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文摘     
“酒里羼水”与主题 《孔乙己》一课中咸亨酒店掌柜指使小伙计往酒里羼水,这件事与主题有什么关系?乍一看来,好象无关,细想,往酒里羼水,这是变相的偷酒。由此看来,这篇小说中有偷窃行为的不只一个孔乙己,还有咸亨酒店的掌柜。但孔乙己与掌柜偷窃的动机。手段、情节,以及对自己行为的看法等等,有什么不同呢?①“孔  相似文献   

2.
在讲《孔乙己》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咸亨酒店掌柜指使小伙计往酒里羼水,这件事与主题有什么关系?乍一看来,好象与主题毫无关系,深入一想,我认为,往酒里羼水,这是变相的偷酒。由此看来,这篇小说中有偷窃行为的不只一个孔乙己,还有咸亨酒店的掌柜。这一发现,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他俩偷窃的动机、手段、情节,以及对自己行为的看法等等,有什么不同呢?①“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相似文献   

3.
作文范围针对某件事淡一点看法。作文要求用事实和道理证明看法、主张参考题目 1、就班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用《对××事的看法》《由××事想到的》《小事不小》等作题目。 2、《青年报》刊登了王岚同学的一封信,信中问“管这件闲事对不对”?请你针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下面是这封信的摘录: 一次,我在路上看见几个男孩用毛毛虫去吓唬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我上前用身子护着小姑娘。他们见我是女孩好欺负,就说:“多管闲事!”当我正要去夺男孩手中的毛毛虫时,不料,另一个男孩扔起一块小石头,把我的前额打得鲜血直流。从此,我的前额留下一块伤痕。有的人责怪我自讨苦吃,不该去管那闲事。我想问,这件事我做得对不对? 训练提要本单元课文均为议论文。结合课文学习,训练学生学会写一事一议的议论文是本单元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这种作文主要是针对某一件事,某一种现象或某一种思想言论(或者针对所提供的事实材  相似文献   

4.
“去了/但还欠酒店十九个钱/让掌柜的年头说到年尾/怨艾声声/掌柜的能告诉我/您的门牌帐号吗/这月我领回工资/要替孔乙己/把欠帐还清”,这是我发表在安徽《诗歌报》月刊1996年第3期“大师与平民”栏目中的诗歌《孔乙已》最后一节的诗句。诗中提到的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的一个情节。这一情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通过掌柜的反复念叨这件事,活画出他视钱如命的市侩嘴脸  相似文献   

5.
人物性格刻划与故事情节安排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艺术课题。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中,从重“事”不重“人”,到“人”、“事”并举,是一大进步。《水浒》等名著的问世,则是标志这一巨大进步的里程碑。《水浒》中,每一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过程,都是生动曲折的情节,而这情节又恰恰是性格的历史。这种性格与情节的和谐统一,即是《水浒》独步古人的贡献。本文仅就《水浒》性格与情节关系的艺术处理,说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的叔叔于勒》《麦琪的礼物》都是出自世界短篇小说大师之手的经典之作。作者在情节构思、人物描写和主题揭示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情节构思在于“巧”。两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都有独到之处,向来为人称道。这种“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巧置悬念。《我的叔叔于勒》在开头写父亲带一家人去海边栈桥上散步,并且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故乡》的主题是什么?至今人们的看法还很不一致。有些比较流行的观点,仔细推敲一下,感到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不尽吻合。比如,不少同志提到,小说主题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与摧残。”但是,用小说实际一检验便不难发现,这一结论很难从作品中找到充足的依  相似文献   

8.
红花·绿叶     
这一页发表的同题作文《红花·绿叶》,是当事双方同学分别就同一件事所写的两篇文章。事情是同一件事情,但各自所处的地位不同,角度不同,所以立意也不同,这在两篇文章的开头已看得很清楚。  相似文献   

