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秦晖 《教育文汇》2007,(5):40-41,43
唐逸先生和吴茵女士编的这本《汉语文化读本》,我觉得编得非常好。 首先我觉得“汉语文化”这个提法很好。老实说,在“文化”这个话题下,我们这里有太多莫名其妙的议论,比如说,有人提出个命题叫做“要现代化,但不是西化”。但什么叫“西化”?我认为现代化当然不是英语化,也不是西餐化,更不是过圣诞节化。但是这些人讲的“不要西化”有一个特别的含义,就是中国人不配或不准享有西方现代公民享有的那些基本权利,也就是自由、民主、法治、宪政、人权,这些现代制度都不能要;而对于英语、西餐、西装什么的这些人倒是觉得无所谓,可以接受,甚至不妨将洋酒洋装奉为时髦,对洋车洋房趋之若鹜。这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顾名思义,“西化”应该指西方无论现代与否从古至今一直就有的东西,如英语圣诞西餐西装之类。而“现代化”则是指那些在现代以前(例如在中世纪)即便西方也没有的,而西方以外的其他民族若要进入现代也必须有的那些东西,如宪政民主法治人权之类。这些东西在西方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以前他们也没有,是在(近)现代化过程中才有了的。没有这些,西方人还是西方人(中世纪的西方人)。而我们如不了解这些,即便学得满口英语、满腹西餐、一身西装,亦不过鲁迅所谓的假洋鬼子而已,焉得称现代人哉?  相似文献   

2.
文化建设中的三种导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大体上说有三种导向:向外看的“西化论”,向后看的“传统论”和向前看的“创建论”。我们以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哲学为根据,分析了前两种观点的错误,并主张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应着眼于向前看,以“我”为主,在实践中创造和建设现代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冯友兰对中西化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不是从比较中西化的同异优劣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一种化作为中国化乃至世界化的发展方向,而是从全球性现代化运动的视域出发,在两种化中选择那些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内容。重新构造中国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化既能够顺应世界化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又能够在这个汹涌大潮中不至随波逐流。冯友兰的这些思考比较深刻地抓住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症结,超越了同时代的全盘西化论,也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化保守主义。其不足之处在于。在中西化问题上过分强调了从“类型的观点”看而轻视了从“特殊的观点”看,把西方化同产业革命后形成的“生产社会化底化”加以割裂,以为中国化所要追求和吸纳的仅是后而非前。这在理论上讲是有效的.但从实际上讲这种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惯例接轨”论辨析孙崇文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将进一步敞开她的胸怀,义无反顾地汇入国际大潮。审时度势,高教界一些有识之士也发出了要“与国际接轨”的呼声。为了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高等教育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真正内涵与意义,我们谨通过...  相似文献   

5.
化的开放性是先进化的固有特征,建设先进化离不开对外开放的这一基本条件.而现今中国化开放面临诸多阻力,客观上西方国家奉行化扩张主义政策,使我国化开放面临“二难”选择;主观上存在思想理论障碍,使我们不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化成果。要加快化开放的步伐,建设中国先进化,应克服保守倾向,正确认识和对 待当代化开放和先进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化曾对外域发生过重大影响,站在现代化的“视角”上,对待中国传统化,要采取融合的态度。既要反对“西化论”,又不能持“儒家救世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快车道以来,人们关于这项那项工作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议论和主张不绝于耳。 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21世纪中国与新一代留学生”研讨会上,一些学子就接轨的话题,又出新论。在谈到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的看法时,有留学人员提出,“我们不能整天空喊这需接轨、那需接轨,重要的是自身要与祖国的国情和发展接轨,要与祖国人民的思考和行动接轨”。  相似文献   

8.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古今"、"中西"矛盾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中,语文学科的现代性建构常常缠绕着“古今”、“中西”矛盾,它们的焦点是如何处理引进“西方”和继承传统、保持民族性之间的关系。百年来,语文教育在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实际上走了一条渐趋“西化”、疏离传统、淡化民族个性的道路,这不利于自身的稳健发展。我们需要立足“关系”思维来妥善处理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努力化解它们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高等教育国 际化、“与 国际惯例接轨” 是当今高等教 育界的热门话题之一。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本文所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增加留学生的派遣与接收,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高等教育也日益朝国际化方向发展。如何一方面积极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又防止中国高等教育被同化或完全西化,即处理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或民族化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一 历史上东西方本是基本…  相似文献   

11.
亨延顿的“明冲突论”或许具有某些审视当前国际关系的理论价值,但他将“儒教明”列入冲突的源点却是错误的。因为儒家学说不是宗教,不会构成作为宗教冲突的化因素;儒家化是一个开放的化体系,它是由多种化集合融通而成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危机激发出了强烈的“化民族主义”,但随着中国未来的强盛,这种阻碍中外化正常交往的思潮即将消亡,不会成为“明冲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上一个世纪之交的头一、二十年,历史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和问题:反帝、反封建,科学与民主,现代化与西化、东文文化与西方文化……。除了社会主义取得了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外,其它许多问题都没有来得及从容思考认真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上一个“世纪之交”没有作完而留下来的课题。我们今天还要来讨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化的问题,这也是历史的曲折复杂所决定的。当西方资本主义受尽“现代化”的若楚,要从“现代化的苦难中解放出来的时候,我们正在为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我们没有错,也许西方的这些思想家也没有错。这也是需要反思的。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全盘西化”是建立在“文化惰性”理论之上的改造中国旧文化的一个手段,是面对中西文化碰撞融合的文化建设道路的选择。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即以“极端”全盘西化的手段实现“中国本位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在企业管理中长期施行把头制度.把头制度的形成是西方包工制和中国传统“包头”制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碰撞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俗文化在近代企业管理制度上的体现.包工制转化为把头制度的文化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俗文化的“超稳定结构”对“外来的新文化模式和文化精神”的抵制和压抑.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界对"灌输论"论争颇多.以国外教育界的某些观点作为排斥"灌输论"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灌输论"既不是"无用论"也不是"过时论";"灌输论"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原则;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灌输论".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为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国际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地方政府提出增加区域文化建设与对外传播的决策.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河北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的现实情况,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下河北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琴弦悲歌话《梁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称得上是20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中的精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长期以来,人们总喜欢把其说成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实,《梁祝》的成功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中、西方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文化底蕴和成就模式,在价值评判中不可能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中国音乐有自己独到的个性,它和其它国家或民族的音乐一样,都是世界灿烂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同样为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对外开放思想在洋务运动中萌生,在对洋务运动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因此比洋务派的对外开放思想表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并具有浓厚的激进色彩.它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开放观,丰富、深化了国人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在近代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的语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市场经济伴相伴而生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要,但到这种文化形态并非“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更与延安时期以来所谓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文艺”林相径庭,而是一种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