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盖梯尔问题是针对传统知识定义JTB的。对于盖梯尔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两条进路,即修改JTB的辩护条件和修改JTB的真实条件。前者包括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它们均陷入困境。后者主要是语境主义,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文章看重介绍和评析前者,揭示其不成功的症结所在,从反面预示语境主义是一条可取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当代知识论怀疑主义,国外知识论者已有很多探讨,但是,这个问题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答。认真考察怀疑主义的论证结构,分析怀疑主义论证中的非充分决定性原则和确证的闭合原则的关系,以探讨何种知识论原则才是这种论证所需要的,何种形式的论证结构才是怀疑主义论证最基础的结构,在当代知识论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辩护理论长期处于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可错论与不可错论的争论中止步不前。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争论的双方都在某些方面错误地理解了知识辩护的性质。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错误地采取了个体主义立场;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执迷于知识的绝对真理性质,错失了知识的语境性质;对可错论的担忧源于全面而彻底地拒斥怀疑论的幻想。为纠正这些失误,语境主义的辩护观认为,知识辩护是可错的、历时的、公共的。语境主义的辩护是在特定语境下以实用真理为目标的,是在"挑战-辩护"过程中的动态活动。  相似文献   

4.
任何知识归因理论都必须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知识是否是可错的;以及知识的归因是否应该包含实践理性因素。语境主义选择了可错论和理智主义,但是它既无法解决由可错论所引起的阈值问题和反直觉宣称,又无法对语境的转换机制做出确切地说明。理由-知识原则虽然提出了更加符合我们直觉的反理智主义,但是却选择了不可错论与之相结合。我们关于日常知识的打赌表明,我们的知识并不满足认知概率等于1。并且,将知识视作唯一能够作为行动理由的认知状态,这点也不符合我们对日常行为的评价现象。只有知识-辩护原则和用实践因素定义的可错论相结合,才能够在尊重我们的直觉的同时,最好地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盖梯尔之后的哲学家对知识定义的修正集中于试图排除运气,因为他们认为知识与运气是不相容的,运气所具有的偶然性会摧毁知识。对于认知运气的说明,哲学家们从模态和不受控等角度进行了描述。在可错主义的基础上,沿着排除认知运气这一路径,各种解决盖梯尔问题的方案相继被给出,比如无错误根据理论、无本质性的错误根据理论和因果理论。一方面这些方案都成功排除了部分认知运气,另一方面它们还是不能避免其他认知运气。哲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我们坚持运气与知识是不相容的,就会使人类陷于一无所知的境地。因此,知识必定要与某些运气相容,比如命题性运气、存在性运气、能力性运气和证据性运气,而真理性运气则是与知识不相容的。  相似文献   

6.
迈克尔·桑德尔对约翰·罗尔斯的契约论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质疑契约的道德力量、指出罗尔斯对原初状态的经验主义解读存在的缺陷和反驳契约主义的论证方式.实际上,上述批判难以令人信服:第一,契约论内部不存在桑德尔所谓的张力,即使这种张力存在,人们也可以用罗尔斯的"词典式序列"观念进行化解;第二,对原初状态的经验主义解读误解了罗尔斯的原初状态观念;第三,桑德尔从任何契约都应当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这一立场出发质疑罗尔斯的契约论,错置了批判的对象,只能将矛头指向"互利契约论"传统.  相似文献   

7.
复式教学,形式特殊,教学困难,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受到人们的怀疑与否定。如在清末民初,有人说它“教授知识太少”,“儿童所得之效果,恐只有通常教授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到30年代,有人干脆说:“只要交通问题解决以后,复式教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直到今天80年代,还有同志认为“复式教学是落后的、原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上言论有一共同点:将教学质量低的责任归咎于复式教学的形式,这显然是不公正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而不是教学形式。针对“否定论”,就有“便利论”与之相辩论。早在清末,有位学者说:“练习主义、自治主义乃复级之长。”以后,对复式教学之有利方面认识又逐步  相似文献   

8.
知识的确证进路诉诸“指导-道义论”的内在主义原则,将知识视为具有内在可及性证据的真信念,然而该理论无法应对记忆问题和证言知识的挑战,因此被可靠主义知识论取代。可靠主义的知识论以可靠性为出发点,建立了一种外在主义和后果主义的知识理论,使认知主体成为知识论研究的重心,成功区分了知识和真信念,将价值问题引入了知识论研究中。知识论中的可靠主义转向可以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提供借鉴,科学实践哲学和科学的社会-文化研究的流行,都蕴含着科学哲学研究的可靠主义转向。这一转向有助于科学哲学回归实践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基础主义是为解答“回溯论证”问题的关涉知识确证的理论,哲学需要基础主义。通过对斯特劳森的描述的形而上学思想的解读,有理由从知识论角度将其思想解读为一种特殊的“先验建构型”的基础主义。  相似文献   

