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在《环球时报》看到这样一则"教育叙事",故事之蹊跷,当事人之睿智,让教育工作者久久地回味,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面对"问题学生"。故事的原文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我读昆体良     
"昆",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姓"。看到"昆体良"这一人名,绝大多数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会一头雾水:有这么个人?什么朝代的?——这真难怪读者!因着表达的需要,在我某一本专著的"前言",我曾这样写:昆体良不是今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全名为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 ilianus),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  相似文献   

3.
姚彦 《学子》2013,(9):93
曾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智慧的教育并不在于学生有多少特长和爱好,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如何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望",如何培养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感"就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回顾这几年的教育工作,我觉得,要想达到这一境界,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精湛的教育艺术,只要我们平日里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捧着一颗真诚的心",适时地送上真诚的话语,  相似文献   

4.
近日看到这样一则报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一位发言人讲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所小学校组织了两次主题班会,一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班会,一次是邓小平理论主题班会。同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开展了两个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一个是"借东西要还教育活动",一个是"禁止随地吐  相似文献   

5.
<正>一顽疾的"解药",我们更是跟那时的"大多数"一样茫然无措。其实,"应试取向"是一种"非常态"的教育。它"要分不要人",经历这样的教育,大多数人的快乐没有了,大多数人的健康没有了,大多数人的未来没有了。陶行知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教育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民族。都是苦难和没有希望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对教育本义的一种扭曲和变态。痛定思痛,有识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不断对"应试取向"进行"反动",于是便有了朱永新和他的"新教育实验",有了  相似文献   

6.
蒋彩霞 《考试周刊》2014,(58):158-158
<正>当前,"后进生"、"差生"此类名词被更人性化的词——"个别生"、"学困生"取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变化,我甚感欣慰:社会进步了,人们的观念在改变……当来到一所所学校,推开一间间教室的门,我明白了:称呼的改变并没有让这些孩子的境遇有很大改观。教育好一个好学生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可将一个后进生教育好了,意义更大,毕竟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即使我们不能把后进生培养"成材",至少也要把他培养"成人",这是每一位教育工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一个人气很旺的教育网站的"论坛"中,看到了一篇题为<呵护童心,建设明天>的教育随笔.作为老师的作者在其中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晚上,她在给女儿默拼音.第一次全默对了,她就给女儿打了一个"优",还奖励她一朵"小红花",孩子很高兴.可到了第二次的时候,女儿默错了一个韵母,她就随手给她打了一个"×".  相似文献   

8.
<正>"我等到花儿也谢了",这句话在游戏、聊天中经常可以看到,但是如果这句话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说明学生许多的疑问、精彩的回答、灵感的迸发都被我们教师所埋没了。"教育需要留白",数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离不开恰当的教学等待。在课堂中"留白",是指给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思、回顾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激励学生展开"隐形的翅膀",在知识的时空里自由飞  相似文献   

9.
<正>莫怀戚看到"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看到"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看到"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就联想到了它们共同的内在本质"生命"。这样的联想是很富诗意的,它可以使读者得到审美的体验。他又从"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联想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如此意味隽永的效果,就是通过由小及大的相类联想达到的。  相似文献   

10.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中不难看到,教育依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体制亟待完善,教育执法亟待落实,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等等。本文试就"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再反思",进行理念上的剖析。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至今,暴露出许多"不协调性",其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评价体系的欠科学性"和师生的"被反思"现状。  相似文献   

11.
在幼儿创新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表现得特别积极,思路开阔,新意不断,非常能干,而教师却比较被动,仅机械地说着"你在做什么""真好""真棒",显得相当贫乏.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在创新教育中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创新教育中究竟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其实,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需要能干的教师,在今天的创新教育中,我们虽然希望看到能干的孩子,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能干的教师.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教学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合作学习",优化"共同探究",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特别是在优质课的评选活动中要求更为明显。这样就出现了一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出现了  相似文献   

13.
<正>因为流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学校也配套喊"高标准、严要求"。这类话多到习焉不察,脱口而出。听这些话,也没什么感觉。"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你的人生属于自己,谁和你赛跑?你以为一个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人会和你一样赤膊上阵?无论是从应试教育的终点线还是从成年人的"人生中点线",回望教育起点,因为有漫长的过程,人们看到的未必是"起跑"的重要,也未必能看到"高标准、严要求"的影子。教育本是人生礼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对于圆满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多看到"微笑与幽默",多感受到老师的"宽容与尊重",多体验老师的"关注与赞美"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新理念》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英语科的教学作为文科的教学,应当是文采飞扬、灵智生辉的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兴趣、激情和灵性的教学。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样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发觉。得到的东西也许只是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  相似文献   

16.
一天,二愣子扛着锄头往家走,路过"无奈桥",看到河里有一头黄牛。二愣子想:黄牛是"旱鸭子",会淹死的,我得去救它。二愣子就是这样的人,心地善良。他救牛心切,一个"猛子"扎到河里,忘了自己不懂水性。  相似文献   

17.
让学校倡导的东西"看得见"。在未来学校物理空间的设计中,我们秉持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让学校倡导的东西"看得见"。我们认为阅读非常重要,所以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要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充分发挥图书资源的作用,方便师生借阅。比如,我们将图书馆设置在学生"必经之地",孩子们上学放学,日常活动经常经过的地方。这样让孩子们看到图书馆,看到阅览室,并被其吸引,可以看到自己的伙伴们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通过这些"看得见",来影响学生行为,这是一种"无声"的教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农对着拉车的毛驴吆喝"驾",毛驴就前进了;吆喝"吁",毛驴就停了下来。有时我们会想,如果对眼前的电视机也这样吆喝,它会有反应吗?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电视机,不过英国科学家表示,电视机很快就能听懂人们的语音指令了。现在,我们得靠遥控器指挥电视机。  相似文献   

19.
教育理论学习具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匠人",这一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相对忽略教育理论,更加专注于方法和经验,只关心怎么做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精英",不仅包括一些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还有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常常困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第三重境界是"教育家",他们习惯于反思和创新,能够透过教育问题的纷扰看到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20.
正【人物速写】"金松武",人们看到这名字,往往第一感觉是个男性,无论如何也不会与眼前这位知性美丽的女子联系起来。于是你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这拥有宽阔额头、睿智眼神、平和微笑的女子在工作生活中会是怎样的呢?她经常和老师,管理团队共同思考一个问题:"学校到底因什么而存在""小学教育到底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非常人文化的,一点也不功利。它是一种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