9.
《故乡》是按照“我”回乡的时间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自然地展开情节的。那么,小说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呢?是“我”还是闰土?我们认为文章的主题(见课本注解①)给了我们解开这道题的钥匙,根据主题去推断,小说的主人公应是闰土而不是“我”。因为小说歌颂的是闰土(少年时期闰土〕;同情的并“怒其不争”的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布朗》是众多小说中出色的一篇。该篇小说通过描写布朗受到内心罪恶的驱使去森林间参加魔鬼聚会这件事,揭示了人的本性本是恶这样一个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作家对美国基督教的矛盾看法。在小说中多次用到了心理分析的手法,通过这种小说描写的特点,使读者更加生动的了解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为什么?     
有一件事,犹如大树的根一样,深深地扎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一想起这件事,我就想问:“这是为什么?”记得那是去年春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以“学习雷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活动中,要求全体同学每人写一篇有关这个主题的作文,每班选择一篇,由被选中的同学自己在“学习雷锋”总结大会上演讲。我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这篇作文中浸透了我和父母的汗水!为了这篇文章,一个月  相似文献   

13.
《羚羊木雕》情节跌宕起伏,文章一开头就用妈妈的责问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由此展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因此,学习这篇课文时不妨从情节入手,通过分析人物心理,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底蕴。本文写了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穴1雪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这是上星期的事。穴2雪“我”送好朋友万芳羚羊木雕。这是昨天的事。穴3雪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这是今天的事。如何把发生在三个时间段里的三件事情写得集中紧凑,谋篇布局是很关键的。作者从妈妈的追问写起,把第三件事作为文章的主线,总体上运用的是顺…  相似文献   

14.
侠义公案小说作为一种娱乐大众的小说题材,其创作者非常重视故事情节的编撰和布局.但在阅读这类小说的某些情节关目时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以《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为代表的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中就有大量的雷同化情节.本文借助叙事学、主题学中“母题”这一概念,对这类小说中的“比武斗智”母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求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这类小说的情节结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黄明 《中学语文教学》2001,(5):34-34,45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6.
《绿叶》课后思考题中明确指出此文的主题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不会允许霸道存在。”我们认为这样概括这篇文章主题是不恰当的。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小说的人物,因为小说的主题主要体现于主要人物的活动和命运中。关于小说的主要人物,课后练习题是这样提示的:“这篇小  相似文献   

17.
对小人物,契诃夫经常用“把荒谬的事放大”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别里科夫的婚姻事件用的就是这一种方式。—般认为新、旧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想的矛盾构成了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情节冲突的基础,共同的看法是婚姻事件体现了这种思想矛盾,也就有了“套子式婚姻”的诠释。这是婚姻事件中的一个显性亮点,而从意识角度考虑,还有一个隐性亮点,即别里科夫和华连卡的“鸟笼”意识。  相似文献   

18.
《芦花荡》是传统名篇,孙犁小说的诗情画意是欣赏的重点。他的小说被赞誉为“诗体小说”。相对于主题、情节,作品中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简洁传神、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是更大的亮点。所以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成三点:①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②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③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要通过对小说语言的品味悟出)  相似文献   

19.
写一篇文章,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布局谋篇,这与题意是有直接关系的。题目为《日记一则》、《记我最近做的一件好事》,当然应采用“一人一事”的谋篇方法。而另一些题目呢?象《爸爸的二三事》、《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则可以采用“一组内容”的谋篇方法。这后一种写法,高年级学生应该进行较多的练习。下面,就这种谋篇方法的写作指导,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0.
王屹宇 《学语文》2003,(5):12-13
在小说教学中 ,我们重视人物形象的咀嚼及小说情节起承转合的剖析 ,“环境”这一小说要素常常是一片薄薄的绿叶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 ,在教学中轻轻带过。其实 ,郁达夫指出 :“在近代小说里 ,一半都是在人物性格上刻画 ,一半是在背景上表现的”(郁达夫 :《小说论》第六章)。在鲁迅小说中 ,深刻的命题常存在于着力营造的环境之中 ,环境的构造成为小说主题表达的关键元素。“假如一间铁屋子 ,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 ,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都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