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明初高棅的大型唐诗选本<唐诗品汇>、精选本<唐诗正声>在明代传播极为广泛,二者不仅从选诗、体例、经典诗作的确立上影响了明代唐诗诸选家,更在"四唐分期"、重视辨体、以声调论唐诗等方面深刻影响了有明一代的唐诗观,是明代唐诗学的理论起点,其唐诗观念到现在仍然被我们接受、使用,在唐诗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字典>对<诅楚文>"将欲復其(貝兇)迹"一句中的"(貝兇)"的解释不确切,在考察前人对<诅楚文>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对"(貝兇)迹"二字的解释之后,认为<诅楚文>中的"(貝兇)"应为"凶"的通假,乃"凶恶"义.  相似文献   

3.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元好问<颍亭留别>),这是"无我之境".我们在这里看不到"我",只看到了事物的一种情态.那么"我"在哪儿呢?在寒波的"淡淡"、白鸟的"悠悠"中.还有一种"无我之境"则借物隐喻,托物言志.北宋中期以后的咏物词较为突出,比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选人<唐诗宋诃选读>第十一专题),表面写梅花的孤芳自赏,实际表达自己历尽坎坷依然痴心不改的高贵品质.  相似文献   

4.
胡福如 《考试周刊》2008,(52):36-36
一、追思阅读渊源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俗语,我们常常以这句话去教育自己的学生大量地背诵经典文章,希冀在熟读中背诵,在背诵中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功效。熟读唐诗三百首,能否会作诗不得而知,但肯定会"吟诗"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熟读"与"吟诗"二者是否等效?通  相似文献   

5.
李德龙 《现代语文》2005,(11):18-18
"经典"一词大约出现于<史记>,"<索隐>经典无文,其事或别有所出"(<史记>卷三三鲁周公世家第三)主要指被推崇为典范的著作.后来,"经典"的具体所指随着更多重要权威作品的不断入典而在数量和涉及领域不断扩大,诸如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的众多权威性著作都可以称为"经典"了.  相似文献   

6.
<唐诗品汇>承接并改造了严羽、杨士弘之说,对唐诗"诗体"流变作了历史性的概述,确立了唐诗演变的"四唐"概念.可见,高棅在对"四唐"诗歌源流体制的分辨中包蕴着较为丰富的"诗变"观念.  相似文献   

7.
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极负盛名的经典唐诗选本.其编选标准全面而系统,是以"宗旨""体裁""音节""神韵"这四个方面作为选诗的准绳,并有其先后的顺序.这样的编选标准,既审视了思想内容,又包容了艺术形式,较其他选本显得全面周到.  相似文献   

8.
"回灯"怎解     
不同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对"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中的"回灯"注解迥然不同.有的注释为"把灯芯捻大一些",有的注释为"重新掌灯".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注释也是"重新掌灯".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下)第989页注释为"把已撤了的灯拿回来".陶今雁先生编写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又注释为"移灯".  相似文献   

9.
清代洪升<长生殿>下场集唐诗无论是内容上的贴合还是形式上的齐整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值得关注.本文从下场诗的演变概况,下场集唐诗四句组合是否完美、与作品的该出内容是否贴合以及在文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浅谈<长生殿>的下场集唐诗.  相似文献   

10.
<无题·相见时难>深情绵邈,是李商隐爱情诗的代表作.通篇如泣如诉,抒情语气十分明显.关于"夜吟应觉月光寒"一句中,"夜吟"者是谁、吟什么、以谁的语气言说等,诗评家们的解释多有不同,教师亦各有其说,学生更莫衷一是.这说不尽的"夜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就两种有代表性的解释,侧重从表达效果的角度,加以简要评析,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渗透.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包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举例如下: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王维 为什么没有见到人,能听到人的声音呢?原来是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涉及物理知识气体传声. 2.犬吠水声中,挑花带露浓.--<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前句诗水传来狗的叫声.涉及物理知识是液体传声.后句诗中"露"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同学聚会或者毕业时,有一句唐诗出现的概率特别高,那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每当我们吟诵这句诗时,曹植的内心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因为王维这句诗是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的诗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的原句霸气侧漏,王维的改写清新脱俗,两人各有所长。但由于王维的这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字数比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的传世名作<长恨歌>流传千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由于"恨"在现代汉语中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意思是"怨恨,仇恨",一般的选本和教材对"恨"的意思都不加以注释和说明,如<唐诗鉴赏辞典>中的一段话:"<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相似文献   

15.
人间好时节     
<正>小时候,没有电视和电子游戏,连电影也难得有机会看,我的游戏,就是背唐诗。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我背的第一首诗。那时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我就跟着念一句,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瓜里。  相似文献   

16.
曹彦 《文教资料》2009,(18):86-88
<家>和<围城>都是描写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生活状态的经典文学作品,<家>中生存的知识分子们在痛苦中也孕育着希望,并且为着这新的希望作出了努力,<围城>中的方鸿渐等人苦闷而卑怯地生存着,却挣扎不开生活的泥潭.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学著作,所透露出来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都有所异同,而对于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也投射进了自己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宋代"乡先生"的教学满足了平民阶层接受教育的客观需要,他们以传播儒家伦理道德为己任,维系着儒家典籍的传承.乡先生的<诗经>教学侧重于<毛诗序>等前代经典的传授,是平民阶层<诗>学观念形成的主要推动者.同时他们也是宋代<诗经>学话语重建的积极参与人,由于有了这一群体的加入,使得宋代<诗>学研究风格的转变不再仅仅局限于少量重要学者身上,而是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推动了宋代<诗>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电视剧<大明宫词>刚刚播完.电视剧是编导们"借鉴了<资治通鉴>等史书的故事内核,再加上大胆合理的想象创作而成"的(<中华读书报>2000年4月26日9版转载<羊城晚报>文),其中主人公太平公主与史书记载有很大不同.作为电视剧,这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问题是许多观众不知道这一点,看了电视剧后很受启发,认为"既重温了历史,也能从引人入胜的情节中,感悟一些道理"(<北京晚报>2000年4月17日15版"真真"文),这就有些让人担心了.因为电视剧反映的不是可靠历史,电视剧中的太平公主也与史书记载的太平公主差距很大."重温"了一段大胆想象的历史,又从这想象的历史中"感悟"道理,这道理就有些成问题了.因此,还是有必要告诉大家,太平公主在史书中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9.
李煜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最后两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历来是传诵的名句.而对这两句词,特别是后一句四个字"天上人间"的解释,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说法.我查了几个比较有名的古代文学作品选本,先把相关的解释抄在下面. 袁世硕先生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第540页,对"流水"一句的解释是:"胜景难再,今昔有天壤之别,恍如隔世,不堪回首,怆然欲绝."并引张泌<浣溪沙>中"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两句作旁证.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安排了国学经典<论语>的内容,正因为是经典,则倍添其神秘色彩:加之是两千多年前的语录体.学生在文字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困难.于是很容易对<论语>产生"敬而畏之"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