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强度、对自然界和周围环境的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程度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在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成为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这些外在的压力,使得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上来。另外,随着人类明不断的发展,人类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马维平 《教学与管理》2009,(11):111-112
“生态”一词最初见于生态学,是指一定区域(空间)内所有的生物之间、生物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动态平衡之意。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态学开始对人文社会各学科的渗透,生态学也从以往纯粹的生物学研究转向与人文学科融合之路。随着生态觉悟的深入以及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成长,文化生态学、社会生态学、人口生态学、生态人类学、生态美学等相继出现,使整个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出现了生态化发展趋势,也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北京的“绿色奥运”给学校体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用生态学观点分析研究学校体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口作为影响生态演变的重要力量,已越来越受到关注.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不仅仅来自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人口行为的压力.湖州在建设生态滨湖型城市进程中需要对相关的人口因素和人口战略予以足够的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生态文明与和谐理念的视角确立湖州发展的生态支撑点,通过积极的人口政策促进反生态人口向亲生态人口的角色转型,提升人口的生态素养,营建"生态湖州"的人口推力.  相似文献   

4.
李中华 《课外阅读》2015,(4):190-191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内蒙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现象。针对生态环境退化原因提出治理对策的建议,力争引领生态文明新时代,把内蒙古地区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相似文献   

5.
社会人口对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本文在PER模型的基础上增加环境因素,首先建立区域人口容量的PEER模型测算四川省2001年到2010年资源、经济、环境的人口容量,并运用回归分析建立实际人口与各要素人口容量的方程式测算四川省生态适度人口.结果表明:2001年至2010年资源人口容量比经济和环境的人口容量大,资源适度人口比经济和环境的适度人口大.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建设水平是限制人口容量和生态适度人口的主要因素;生态适度人口远小于实际人口,平均人口赤字2186.3万人且呈现上升趋势;因人口带来的资源、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压力仍然较大,尤其体现在经济与环境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 如所周知,人口问题已被公认为当代第一号全球问题。因为诸如粮食不足,资金不足,生态平衡破坏,人均资源减少等世界性的紧迫问题,全是由人口问题导致的。人口的压力不仅直接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而且已经转化为生态压力、资源压力、经济压力、社会压力乃至政治压力,从而日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深焦虑。一、人口问题及在我国的表现人口的问题的实质是两种生产的失调。一方面表现为人口的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国,也是受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迫切要求协调人地关系,开展科学的生态移民,逐步减轻生态压力,最终实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人地系统的良性循环。基于生态脆弱-人口超载-经济贫困-教育落后的交集模式,可以将中国划分为两种严重生态退化区、两种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一个生态脆弱带,以此作为生态移民的战略重点区域。对若干移民案例进行的深入分析发现,存在生态脆弱-生态移民、经济贫困-生计移民和文化落后-教育移民三种驱动力与移民的对应关系。"生态教育移民"能够从根本上减轻生态压力,是标本兼治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日益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这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大问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迅速增长,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压力同时又是一种动力,它刺激社会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而寻求出路和发展。 中国的人口现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急需正视和解决的一大问题。中国从传统经济进入现代化经济,必须逐步摆脱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朱宁 《教育》2012,(5):54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正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更加严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在享受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必然也将面对这些问题的挑战。但据调查,不少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态常识,一些学生表现出自私行为;有的甚至是明知故犯,这些都是生态意识薄弱的体现。因此,尝试将生态内容引入大学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辅导教育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出现了濒危问题。语言的濒危,引起了民族文化的消失,破坏着文化生态的多样性,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挑战。为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各国政府和人民以及语言工作者,必须积极行动起来,像保护自然生态一样保护各民族语言和文化生态,造就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出台有效、积极的政策,创造合理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保持或扩大语言的使用范围是解决语言濒危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超负荷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指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是甘肃省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12.
土地的多功能利用是一个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环境、经济和社会功能的状态和表现.随着城市化建设和非农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持续扩大,给耕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探讨了生态脆弱区重大发展战略、城市建设、特殊生态环境等对土地多功能利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城市土地的多功能利用,使西北地区中小城市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自身愿望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消耗,生态遭到严重的破坏.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一下生态压力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人类中心论、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进而就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三点对应的策略.希望能对缓解生态压力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吕超 《地理教育》2011,(6):23-24
一、教材分析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迅猛发展,在创造辉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日趋枯竭等各种问题。本节教材从人地关系矛盾激化的三点主要原因——人口激增、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入手,利用丰富的文字资料、大量的图片,讲述了人类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即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公众参与等四方面内容。教材的编排顺序是首先从大多数国家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控制人口规模着手,再通  相似文献   

15.
秦汉政府行为与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行为,尤其是国家政策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对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秦汉政府行为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央及地方诸生态保护和管理职官的设置,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府保障;刺激人口增长的政策虽使本期经济的发展有了基本的人口数,但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移民、屯垦政策的推行,一方面开发了边疆,另一方面却严重地破坏了北方特别是黄河上中游地带的生态,导致生态性灾害的频发;统治兴动土木工程之行为客观上具有保护生态资源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追赶与超越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11,(10):14-15
"十二五"开局伊始,资源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双重命题就同时摆在了上海郊区教育面前。人口发展态势对郊区教育提出严峻挑战。随着上海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上海人口的发展变化出现新特点。"十二五"期间,城市人口进一步向郊区转移的趋势明显,加之人口生育高峰来临的叠加效应,郊区人口总量和结构将加速变化。市统计局近日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总量增长迅速,人口分布向郊区急速扩散,有7个郊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增幅超过50%。按照以常住人口为基数配置教育资源的原则,上海郊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源配置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发展经济,从事经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既要注意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生态效益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它要求在利用时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人口的发展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自然环境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与大自然的矛盾与日俱增,出现了一连串生态的生存危机。突出的表现是耕地减少、粮食短缺、水源紧张、森林毁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灾害频发、环境污染。特别是贫困山区,虽然做了大量的治理工作,但人为破坏因素要占90%,一边治理,一边破坏,局部有所改善,多数地区对资源采取粗放经营,相当多的地方甚至靠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经营方式来增加产量。导致生态环境短期内无法改善,资源潜力日渐枯竭,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或间接的表现形式如下:  相似文献   

18.
陈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8):142-144,150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持续膨胀,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地制约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生态学发展为一门"生存的科学",全民生态意识也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的推崇。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师资的主阵地,师范院校师生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学素养对我国生态学教育水平和公民生态意识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其他人群,普及和提升师范院校的生态学教育迫在眉睫。该文简要论述了普及和提升师范院校生态学教育的必要性、迫切性,并探讨了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初步梳理与分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贡献,指出毛泽东思想在人口合理发展、兴修水利、环境保护、工业均衡布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并重。生态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生态建设制度化和法制化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对生态生产力认识的深入,生态动力系统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功能日益显现。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区域循环经济生态动力系统是一个由环境因素、动力主体和动力要素通过输入、作用过程、输出以及反馈环节构成的,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复杂系统,能够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不断完善其生产、消费和分解流通功能,并最终使其获得自我维持和自我强化的自组织能力。从运行角度,生态动力来源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利益压力和市场竞争压力,表现为区域主体对这种三种压力的反应、权衡与控制。应当按照"生态压力-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模式构建生态动力系统,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系统走上由相互隔离到逐渐融合的良性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