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科技资源作为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要素,同时也是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加快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化,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对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主体作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发展的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推动高校科技资源整合优化与开放共享的主要因素有心理因素、利益因素、评价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为实现高校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应注重制度建设,完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依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以构建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以及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12年至2017年山西省18所高校相关数据对高校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对协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3所典型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多数高校经历了从低度协同到一般协同的转变,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影响高校协同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外部协同创新有序度是影响高校内外部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自身的先赋性基础对内外部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校企协同创新团队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校企协同创新团队能否真正实现和展现其活力创新作用,从根本上讲还是靠人才和机制。人才是校企协同创新的关键构成要素,而机制是提高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发挥作用的助推器。目前不少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产生了"闲置"问题,要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团队新模式,以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实地调研,从协同学视角分析高校协同创新系统建设的影响因素与创新成果产出。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的101份有效问卷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高校协同创新体系影响因素,并从完善多元化平台架构、构建市场化运行模式、强化多样化职能定位、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现其办学价值,是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时代新模式之一。文章从地方高校办学的内外在条件因素,分析指出了该类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优弱势,并从“培育协同创新体”、“夯实协同创新基础”、“增强科研导向性”三大方面,提出地方高校融入区域协同创新的践行路径之思考。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面临困境,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统筹作用未充分体现,缺乏完善的政策体系;行业企业的参与作用未得到发挥,缺乏有效合作;高校的内生动力没有充分激发,配套不完善。结构功能理论为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困境提供了有益思路和借鉴,在该理论支持下,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加强环境适应,构建校内外资源支持体系;促进目标达成:构建多方共赢的目标体系;促进协同整合:构建多层次的制度治理体系;加强模式维系:构建利于合作的共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许多高校进行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探索,在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创造力方面取得了成绩.然而,从目前协同创新的范围、深度、有效性来看,部分高校协同创新工作暴露出动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就高校协同创新动力要素进行了分析.首先对高校协同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理论溯源,然后主要从协同创新系统的动力要素方面入手,对我国部分高校协同创新现状做出分析,并借鉴国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提出了让学院协同创新工作保持活力的思路:一是资源整合,促进人才的跨学科培养和联合培养.二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8.
全球开放式创新时代,高校不仅要增强科研能力,还要不断地将知识实现产业化或资本化,高校在创新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从系统的角度对产学研合作形成机理和动机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动机主要有必要性、稳定性、合法性等因素。了解协同创新系统的形成过程及高校创新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动力因素,有助于政府政策的发布和协同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协同理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的必然选择。运用协同理论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就是要探索并构建高校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党建工作目标系统、行动系统、团队系统、平台系统和评价系统的协同效应和整体效应,切实形成全员参与、资源共享、合力协同育人的党建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协同创新视域下高校坚持和发挥党的独特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创新已成为现今高校探索资源共享、转化、集成、重组的新型创新机制与体制的必然选择。在高校党建面临严峻挑战及承担艰巨任务的大背景下,高校坚持和发挥党的独特优势,应从三个层面共同建立协同创新体:一是优化板块设计,突出党建特色,深化协同创新体网络平台建设;二是发挥区域优势,推进资源转化,构建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三是完善机制建设,强化协同功能,为协同创新体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11.
新工业革命下的技术革新与人力资源匹配需要政府、产业、学校、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其中,技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来自产业界的企业与来自教育界的高校的协同努力。高校技术型拔尖创新师资既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向产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要力量。技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发挥高校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本优势,也需要发挥产业的技术资本、物力资本优势,共同打造依托优势、合作共赢、协同运转的虚拟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的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应进一步注重内涵式发展,为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实现发挥促进作用。但目前高校众创空间普遍存在产学之间需求与利益不统一、运营模式与发展方向同质化、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双创要素供给与流动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对区域协同系统主体、要素与协同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构建高校众创空间区域协同系统。天津市高校众创空间联盟初步建立区域协同体系,用实践成果验证区域协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方法,发现2000—2014年间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热点问题。文章对以上三大聚类的协同创新研究做了相对集中的分析,同时认为,已有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对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协同性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研究,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探究协同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序参量、控制参量和自组织演化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高校协同创新系统是不同创新子系统和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为序参量的有序集合,其中,非线性作用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要素耦合的根本动力,随机涨落是高校协同创新系统的基本效应。  相似文献   

15.
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要求,"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在给我国高等院校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的同时,也明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对高校内部科研机构、基地、平台的有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同创新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创新要素和单元,围绕"如何推进实体科研平台融入虚拟且松散耦合的协同创新体"和"如何以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实体科研平台自身创新能力并保持良性循环"问题,对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参与、支撑协同创新系统的开放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案例分析,为高校构建基于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协同创新体系提供决策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当代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针对协同创新,较多采取静态的资源观点对其进行研究,动态能力理论强调培养特定的能力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需要,更适用于协同创新行为。结合当前现状,分析动态能力于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并针对高校动态能力的构成和内涵,提出高校动态能力的培养建议,能够促进高校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实施协同创新策略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是实现多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重要选择,也是国家实现创新建设的核心。因此,以高校为核心,分析其存在的资源与优势,并按照校内协同创新和校外协同创新分别提出若干建议,从而推动高校内外资源整合,更好地实现协同创新,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是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宗旨,也是其绩效考核的目标导向。深入了解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内涵与表现形式,从影响要素、过程要素两个层次阐明协同效应的实现过程,具体分析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绩效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的主要模式.高校作为创新主体,探究其如何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多方协同的要求非常必要.从协同创新的组织协同层面探讨了目前高校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根据组织内外部协同的要求,提出未来高校组织变革的方向:构建基于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并提出具体的构建思路和配套措施,为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组织变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高校全面协同创新系统由各要素协同创新、全员创新、协同效果三个子系统构成。依据协同学理论构建高校创新系统全面协同度模型,计算各子系统有序度,进而求得系统全面协同度。考虑高校全面协同创新系统特点和影响协同的序参量,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测度指标体系,为提高整个创新系统全面、协调、有序运作提供科学的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