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神经系统是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系统。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与控制下,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才能得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以维持人体整体水平的协调统一,较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人们通常所说的神经冲动是怎么回事呢?兴奋又是怎样传递的呢?本文将着重谈谈这两个问题。 一、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也称神经兴奋,是指神经细胞或神经组织受到刺激时产生可以传播的动作电位。通常人们所说的兴奋,是指活组织在有效刺激作用下,可以发生一种能够传播的、並伴有特殊生物电现象的反应过程。兴奋性则是细胞、组织产生兴奋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动作电位?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当神经组织受到刺激而兴奋时,沿着神经传导的兴奋就叫做动作电位。它是由锋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三部分组成。例如,猫A纤维的全部动作电位图中(见图1),明显可以见到这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脱离神经或离体的心脏在适宜的条件下,在一定的时间内仍能发生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活动,表明心脏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这种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细胞,他们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再传导到其他心细胞。心脏和其他兴奋细胞一样,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在某些病理或实验的条件下,心肌组织可以接受人工刺激,使心肌产生兴奋和收缩。这在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心跳停止的病人采用电击起博使之恢复心跳,从而挽救病人的生命。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两个试验涉及到观察动物的心脏…  相似文献   

3.
在选择题中有时遇到应激性和适应性两个供选答案同时并存的情形,对应激性和适应性现象的辨别是概念复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就辨别方法谈谈看法。首先,应激性是指生物体随着变化的刺激而发生相应反应的能力或特性.适应性是指机体随着变化的环境而发生相应的机能和结构变化,以及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能力或特性。可见.应激性是表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强调刺激与反应的因果关系,刺激是因,反应是果;适应性则表明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机体机能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环境变了,机体机能结构也随之而发生变化以求与新…  相似文献   

4.
机械专业课中学生兴奋性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兴奋性是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机械基础>课程是职业学校机械、机电等专业的一门具有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公差配合、液压传动等多门学科,苴面广量大,学习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5.
浅析体温及中枢神经兴奋性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很多,其中体温及中枢神经兴奋性对柔韧素质的影响具有可塑性.实际工作中应将感观刺激与主动运动融合运用,使体温及中枢神经的兴奋程度达到有利于发展柔韧素质的最佳状态,是提高柔韧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一、学习“心理疲劳”概念的界定所谓疲劳是指由于活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而导致活动效率下降的一种身心状态。在疲劳时,一些本来容易解决的工作或学习问题,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勉为其难。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超限抑制,也称保护性抑制或防御性抑制,是指当一个刺激的作用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了神经细胞的兴奋限度,就会引起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兴奋性的降低,甚至使它自动停止工作,以保护神经细胞免受其害。紧张的学习活动会使神经细胞特别是皮层细胞处于紧张的兴奋状态之中,能量就会消耗过度而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废物…  相似文献   

7.
电大家都非常熟悉,如果有人告诉你,你的身体内有电流在流动,你或许会很惊讶吧?其实,生命过程的实质就是电子传递过程,特别是能量转换、神经传导、光合作用、呼吸过程均与此有关。电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被称为生物电。 一、生物电现象 人体心脏跳动、大脑思维、刺激反应均与生物电有关。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产生5~6毫伏的电压,读书或思考问题时大脑产生0.2~1毫伏的电压。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激后,感觉器官就会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到达大脑,大脑便根据兴奋传来的信息发出指令;然后传出神经将大脑的指令传给相应的效应器官,从而产生相应的动作。这一过程传递的信息──兴奋,就是生物电。中医里经常提到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实质是指《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人体的十二正经及七经八脉,也就是经络。当我们的肌肉、骨骼、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关经络、穴位的生物电能、电阻就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气质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个性特征。近代心理学和生理学把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活泼型)的人好动活泼,反应迅速,情绪兴备,具有外倾性;胆汁质(兴奋型)的人富有精力,情绪兴奋兼强烈,反应快速;粘液质(安静型)的人表现安静,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情绪兴奋性低,较少外露,具有内倾性;抑郁质(弱型)  相似文献   

