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格物致知"在《礼记·大学》中被提出,汉唐对之进行注疏,宋明注重义理诠释。宋元时期,"格物致知"与自然科学逐渐关联。明清之时由于受到西学影响,格致之学受到关注,在晚清,"格致"成为西学science的译词,学校也开设格致课程,课程内容主要为科学技术。后又以"格致"与"科学"混用,最终,"科学"作为science的正式译词得到了公认和广泛使用,"格致"或"格物致知"与"科学"又分了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明确"格物致知"涵义的演变历程,可以分辨它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对我们今天正确理解"格物致知"和科学及科学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也都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江苏教育》2012,(31):6
主持人语相信很多科学教师都这样问过自己: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作为一个科学教师,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回答不了,好像有点说不过去。那么,科学是什么呢?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即"格"物而致"知"。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用儿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称科学为格物致知——即格物而致知,既要去格物,去调查、研究、观察、实验等,同时又要格出物的性质、物的规律性这些知来。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是探求意义的经历。他所谓的意义,就是关于自然的性质、规律性、理论解释模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格物致知并没有随着清朝制度的解体而退出思想的视野,其道德与知识的隐喻在现代中西文化的冲突中外化为科学与哲学、科学与道德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视野中,冯友兰、牟宗三、钱穆、胡适等对此作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6.
以2007年秋季高中物理新课程远程研修为背景,探索了"格物致知"的历史渊源,分析了"格物致知"中的科学探究方法,继而展示了物理学家"格物致知"的精神,以此强调了物理学中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创新型国家于中国而言,是建设科学中国.科学中国的观念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观,后者的精神实质是人文.而人文,则又是大学的基本品格.大学以人文精神为灵魂.作为以创新为己任的组织,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肩负着培养人才,引导科技创新,和为制度创新、文化进步奠定基础的重任.大学人文,正是大学完成新的历史使命、为科学中国提供智慧源泉的精神根基.建设科学中国,必须加强大学人文.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六个流派的科学本质观,并分析了科学教育界对科学本质的研究,认为对中学阶段应教授何种科学本质观逐步达成共识,并且发现科学教育文件中“融合”了不同哲学流派的科学本质观.  相似文献   

9.
科学教学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因此,教师要擅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科学课中实验教学的优势,以实验为激趣质疑的突破口,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乐学爱学科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真正达到格物致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科学社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科学社团的大量兴起,推动中国近代"科学共同体"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科学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开展,在科学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教育学是国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诞生与发展的、具有交叉性质的一门教育科学。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教育研究密不可分。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则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科学教育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尽快形成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把科学教育学增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学建立更多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性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办科学教育研究期刊。  相似文献   

12.
虽然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科学与工程学习、研究与教育,但是女性在世界科学与工程发展中的作用却往往被忽视,是弱势群体.本文依据历史数据、统计报告等分析当前国际和我国女性参与科学与工程高等教育和研究的状况,描绘了女性在科学与工程发展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女性参与科学与工程学习和研究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吴健康 《文教资料》2008,(26):68-70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在思维方式、语言工具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追求创造性和终极目的方面具有同一性和一致性.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完善,为了人类的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科学和艺术之间相互渗透、借鉴和综合的趋势愈发明显,越来越成为促进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那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何以可能?笔者认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具有可能性及其必然性,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将导致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美国基础教育的各门课程都由各州制定课程标准,唯有科学这门课的课程标准是国家统一的;美国的小学科学教材是由美国的科学家、教育家共同编写的,具有高度前瞻性和启蒙性.美国的《物质科学》系列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科学写作任务体现出体裁多元化、兼顾不同年龄层次儿童、注重提示语的设计和引导、渗透科学技能的培养和促进沟通等特点,为国内开展研究提供了范例.研究、分析国外科学教材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国内科学教育改革,我国科学教材写作主题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科学写作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科学阅读基础之上;科学教师的培养要从职前教育着眼;科学写作不应成为小学生应试的负担,而是科学学习的兴趣关注点.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影响着他们的科学教学行为。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具有特殊性。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对科学本质认识的水平,而没有深入到他们认识的具体类型以及影响其认识的影响机制;提升中国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策略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没有深入到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来检验策略效果的阶段。研究设计主要借用西方的研究框架,但问卷和访谈设计正逐步考虑基于文化的改良。未来的研究须关注三个方面:中国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的具体特点、科学本质观的中国文化影响机制以及研究方法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自心理学被界定为一门科学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便十分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那些被认为是不科学的方法,如内省、思辨、假设、演绎等被长期排斥在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之外。这虽是学科研究进步的表现,但也暴露出心理学研究中唯科学方法的缺陷。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非科学方法仍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成就表明了非科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方法与非科学方法并不是对立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胆引进非科学方法,兼收并蓄,其主张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相似文献   

18.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科学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通过数学课与科学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同时,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对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深造和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问题和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处于不同的学科层次,其研究对象、方法有很大的差别。从历史的角度看,科学是哲学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也是推动哲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对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必将对科学和哲学的进步产生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式.文章从科学探究的含义出发,挖掘其研究的理论依据,论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设计策略,以教学案例为基础,讨论了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