10.
卡尔·波普尔认为,除数学知识和逻辑学知识外,一切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都是猜测的、可错的.这是波普尔可错论思想的核心.文章一从历史角度探讨了波普尔对历史上关于知识确定无误论的批判;二从逻辑角度探讨波普尔可错论思想与其 "三个世界" 理 的关系,此外,还简略的分析了其可错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怀疑主义的产生是直接针对独断论的,论式是怀疑主义用以批驳独断论的武器,在怀疑主义的发展中,出现了早期的10种论式和晚期的5种论式,数量上减少了然而质量却提高了,表现在概括性和抽象性的具有哲学意义的飞跃.论式在古希腊怀疑主义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它是怀疑主义精神历程的起点,是古希腊怀疑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怀疑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最精深的难题之一。这从一些顶尖哲学家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康德断言,我们没有任何令人满意的证据来反驳否认外部世界存在怀疑主义,这是“哲学和人类理性的耻辱”;黑格尔宣称:“自古以来,直到如今,怀疑论都被认为是哲学的最可怕的敌人”;奎因指出:“休谟的难题就是人类的难题。”既然是耻辱,则不能不设法消除;既然是敌人,则不能不设法战胜;既然是难题,则不能不设法解答。  相似文献   

13.
笛卡尔将整个的传统知识大厦推倒重来,运用普遍怀疑的方法,在认识论上进行一次大胆而又审慎的重构。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逐字分解和辨析,发现该命题的关键不是“在”,即我的存在,而是“知在”,即认识到我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在”的两种逻辑悖论的论证策略,即违反不矛盾律策略及无穷倒退策略。进而从怀疑的对象、内容到怀疑的过程本身来回答我是否真的无法怀疑自己的怀疑这个棘手问题。最后回答两个相关问题:根本上应当如何看待怀疑,以及逻辑自身是否应当受到怀疑。  相似文献   

14.
对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视域下的历史事实、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理论缺陷,以及历史的真实性是否存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认为客观实证论与主观建构论的观点尽管各有其合理性,但是又各有缺陷;客观实证论者认为历史事实是等待着史学家去发现的客观的独立存在,历史事实等同于历史真实,这种观点排除了历史事实中的各种主观因素对历史真实性的影响;主观建构论者认为历史事实含有主观性与相对性,这一观点容易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全盘怀疑主义;史学家的"自治"和"技艺"、共同的学术规范和学科训练以及相对客观的历史事件和史料的制约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维护和保证了历史的相对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在方法论上 ,科学实在论发展的趋势 ,至少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论域背景下的方法论表现为从“知识无错论”发展为“知识可错论” ;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强调客观描述发展为关注主体建构 ;在操作过程中表现为从以事实为出发点发展到以对事实的解释为出发点 ;在真理论意义上表现为从真理符合论发展为多元真理论 ;在论证方式上表现为从具体分析发展为综合论证  相似文献   

16.
杨四耕 《教育学报》2005,1(6):39-46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凯洛夫教学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是第一位的,是任何人都无法抹杀的。与此同时,凯洛夫教学论也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即“凯洛夫问题”。对于凯洛夫教学论,必须谨慎地秉持“一种积极的怀疑论”,而不能对它进行简单地否定、甚至“颠覆”。“凯洛夫问题”的实质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而归根结底是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在教育思想方面颇有启示 ,尤其他所提出的“思想”和“思想的重演”的观念值得注意。“思想的历程”跟感觉、感情和想法等非理性的、非媒介的现象不同 ,本质上是以人的理性的、逻辑的侧面作为媒介的一种“论证”过程。因此 ,如果具有“脉络合适性”,“思想”就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够完全重演。柯林武德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提高了“知识”的永恒价值 ,从教育思想方面来讲 ,这与现代主知主义教育理论有不少相契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所反映的“理性”主义明晰地代表以知识为首要、以其他因素为次要的智育论的一般倾向  相似文献   

18.
基础主义与融贯主义是相互竞争的知识辩护理论。它们执迷于知识的绝对真理性质,错失了知识的语境性。这导致两种辩护观都存在无法克服的难题。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之间存在其他知识辩护理论的逻辑空间。语境的基础融贯主义试图融合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克服基础主义和融贯主义的难题。语境主义的知识辩护以特定语境下的实用真理为目标,是"挑战—辩护"过程中的动态活动,是可错的、历时的、公共的。基于此,语境主义的辩护观认为,知识辩护既有其基础,又必须融贯。辩护的基础性通过界定"语境的初始辩护"概念得到说明,而辩护的融贯性则来自先验框架。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城邦涌现出一批专门从事传授修辞学和辩论术为职业的教师,哲学史上称之为“智者派”。早期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高尔吉亚是智者中著名的演说家和修辞学家。他在著作《论非存在或论自然》中提出了三个著名的命题:(一)无物存在;(二)如果有某物存在,该物也是人们无法认识的;(三)即使该物可以认识,人们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他对这三个命题都作了“严格论证”———逻辑上环环紧扣,步步推进,穷尽各种可能。人们甚至怀疑他是在真心诚意地探讨哲学,还是在开巴门尼德的玩笑———玩弄语言游戏。许多研究者仅指…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兼逻辑学家蒯因、普特南和哈克基于各自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立场都曾明确主张逻辑可修正。蒯因的逻辑可修正论根植于他的整体主义知识观,而普特南的逻辑可修正论与其实在论立场密不可分。哈克在批判地吸收蒯因、普特南逻辑实用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以皮尔士为代表的古典实用主义,主张更加彻底的知识可错论和激进的逻辑可修正论。尽管蒯因、普特南以及哈克的逻辑可修正论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逻辑可修正性仍然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