9.
<正> 1 抗原及其特点1.1 抗原抗原是指一种能刺激人或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这些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抗原的基本能力是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免疫原性又称为抗原性,是指能够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反应原性是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  相似文献   

10.
叶远哉 《教师》2010,(6):51-52
生物教学不仅是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手段,还应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有积极增力情感和消极减力情感两种。积极情感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笔者在生物教学中的体会,浅谈如何从职业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方面,合理渗透情感特征来促进教学。  相似文献   

11.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提出的方法有四:1.巧设引言,把学生的兴奋中心引入课堂;2.构建理想课堂,提高学习效率;3.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4.重视总结,保持学生学习的兴奋性.总之,只要教师努力地去探索,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达到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兴奋性神经递质与震颤麻痹发病关系。认为与丘脑底核兴奋性冲动增加、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性增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 二氧化碳是正常呼吸的有效生理刺激。血液中CO_2浓度降低时,呼吸中枢活动下降,出现呼吸运动减弱或暂停;当CO_2浓度升高时,呼吸运动加强,肺通气量增大;但若CO_2浓度过高,将会对中枢神经系统起麻痹作用,抑制呼吸运动。可见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O_2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所必需的。 CO_2呼吸运动的影响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的;其一直接作用于中枢化学感受器,其二是兴奋颈动脉和主动脉管壁的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它对脑脊液中H~+浓度的变化特别敏感。当  相似文献   

14.
常有学生对“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句话提出疑问。他们指着课本上含羞草的图片,问:“老师,其它的植物也会象含羞草那样,对刺激作出反应吗?”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师生们对植物的认识。1反应是生存的本能植物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的反应主要  相似文献   

15.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各种身体练习,是人体由安静状态向兴奋状态逐渐过渡的一个过程,通过身体活动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大脑皮层对运动的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使动作完成得更加协调、准确、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16.
江苏南通读者陶辰问:“儿子自制力很差,看电视没完没了,吃零食不骂不停。幼儿园老师也反映,他上课插嘴、坐不住,集体活动不听指挥。我知道自我控制能力是一项重要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可应该怎样培养呢?”主持幼儿大脑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未能达到平衡,受外界刺激时,大脑皮层兴奋性强且易扩散,其自控能力是有限的。同时,3岁~ 6岁幼儿是自控能力迅速发展的年龄,所以,此时又是训练他们学习自制、做有利于自己和符合社会需要行动的好时机。本期,我们分享浙大幼儿园部分父母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处于一定的阈值范围内的。适时、适度的刺激 ,能够激活人的心理活动状态 ,使人的学习、工作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而这种刺激一旦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 ,就会引起心理感应上的零效应或负效应 ,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超限效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 ,人的学习活动是刺激———反应的过程 ,因此 ,心理超限效应也广泛地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的表现1 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 ,最典型的现象就是“拖堂”。有的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讲课时不突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8.
进餐时,靠牙齿咀嚼,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而有些小孩在夜间熟睡时,牙齿也会空磨出响声来,这是一种病态反应。孩子睡觉时磨牙,通常是晚餐过饱,进食后很快入睡,食物刺激胃神经等引起兴奋之故。有的则是因为肠腔里有大量的蛔虫在夜间活动,引起人体生理上的反射作用。也有的是由于白天玩得过于兴奋或做过某一件刺激脑神经的紧张事情,晚上一时不能平静  相似文献   

19.
磨牙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咀嚼肌的持续收缩,引起上、下牙齿相互摩擦而致。而咀嚼肌的收缩,又起源于控制该组织肌肉运动的三叉神经部分分支的兴奋。如该神经在孩子睡眠时兴奋性过高,即可出现磨牙现  相似文献   

20.
顾红 《早期教育》2006,(8):20-20
一、创设新异环境,萌发创新意识 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其定向能力处于较低的层次上,容易对新异的刺激兴奋,作出积极的反应。因而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创设新异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