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姜夔词《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课本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这虽讲得通,但我觉得不如作另一种解释。按照课本注释,“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省略句。假如把它看成主谓句,不仅照样讲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五册入选了姜夔早期代表作《扬州慢》。课本对这首词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释乃“(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我认为此注释值得商榷。显然,课本中的注释把此句视为成分省略,故补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的字句。这样  相似文献   

3.
高六册《宋词二首》一课选有姜夔《扬州慢》一词,上阕“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词句,课文注解云:“(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这则注解,从词句所表达的最终意义看,是对的;但由于该注解未提及词面上的意思,从而掩盖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从词句看,“废池乔木”是主语,“犹厌言兵”是谓语,即“被毁坏的城池和大树都厌恶谈到战争”之意。“废池”与“乔  相似文献   

4.
对姜夔《扬州慢》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老版全国通用语教材第五册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新版普通高中《语》第三册,依然采用旧注。我认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5.
高中第六册《宋词两首》中姜夔《扬州慢》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可以说它是全词中最生动的词眼所在,通过拟人手法借物言人,传神地刻画出人们当时的厌战心理。南宋末期,朝廷君臣屈辱求和,偏安一隅,国力逐渐衰微,金兵又不断南侵,兵连祸结。...  相似文献   

6.
“废池乔木”何以“厌言兵”甘肃永登县一中王仁武姜夔《扬州慢》一词中有“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三句。前一句写扬州遭破坏的原因,后两句写战乱的惨状。但“犹厌言兵”陈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就语法关系来看,显然是“废池乔木”;可有人以为“废池乔木...  相似文献   

7.
姜夔的《扬州慢》是中学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其名句“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解释却屡屡变更。新课改后,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也选了这首词,但对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其解释为“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是战争的见证,人们不愿再受金兵的蹂躏。”  相似文献   

8.
<正>对于姜夔《扬州慢》一词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语,全国通用语文教材老版第五册对该句的解释是:(人们看到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对其的解释也与之大同小异:人们看到被破坏的城池  相似文献   

9.
中师《文选和写作》第五册姜夔《扬州慢》的注释育四处值得商榷。[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乱留下的)只有被破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人民还在诅咒战争。厌,厌恶。胡云翼《宋词选》注与此同。“犹厌言兵”的主语按教材注是“人民”,但诗句本身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是“废池乔木”。谁对呢?当然是诗句本身对。因为理解任何诗句,  相似文献   

10.
笔者长期受困于中学语文教学,所以虽先后进行过“愉悦教学”、“情境教学”、“作文做人同位训练”等改革实验,甚至还发表过专题论文,但多是浅尝则止;近几年又进行以修辞教学为突破口的教改尝试,虽然似未入门,却也小有所获。 一、浅尝 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1991年上期给高三学生讲授姜夔《扬州慢》时,不期有学生提出教材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注为“(人们看见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的)战争”是很牵强的,是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我觉得学生的意见中肯。当即发起讨论:这条注释是牵强的,但为什么?你以为怎样注释才合情理?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很快就统一了认识:注释的牵强就在于将“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释作了省略句,即省略了“厌”的主语,或者说省略了因果复句的偏句主谓成份;只有将它解作拟人句,即让“废池乔木”去“厌  相似文献   

11.
何如“何如”可以问时间长短,犹言“几何”。此义大词典失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问:‘其死何如时?’曰: ‘鸡鸣至今。’”“其死何如时”犹言他死了多长时间了,所以回答是“鸡鸣至今”。利害《史记·吴王濞列传》:“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籍人,籍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此“利害”系偏义复词,偏指“害”,可释作“祸害,危  相似文献   

12.
《杨州慢》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的代表作之一,现被选入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这首词从好几个角度,用好几种方法描写了当时杨州的凋零,表现了作者强烈的“《黍离》之悲”,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方法上讲都堪称上乘。在这篇短文里,我不想从这些方面对这首词作出评介,只冒昧就课本的两条注释,提些异议,以教于大方。其一,“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课本注释为:“(人们看见因金兵南侵而遭)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那种破坏正常生活)战争”。  相似文献   

