。  相似文献   

5.
苏轼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与父洵,弟辙,同时在文坛出名,号称“三苏”。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举进士。宋仁宗末年,他曾向朝廷上制策,提出改革弊政的主张。后来政治思想日趋保守。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因此被逐出京城为杭州等处地方官。后又被控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召还为翰林学士,不久又受到旧党的打击,出知杭、颍等州。新党再度当权,先后被贬惠州和琼州。赦还第二年,病死在常州(今江  相似文献   

6.
《上江宁府王龙图启》是王安石写给江宁知府王琪的兼有干谒与公务性质的书信,关于其创作年代,向有嘉辜占二年(1057)、嘉辜占七年(1062)、元丰六年(1083)三种说法.三说皆有未谛,此启当作于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南东路刑狱期间.王安石诗歌中屡次提及的“王微之”姓名当作“王晢”,通行本《王荆文公诗笺注》、《四库全书总目》、《全宋诗》小传将其姓名定为“王皙”系手民误植。  相似文献   

7.
来理学开山祖周敦颐的《爱莲说》,仅119个字,却是烤炙人口的名篇。九百余年来人们对其主题的理解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归纳起来,通常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是周敦颐为了批判陶渊明的归隐和世人的趋炎附势,宣传“莲”积极入世、不同流合污的思想而写作的一篇追求儒家君子人格美的千古绝唱;另一种认为是周敦颐为了宣传佛家“爱莲”的净集思想而写作的一篇佛理颂歌。能否正确理解《爱莲说》,关系到能否正确评价“未理学之宗祖’调敦颐思想的问题,因此对《爱莲说》的主题很有研究的必要。笔者通过全面考察周敦颐思想的发展情况,发现通…  相似文献   

8.
《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暗寓哲理,短小精悍,曲折多姿的名作;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生于宋真宗(赵恒)天禧元年,死于神宗(赵顼)熙宁六年(1017—1073),宋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英宗(赵曙)旧讳,改名敦颐。历任洪州分宁县簿、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贵阳县令、广州转运判官,提点刑狱,尝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嘉祐六年(1061),迁国子博士,赴任途经庐山,爱其风景,遂以疾求知南康军;筑室于莲花峰下。堂前有溪,合于湓江,因以故居营道濂溪之名名之。所以,世称“濂溪先生”。到了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十三年,赐谥号曰“元公”。  相似文献   

9.
《游褒禅山记》作者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文学家。他曾任副宰相、宰相之职,并积极从事革新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这一变法虽有当时的时代局限和王安石本人的阶级局限,但他能够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和打击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兼并行为,客观上对生  相似文献   

10.
北宋嘉祐至至平年间,周敦颐任赣州通判。他在任职期间,通过开办书院等方式,悉心向邑人传播理学;又写下了寓佛、道思想意蕴的千古名作《爱莲说》。因其理学的传播,使赣州邑人为学之风大盛。邑人对周敦颐的崇敬,超过了周子以前历史上的任何一任官员,以至至今仍流传不衰。  相似文献   

11.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相似文献   

12.
我最爱莲花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着周敦颐的《爱莲说》,我对莲花的敬仰之情不禁又深了一层。  相似文献   

13.
罗贤良  凌浩然 《江西教育》2009,(12):16-17,23
肖莉属于“爱荷一族”,这位赣州市章贡区教研室主任,最喜欢的画是办公室墙上悬挂的水墨画《荷韵》,最爱背诵的古文是周敦颐的《爱莲说》,连开博客也取名叫“清清心荷”。她对《爱莲说》情有独钟,对篇中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着独到的感悟——莲之”不染”“不妖”是因为它具有“我思故我在”的独立精神。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周敦颐,他很喜欢花,尤其喜爱莲花。他还专门为莲花写了一篇精彩的散文,叫《爱莲说》,一直流传至今。周敦颐的《爱莲说》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水里和陆地上的草木之花喜欢的人是很多的。我与他们  相似文献   

15.
清风 《中国德育》2005,(9):80-80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相似文献   

16.
提要卷69、页611: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祐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按:欧阳修知贡举在嘉二年,嘉祐四年知贡举者为胡宿。(《宋会要稿》选举1之11)考《咸淳毗陵志》卷11,唯载其兄单锡登嘉祐二年进士,提要误植于单锷头上,故有此误。又《天下郡国利病书》第5册,引《单氏家乘》,称其‘登嘉祐五年进士”,按嘉祐四年、六年试进士,五年未试,此说有误。苏拭《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称其为进士,而慕容彦逢《文堂集》卷15为其作墓志,称其兄“锡中进士”,“君与弟镇又皆老于场屋”,可见他是屡试不第的失…  相似文献   

17.
苏轼的《教战守策》,大约写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至六年(公元1061)间。是苏轼当时应试时写的时务策之一,其中详尽地陈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希冀朝廷能接受采纳以实现自已的理想和抱负。众所周知,苏轼的散文长于说理,而“策”这种文体要求立意高远、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因此,《教战守策》在表现方法上,鲜明地体现了条理清晰、长于说理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18.
《梦溪笔谈》系宋,沈括所撰。沈括,字存中,生于宋天圣九年(1031年),卒于绍圣二年(1095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宋仁宗嘉韦占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变法失败,沈括被迫隐居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记述了他多年来观察实践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撰《梦溪笔谈》。  相似文献   

19.
德国科学家巴特劳特是一个爱较真儿的人,他特别喜欢中国古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  相似文献   

20.
何为君子     
唐先钜 《教师博览》2005,(10):21-21
北宋嘉佑八年(1003年),周敦颐47岁,这年的他写了《爱莲说》。作品说莲是“花之君子”.以物喻人。那么作说的“君子”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五个要素,即“五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