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提出"人籁"、"地籁"、"天籁"的说法,从音乐审美的角度来讲,人们一般认为"天籁"是最美的音乐,但是从"天籁"的本意而言,却是现实中不存在的音乐。文章以《庄子》的诸多论述,分析了"天籁"理论的由来以及精神实质。以"天籁"的自然观与《庄子》"法天贵真"、"民之常性"相联系,肯定了《庄子》音乐表现真情、"民之常性"的审美准则,揭示了"天籁"之音的音乐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2.
"天籁、地籁、人籁"是庄子提出的一个重要的音乐美学观.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庄子>原文分析"籁乐"与"适性之乐"运级递进的关系,透过庄子之"道"来观古代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我想,如处理得当,或可为解读庄周独特思维方式找寻另一个门道.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人们对庄子《齐物论》就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天籁"的权威解释是"自然界的声音"。但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解释。如果联系上下文,"天籁"其实可以被翻译为人的心声,或者说是人对外物的认识。以这种理解,可以更好地将地籁、人籁和天籁作一个鲜明的对比。而且,庄子对"天籁"所持的是批判性的态度。因为一旦言物就有所亏,就不再是物本身了。人的认识都是有偏见的。如何去看待"天籁"呢?庄子提出了他的核心观点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寓诸庸,以明。"  相似文献   

4.
非乐是墨子音乐思想的主要观点,墨子对音乐取否定态度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对人民无益而有害,故谓作乐是不对的,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移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乐则的错误的。“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思想,音乐艺术所标举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作为“道”的声音的最完美的音乐,庄子把音乐分作“人籁”,“地籁”,“天籁”三类,认为天籁,天乐与道是一体的,是与天和谐的自然人格的本体。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中的"吾丧我"意谓今日本真的、体道之"新我"即"吾"作别执于名利之心及为形而累的"情我"后臻于天籁之境。"三籁"阐释了"吾丧我"的根据、过程及其归宿等。庄子将其置于篇首是为提供人重返自然之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应概括为“至乐自然”。“至乐自然”是《庄子》评判音乐美的标准。美好的音乐有籁乐、至乐、天乐;不好的音乐有失性之乐、屈礼之乐、不适之乐。“至乐自然”反映了《庄子》对音乐本源的认识,音乐是“道、心、物”三位一体的产物。“至乐自然”规定了音乐“和”的功能。“至乐自然”肯定“有声”、“人为”之乐。“至乐自然”揭示了音乐审美的心理活动历程。庄子是道家音乐的伟大旗手。  相似文献   

7.
"三籁"与"吾丧我"两者间看来似乎毫无关联,《庄子》研究者均未注意到这个问题,实则三籁之喻正是庄子对于"吾丧我"情况之解释。本文尝试根据《齐物论》文本对"三籁"与"吾丧我"关系做以梳理。  相似文献   

8.
侗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本文从天籁、地籁、人籁三方面来阐述侗族口传音乐文化对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9.
对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天籁"说,古往今来学者们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关于"天籁"的文本意义、引申意义和庄子对"天籁"所持的基本哲学态度。  相似文献   

10.
在《老子》一书中曾提及四个与音乐相关的命题即"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可见《老子》提倡一种纯粹的、适度的音乐观,他认为应该给音乐一种完全"真我"的发展空间,抛开儒家的礼乐思想,抛弃矫揉造作的人为之音,音乐应该是自然天成的声响,散发着田野泥土的气息,表达草根阶层心声的天籁之音。八音坐唱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其音乐形式与内容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愈发的体会到《老子》所提倡"纯"音乐的价值,开始返回音乐的源头找寻"原生态",找寻音乐的"真我"。  相似文献   

11.
“天籁”是《庄子》书中一个重要的名词,是开启庄子思想的一把钥匙。但长期以来,历代注家对它的解释大多似是而非,从而也就无法完全正确地理解庄子“齐物论”的思想。本文重新梳理了天籁一词的阐释史,然后回到《庄子》的原始语境中去考察它的含义,最后指出。天籁的本义是心声和物论,庄子对它的态度是否定性的。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庄子“天籁”本是其“道”的呈现,而“道”是庄子宇宙论、本体论与人生观融合一体的归结,在庄书或庄子思想中乃是“自然”“无为”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之义,因而“天籁”也就取得主观境界与客观自然的主客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庄子》的"道"(气)本体哲学观念为出发点,探讨了《庄子》所提出的"有机事"而"无机心"的可能性。文章指出,《庄子》所描述的完成"机事"的方法是以"心"合于"道"(气),而修为之"心"的本质在于"道"(气)本体的"自然"演化之途,这牵涉到"心"对"道"(气)本体的领悟层次,并由此相应地区分出众人、贤人、圣人、仙人、真人或至人,最高层次的真人能够使"机事"合于"自然"之道,从而指明了完成"有机事"而"无机心"的"人工"合于"天工"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16.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对于《庄子·齐物论》中的“天籁”说,古往今来学者们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释关于“天籁”的文本意义、引申意义和庄子对“天籁”所持的基本哲学态度。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庄子二人关于音乐的论述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将音乐上升到了"礼"的社会意义;而庄子则从"道"上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通,同时又为了达到所谓的"道"而否定音乐的社会意义.二者虽有区别,但从古代音乐思想史来看,他们的音乐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道"是中国哲学话语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玄妙抽象的原始思维的产物,为了将"道"之本质与精髓清晰地表达出来,庄子创造了诸多富有内涵的形象,"畸形人"就是其中一类。《庄子》中描写了11个形态各异的"畸形人",就"畸形人"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庖丁解牛"为《庄子》中极具深趣至理的一则寓言,尽管广传泛释,但是不乏义理未明。只有结合《庄子》全书诸篇的意蕴关联,契中"庖丁解牛"的关键命题,领会庄子层层转进的情致理境,才能最终揭示庄子的生命视域及处世艺术。亦即庄子以"道也,进乎技矣",通过技而通达道的境域,并进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突显生命主体的挣得和生存空间的敞开,最终"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则是君臣乃至万事万物在"人相造乎道"、"相忘乎道术"的道域中各得"养生",其中实则蕴含一种以道为依托而具平等自由的生命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