13.
说“兀的”     
(一) “兀的”是诗词曲小说中常用的一个复音词。各家辞书,大都解释作“这”或“这个”。 黎锦熙主编《国音字典》:“兀的:犹言这个,如‘走!兀的贼囚’,《见元曲选》。”(见该书第22页)  相似文献   

14.
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云:“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是谁“入门各自媚”呢?北大中文系选编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注:“‘入门’二句:上句,‘入门’犹言‘回家’,主语是指从远方归来的其他的人。‘媚’,爱,悦。‘各自媚’言一般人都各自爱自己的家人。言’作慰问解。此言别人回到家里,都只顾同自己的所欢团聚相爱,谁肯来同我说几句话以  相似文献   

15.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初中第三册2001年版“自:从,由”。按此“自”表处所,宜训“在”;不表起点,不宜训“从”。《古书虚字集释》“‘自’犹‘在’也”,并云“‘自’‘在’一声之转”,即古音从母双声也;又“‘自’犹‘于’也”,例证在在。《广释词》亦“自犹‘於’,介词”。如:  相似文献   

16.
卷六“乃迺”字条说:“‘乃’犹‘于是’也。《书·光典》曰:‘乃命羲和’是也。常语也。……”又说:“‘乃’犹‘然后’也。《书·禹贡》曰:‘作十有三载乃同’是也。亦常语。”案:这两个意思分不开。说“今年元旦”,本来该指日出那个时间上的点,比方说,六点二十三分零九秒,可是人们连一号整个儿白天甚至于前半夜都算元旦,英语的then,既当于是(时)讲,又当然后讲。古汉语的“乃”有两种意义也不奇怪。又说:“‘乃’犹‘而’也。《春秋》宣八年:‘十月已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  相似文献   

17.
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是什么神?历代注家其说纷云。一说云中君是云神,如王逸、朱熹、胡文英、蒋骥、陆侃如、马茂元等。王逸《楚辞章句·云中君》注:“云中君,云神,丰隆也,一曰屏翳。”马茂元等(《楚辞注释》)亦说:“‘丰隆’、‘屏翳’一神而异名。‘丰隆’是云在天空堆集的形象,‘屏翳’则是云兼雨的形象。因为天雨时,云在太空一定堆集得更厚,以致遮蔽了日光,天显得晦暗不明,所以叫‘屏翳’。”“云中君,犹言云中之神。”并说“云中君指云神,后世注家大多无异词。”似乎云中君为云神已成定论。一说云中君乃云梦泽之水神。如清初学者徐文靖《管城硕记》提出:“云中君犹湘君耳。”以后王闿运(《楚辞释》)、陈培寿(《楚辞大义述》)均持此说,认为云中君就是云梦泽中的水神。  相似文献   

18.
(一)行、礼、谨、让“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高二语文课本注:“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避免小小的责备。行,行为、作为,名词。让,指责。按:行,读为Xing,德行。礼,犹德。大行、大礼,犹言盛德。即大德。顾,注意、照管。这里作“计较”解。辞,责备、抱怨,这里也作“计较”解。谨:谨慎,这里犹言德。细谨、小让(或让),犹小德。大行,犹言大德。《辞源》(1979年版):  相似文献   

19.
临无地:临,面临(面前方靠着);无地,没有平地。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王文“无地”的注释是“犹言无底的深渊。《楚辞·远游》:‘下峥蝾而无地兮’”。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王文的注文是:“因为飞阁是架空的,又高,所以人们觉得好象看不见地。王简栖《头陀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相似文献   

20.
(一)暂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白居易《琵琶行》) 高二册语文课本无注。按:暂,忽然。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暂,犹忽也。李白《东海有勇妇》诗:‘金石忽暂开,都由激深情。’忽暂为同义之重言。独孤及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诗:‘暂若窥武库,森然矛戟寒。’暂若,犹云忽若也。赵愈《叉鱼》诗:‘迷火跳翻近,惊人去暂遥。’暂遥,犹云忽远也。又远游联句:‘魍魉暂出没,蛟螭互蟠缪。’暂出没,犹云倏出没,亦忽字义。……赵令畤《商调蝶恋花》词:‘两意相欢朝又暮,争奈郎鞭,暂指长安路。”暂指,忽指也,言郎鞭忽指长安而启行也。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