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幼儿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综合性的。幼儿的这种审美特性决定了"超文本"性是幼儿文学的原初艺术特征。幼儿文学不是一种普通的文学文本,而是一种综合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游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超文本"文学门类。不过,文学性仍然是幼儿文学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以网络为载体,以超文本技术为支撑的超文本文学是一种新型文学,它有着明显的非线性,非中心化和互文性等特点。超文本版《喧嚣与躁动》,作为经典文本的超文本再次创作典范,契合了超文本文学的特点,以网络的形式肢解并充实了原文本。  相似文献   

3.
超文本文学是文学与技术"联姻"的产物。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机交互界面以及超链接技术手段为超文本文学提供迥异于印刷文本的新特质。这些新质表现在文学文本呈现、文本阅读与写作方面。超文本文学文本结构的多线性、阅读上交互性,通过链接形成的文本意义的动态增殖属性也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协助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4.
互文性理论试图揭示文本表象世界下意义世界的丰富性和共生性,它几乎涉及了文艺理论学科涵盖的所有重大问题。德里达的互文性理论建立在其文字学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文字的本质就是"延异"。"延异"使文本结构成为无限开放的意指链,文本也就成为无数能指的"踪迹",而超文本则使这种意指链从观念转化为物理存在,从而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空间和存在形式。超文本充分体现了文本的互文性特征。超文本的意义是文本自身解构而造成的意义"撒播",因此阅读成为一种自主的探险性活动,事实上就是追踪文本意义的撒播。互文性与超文本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阅读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学生产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作为数字媒介下一种崭新的书写样式,超文本文学以数字媒介为载体,运用超文本链接技术进行创作。其文本存在状态表现出与传统文学巨大的差异,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在于从静态到动态的轨迹转变。罗伯特·库弗的短篇小说《保姆》从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拟超文本小说的理念。基于此,从文本《保姆》入手,分析超文本小说的存在状态及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6.
超文本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解构了经典文本的谋篇布局,消弭了阅读、写作的界限,使一个文本从单一走向复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静态走向动态,具有非线性、无限性、交互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提出了严酷的拷问。通过剖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问题,文章指出超文本语境下的研究性教学是信息化时代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学是在对传统文学的否定中确立自身的,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五四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对"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的否定.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诗三百篇到明清小说,从楚辞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到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国文学的每一点进步和发展,都是这一质的飞跃前的量变的积累.外国文学的影响只能是一种不起根本性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影等一系列超文本形式也进入了英美文学的教学课堂,使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模态状态.文章从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出发,探索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利用改编电影及其他教学手段进行多模态教学,调动学生多模态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多模态地解读文学作品,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概念界定各有内涵。崇拜新媒介,或将凡是与网络有关的文学都纳入网络文学;或将利用网络超文本、超链接技术的作品界定为"真正的"网络文学。文学审美视角,或否认网络文学概念的必要性与独立性,或强调网络文学是由网民在网络上创作、阅读的文学。生产机制角度,或将网络文学等同于包括网络诗歌、网络散文、网络小说等多种体裁的"网络时代的文学",或将商业化程度较高的网络连载小说、网络类型小说等体裁作为网络文学。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在文学的形式上随着历史的嬗变也发生着一些变化。新世纪"底层文学"的思潮在内容思想上延续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底层关注精神。本文主要针对新世纪"底层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两者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探究,以加深对"底层文学"研究的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一、超文本阅读的特质 超文本阅读源于超文本(Hyper text).超文本作为一个术语,是美国学者尼尔森(T.Nelson)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讨论电脑超文本名著《文学机器》开头时这样定义超文本:"非线性地书写……由一连串文本段落构成,以连接点串起来,提供读者不同阅读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将文学形式与内容区别开来,是为了更清晰地研究文学存在的独特方武和意义功能指向的问题.文化研究不是对文学形式的背离,而是一种超越.本文探讨了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着重从"关系主义"、"整合主义"、"本土主义"和"未来主义"四个层面给予了分析与阐述,指出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既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的提出,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出多重的宏观的文学形式理论的建构维度,其思想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14.
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在其精神表征的现象学维度上呈现出了一种技术掌控而人文去势的特征。在技术掌控上表现为技术赋型、比特叙事和超文本兴起的,在人文去势上则表现为电子媒介对人文精神的消解与重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精神呈现的完美的态势应该是技术与人文一种兼收并蓄、和谐兼容的状态,人文把握着的文学方向,而技术则是在人文大方向的引导下,推进文学的载体的技术进步。这样既能做到文学在技术中发展,同时又能做到不打破文学本身发展的特性,突出文学的地位,达到技术与人文博弈的最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5.
超文本文学是互联网超文本技术与后现代主义主体间性理论结合的产物,它的非线性、互动性、开放性、非中心化和未完成等特点使其真正实现了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因而从四个方面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主体间性理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出版是现代文学的摇篮,现代出版作为一种物质形式不仅孕育了现代文学,反过来,又借助现代文学而获得了自身更大更快的发展.它不仅仅是现代文学的生存手段,还对文学的发生、发展具有结构性的反作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出版文化影响下的文学"转型"主要出现了两次.  相似文献   

17.
围绕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论争,通过对新时期初期的"形象的表现"、"美学的反映"、"形式分析"与"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的主体性"的复杂关联,探讨新时期初文论界是如何摆脱文学的从属论、逐步确认文学的独特性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活动中,沈约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是沿着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一诗学思路的,他把情感和审美形式看作文学的本质属性而又更侧重于情感表现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在沈约的文学观念里,其所强调的"情"是作家内心丰富的自然真切的各类情感、意绪、志趣,是反映作家独特才性的情感、思想,是凭借文采、音韵等审美要素审美化了的情感.而词采、音律等审美要素则又应当是本于情感之自然抒发的词采、音律.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以往的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中,从作品内容中揭示出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内涵是比较普遍的做法,但从被视为纯粹的"审美"或者"形式"中发现政治意蕴却是比较少见的。事实上,一种审美趣味以及文体、修辞等文学形式与社会政治状况密切关联:一方面社会政治状况是审美与形式生成与演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审美和形式也以特有的方式发挥着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功能。六朝士族文人对五言诗的青睐以及以品论诗、历代儒家士人的复古主义或者退化论的文学史观,从表面看主要是形式问题,实际上都是某种政治诉求的文学表征,因此,探讨"形式的政治"就成为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对文艺传播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生产秩序,促使文学活动进入了一个无序而混杂的多元秩序中。文学研究不断突破依据"作家→文本→读者→世界"四要素所构建的以"作家中心论"、"文本中心论"、"读者中心论"和"社会文化论"的框架而走向交叉综合,并出现了传播学转向趋势。从文学传播学视阈研究当代文学尤其是区域性文学的发展问题,是一种新的学术视野,有利于促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