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要刊速览     
《河南教育》2008,(3):2-2
<正>读书当如温总理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儒家经书《礼记·中庸》第十九章专门强调的。温家宝总理深谙读书之道,对这几个读书的要素,或者说为学的境界,可谓兼而备之。而且,温总理尽管似乎讲的是他过去的为学经历,但折射的也有他现在的读书生活。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可以想见,正是读书,正是坚持读书,才涵养出了温家宝总理思路开阔、目光远大、收合自如、睿智儒雅的学者型领导风格。  相似文献   

2.
乐书     
宗璞 《初中生之友》2012,(Z4):34-35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  相似文献   

3.
乐书     
正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会听见一些词例如"刻苦学习"、"苦读"等来形容读书之苦。其实我认为应该是"读书之苦是源,读书之乐是泉"。古今中外那些名垂千古的人的读书事例应该是数不胜数的。  相似文献   

5.
正学生应该读书,但应该怎样读书呢?从前诸葛亮读书有个特点,叫做"略观大意"。陶渊明读书有个特点,叫做"不求甚解"。倘从字面上看,似乎主张读书不必深入细致,更不必刻苦钻研。这种说法不是误人子弟吗?清朝人阮葵生对这两句话有过解释,他说"略观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义";"不求甚解"的意思是"盖不敢穿凿附会"。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似乎也不尽然,从这两句话里我们还可以有些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从哪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为什么将"世界读书日"定在每年的4月23日?在"世界读书日",世界各国又有哪些纪念活动?历年"世界图书之都"都是哪些城市?作为"世界读书日"首要倡议对象的青少年读者,我们有必要了解"世界读书日"的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参与到"世界读书日"活动中来,宣传阅读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把阅读内化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写字与读书     
正于书法学习而言,读书与写字,不可偏废。书法家最怕别人讥为写字匠,然而,只停留在"匠人"的技术层面,便只能以匠人被视之。因此,我们倡导书法家要多读书、善读书。有人说:写字者不必太读书,读书无益于写字,反而占用写字的时间。诚然,读书优良者未必写字优良,反之亦然。读书本不必然关联写字,因读书之目的不在写字;写字不必然关联读书,写字之目的亦不在读书。然而,写字岂止是写字之技巧?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应该读书,校园应该有书香,读书的意义不言而喻。"开卷有益"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因为书籍有良莠之分,于是各种所谓的"必读书"书目闪亮登场。既谓"必读书",当然以经典居多,但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积淀的经典也实在太多,读哪些经典呢?况且,读书是很个性化的事,是否真有人人"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读书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现将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探索执笔如下:一、与教材相结合,帮助学生吃透教材,开拓思路,探索读书方法,提高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就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生读书时,我引导学生用笔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请教他人。  相似文献   

10.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11.
<正>读书是把人带向远方的过程。正如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读书当然可以为了眼前和当下,但不能仅为了眼前和当下,而没有"诗和远方"。张越也说:"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读书为何或者说怎样把人"带向远方"或"放飞灵魂"呢?第一,读书是求"道"铸魂的过程。道是什么?"道"一个"首",加一个"走之",是  相似文献   

12.
开展"读书增知识、读书长能力、读书强素质"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就是基层党组织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创办党员书屋、建立党员读书会,发起"读书沙龙""读书心得汇报会""早操三分钟分享""读后感汇编""学生讲坛""好书推荐""党员读书日""党支部读书博客"等"八维一体"的读书分享活动。读书分享活动的实践,启示我们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要确立读书之规,确保学习效果;要大兴读书之风,营造学习氛围;要发挥领导示范,引导学习深入;要丰富活动形式,创新学习载体。  相似文献   

13.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东林书院读书的情景历经几百年犹历历在目。古人寒窗苦读,摇头晃脑,高声吟咏,情至深处乃至于得意忘形,手舞足蹈的一幕仍穿越时空,时时浮现在我脑海。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明朱熹则语"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由此可见"朗读"乃古人读书之根本。然现今之语文课堂,诵读已"渐远渐无穷","摇头晃脑"已成遥远之绝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被驳斥为"死记硬背"。教师以讲代读,认为只有讲授法才能讲深讲透,至于朗读,只是为了讲,为了熟悉一下课文。从背景、作者、字词  相似文献   

14.
王崧舟 《教育文汇》2012,(11):52-53
我爱读书。有人问:"王老师,读书是不是你的业余爱好?"我说:"错了,应该把‘业余’二字去掉。"读书是我全身心投入的爱好。于我而言,读书跟吃饭一样,跟呼吸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是非常自然的。关于读书,我有三句话。第一句:为己读书。孔老夫子在《论语》中说有两种学问,一种叫"为己"的学问,一种叫"为人"的学问。他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什么意思?老夫子认为,古时候的君子读书是为了  相似文献   

15.
乐书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  相似文献   

16.
郦波 《中华家教》2011,(8):39-40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读书要读经典,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书,要怎么读才对呢?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相似文献   

17.
正阅读是准备,写作是启程远行;准备不好,必然行之不远;良好的阅读习惯、正确的读书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写作犹如空中楼阁,教学有年,履职尽责,天长日久,积累经验点滴,列举如下。一、认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在写作中才能泉思如涌。读书之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读书久了,能够深入其中,会感觉到"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书能够丰富思想,打造完全的人格,形成敏捷的思维,增进理解能力,提高语言素养,升华人生智慧;无论是刀笔小吏还是国学大师,其语言的素养和文化的修为大都是"读"出来的。读诵不辍者,话语天成,言辞有味说理深刻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  相似文献   

18.
<正>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热思考: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读书提升了你的智慧吗?你读过没有用处的书吗?刘向将读书比喻为治病之药,很形象是吗?不,他只是道出了"吃苦读书"的价值之一而已。读书的目的之一,是学以致用。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如果  相似文献   

19.
教学过程:一、聚焦"中华不振"点击大屏幕,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清晰而坚定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铿锵有力地读一遍课题——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相似文献   

20.
<正>每一位大师都有其独到的读书方法和经验体会,冯友兰先生的十二字读书法可谓是经典之谈,对我们读书治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把其80年的读书经验概括为十二个字: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冯老认为,人生有涯,书海无边,因此读书须有所选择。他把书分为精读书、泛读书、翻阅书三大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一批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要有一批"观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