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分析大学生公寓园区文化建设中德育功能实现的现实价值着手,提出了在公寓园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中实现德育功能的具体途径,阐述了公寓园区文化建设中实现德育功能应把握“构建文化体系、培养德育自觉、开展主题活动”等三大关键点。  相似文献   

2.
高校公寓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战场,高校公寓文化建设关系到大学生自我成长、文化修身的主要环境。在高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结合大学生德育建设,从学生党团组织、文化建设出发,纠正大学生在生活方式、德育认识的上的不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所,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育人阵地。各高校对学生公寓德育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很多高校在探索如何在公寓管理中加强德育工作。一、学生公寓德育的现实意义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因其工作环境、业务内容的特殊性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还存在着公寓思政工作指导文件不多、未提出明确要求和任务、可操作性差、常规的辅导员管理机制中辅导员鞭长莫及、宿管力不从心、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难以体现,工作机制尚未完善、评估考核机制未确立等问题[1],如何在学生公寓开展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公寓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在德育中的渗透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大学生骨干参与学生公寓、网络的教育管理,发挥大学生  相似文献   

5.
德育生活化模式为探索大学生德育的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学校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择业等实际需求来建构大学生德育的内容,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德育是自己健康成长、顺利成才及适应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地方,对整个院校文化水平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医学院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又是寝室文化建设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未来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担,因此也赋予了医学院校大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医学院校的在校大学生的培养,既包含了专业素养,也包含德育建设.而德育里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便是大学生公寓文化的影响.公寓不仅是医学院校学生们起居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缓解学习压力的避风港.本文首先介绍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公寓文化建设的内涵和遇到的问题,最后探索其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高校后勤工作尤其是大学生公寓日益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分析了这一现象带给公寓园区大学生的思想方面的影响,从历史、现实及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应注重加强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切实推进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8.
在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要创新德育工作,把高校德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管理、生活等的全过程。在德育融入和渗透的过程中,高校公寓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有效的路径。在德育的视野下,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突出公寓文化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是德育工作体现时代性,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高校中主要以显性德育为主,这种以“灌输教育”为主的显性德育忽视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逆反的心理,为德育工作的展开产生一些阻力。而高校隐性德育以戎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逐渐被高校领导者和大学生所接受。在高校德育中形成了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相结合的模式,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构成高校德育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核心在于强化德育是首位、是灵魂、是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教育思想。高校大学生生活形态调查结果显示,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应通过改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德育氛围,注重人格养成,塑造个性完美,强化仁爱为本,重视德育实践等举措,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西方背景下,德育理论先干德育模式产生,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完备的德育理论做指导.但是,中国由于教育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颠覆性破坏,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运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是在交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的丰富促进了德育价值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德育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模式实施所收到的良好成效进一步端正了德育价值和生成了新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德育场的含义和特征、构建德育场的必要性以及德育场的运作原理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一种适合新时期需要的新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性道德教育与主体性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道德教育论与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分别从社会性和主体性角度揭示道德教育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二者又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割裂了道德教育中社会性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片面地将其一方视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实质上,主体性道德教育与社会性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主体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主体性需要方面确认道德教育;社会性道德教育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需要方面把握道德教育;我们应当超越主体性道德教育论和社会性道德教育论的狭隘性和片面性理解,站在更高的视点和更广的视野中去理解和把握道德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It is argued that R.W. Beardsmore's account of moral reasoning provides the most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of moral behaviour and this is supported by an examination of his main criticisms of R.M. Hare and Philippa Foot. The chie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of Beardsmore's account of moral development i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ough educators cannot be uncommitted on fundamental moral issues, they can, nevertheless, ensure that rational procedures are followed. A committed teacher is not, therefore, necessarily a moral indoctrinator. In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rguments for neutrality rest on mistaken assump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morality and that, without a background of established and accepted values moral education cannot even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5.
缺乏权利保障的道德本身是不道德的,缺乏道德权利的道德教育本身也是不道德的。为适应当代中国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在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应该引进传统道德文化中缺乏的道德权利观念,致力于建构一种以尊重个体的道德权利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国家兴旺的根本,是国家富强的根基。从事教育的人员理应成为道德的楷模,然而教育系统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教育腐败不是某一国所独有的,已经成为国际突出的问题。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召开了"教育中的透明度、问责制与反腐措施"研讨会,使国际上广泛开展对教育系统反腐的研究。2007年,这一组织公布了报告《学校腐败:出路在何方》,为国际教育反腐提供参考。对于教育系统的腐败问题,国内学者也多有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道德成因和德性教育的角度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以及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道德知识教育,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将道德教育从实际意义上的道德知识教育转变为真正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